控制情绪,家里并不是你的出气筒

摘 要

  我们就像演员,在生活中不停地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上班了,就换上行头、打起精神,去演好工作中的戏目。我们在外边工作,什么人、什么事都会遇上,要么挨了领导批评、要么受了

我们就像演员,在生活中不停地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上班了,就换上行头、打起精神,去演好工作中的戏目。我们在外边工作,什么人、什么事都会遇上,要么挨了领导批评、要么受了同事误解、要么工作不顺利了等等,反正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能做到谨小慎微,即使受点委屈,往往也要默默忍受,因为我们懂得“忍”。

等下班回家了,就像回到自己的王国,真想把行头卸掉,不再掩饰什么,把外边受的委屈全部倾诉、发泄在自己的港湾里,以寻求一点精神寄托和心理平衡,随心所欲,唯我独尊。

很多人在外好脾气,在家就发泄自己的情绪,总归是没事找事。在社会上明明是一个脾气很好的人,在家里对亲人却没有了耐心。在外面明明是个八面玲珑的机灵鬼,在家里反而净说直肠子话。在外面天天忍气吞声,到家里总是搂不住火。在外面总是忍,因为怕得罪别人,在家里、在亲人面前从不懂得忍让。在外面混高兴了,在家里就一副皇上样,支使这个支使那个。在外面过不好了,就回来发脾气,谁都看不起。归根结底,就是想在家里找到在外面压根找不到的强势感觉,要自己内心感受到虚假的威风。

一、即使在外边忍让不了,在家里也要忍让

其实人都这样子,只有在最亲近,觉得永远不可能离开自己的人面前,你才敢那么肆无忌惮。这些人的心里是没有家里人的,只有内心的各种情绪。在外面他们遭受了无法忍受的屈辱,但无法宣泄,便回家为所欲为,选择在家里、在这群爱他的人面前发泄。

作者铭心心理曾曾在《谁说在外面受气不能带回家宣泄?》一文中说:“因为你知道他们不会怪你,你也不必为你的坏脾气承担任何后果。也正是如此,你才自私、酣畅淋漓地宣泄着你的情绪,同时也是肆无忌惮地伤害着家人的心。因为你知道,无论如何,他们还是会接纳你,包容你,并且在你需要的时候帮助你,鼓励你。你是如此自私和残忍,利用他们对你无限的爱,对他们做着操刀见血的事情。”

我们总是把最糟糕的一面留给了最亲近的人。但家里人就不是人了?他们凭什么要忍受你在外面受的气?家里并不是你的出气筒。

不管外面遇到多大的情绪,回家前都应该抛弃掉。到家门口的第一件事,请你深呼吸,抖落掉自己的坏情绪,调整好自己的心情,像是早上刚刚出门一样,一切无恙地回到家中。

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做好忍耐的准备,不管是在工作还是在家庭,丝毫都不能放松,也不容放松。

二、控制情绪,不要“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是非常著名的一个心理学效应。是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即“猫”,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其实,这是一种心理疾病的传染。

现代社会中,工作与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紧张很容易导致人们情绪的不稳定,一点不如意就会使自己烦恼、愤怒起来。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这种消极因素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就会身不由己地加入到“踢猫”的队伍当中——被别人“踢”和去“踢”别人。

总之一句话,我有脾气,但我不会轻易发脾气。当一个好脾气的人,做坏情绪的终结者。掌控情绪,是掌控人生的开始。

三、我们要做心的主人

佛陀在《法句·心品》中说:

“心轻躁难调,随欲望堕落。

调伏心很好,调心导快乐。

心极细难见,随欲望堕落。

智者保护心,护心导快乐。”

《情绪管理:踢猫效应与情绪控制》一文说:“人是一种很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的动物,那不防通过心理暗示告诉自己,在遇到事的时候一定要冷静。而就在这转念一想的同时,也许就会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角度,并会为对方寻找一个可能的理由,及时的和对方做一个换位思考。这时也就会有一个理性的判断,对不良情绪就适时的做了一个很好的疏导和化解,同时也就避免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管理好情绪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能力,心绪是否能保持平和,不仅是修养、认知、自控力的综合反映,甚至还会对你的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玛欣德尊者说:“我们要做心的主人,要调伏好心,训练好心,让心纳入正念的管理。心是很好训练的,心是很好引导的,虽然这并非易事,但是它却是可以引导的。最怕的是我们没有引导心,放纵心。放纵心,永远是心的奴隶。我们要尝试做心的主人,用正念正知去调伏它,去管理它、控制它、引导它,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性格上不断提升,在修行上不断增长,在禅修上修有所成!”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