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用“哭声免疫法”?尊重自然规律,不要忽

摘 要

  本文为作者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科学教养在现代育儿教育中被很多家长看重,但即便是看起来“科学”的一些教养方法也未必能起到好的效果。 过去风行的“哭声免疫法”曾被

本文为作者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科学教养在现代育儿教育中被很多家长看重,但即便是看起来“科学”的一些教养方法也未必能起到好的效果。

过去风行的“哭声免疫法”曾被很多家长推崇备至,马伊琍在生大娃爱马的时候也用“哭声免疫法”训练孩子,但回过头来,马伊琍也承认自己犯了大错。

“育儿方法的对错有时候是需要时间来证明的”,“随着妹妹长大,我越来越后悔在爱马一岁的时候进行哭声免疫训练,虽然两天就让她成功学会睡整觉。

可一岁半后又开始反复,晚上起来哭闹要抱抱,发现没人回应后又哭着睡着”,“固执地在黑暗中盼着她快去睡着,麻痹自己去漠视她的无助,以为她长大后不会记得这些哭泣的夜晚……”

育儿路上家长也是在不断试错的过程,因此在陪伴孩子成长中,避坑是关键。试错失败意味着负面需要孩子来承担,以“哭声免疫法”为例,这会对孩子带来哪些影响呢?

什么是“哭声免疫法”

哭声免疫法是很多家长从小训练孩子独立的育儿方法,简单来说“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可以让孩子减少哭泣,特别是睡觉不乖的宝宝,经过训练后孩子晚上睡觉会安静得多,不会动不动醒来哭闹要抱抱。

“哭声免疫法”在上世纪曾风靡美国,这一育儿理念来自一位疯狂的父亲,他就是行为主义创始人约翰.华生。

在1928年的时候华生的《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开始影响了一代美国妈妈们的育儿观,华生提倡对孩子进行矫正式教育,淡化情感因素避免孩子过度依赖父母。

在他的理论下,养育孩子成了程序化的训养,比如“哭声免疫法”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奏效,但是过度程式化的教养是忽略了内心情感的教养,孩子小时候会因此被训地听话乖巧,但长大后这类被训养长大的孩子容易出现人格障碍,变得不爱与人沟通,不爱笑。

华生本人的亲子教育就是一大悲剧,大儿子30多岁自杀,另一个儿子成了流浪汉,女儿也多次自杀。不仅是华生,当时美国的一代人都深受训养教育的影响。培养孩子一时的乖巧却需要未来漫长的人生为代价,这样的结果未免过分沉重了。

情感阻隔被对孩子的影响

婴儿阶段孩子的意识中自己和母亲依旧是一体的,尽管肉体已经分离,但是这份联系在精神上并没有断绝。婴儿普遍对自己的母亲存在依恋,比如感觉不到妈妈的存在,孩子就会感到不安,缺乏安全感。

孩子对情绪的表达是很直观的,一旦身体或心理上出现不适,他们就会用哭闹来表达,晚上睡到一半起来找妈妈,其实并不是孩子和妈妈“作对”,而是在情感上的需求在发挥作用。

一些家长害怕孩子过度依赖尽量减少亲子接触其实大可不必,从大脑机制来看,母亲和孩子的联结不仅不能打断,反而应该得到进一步加强。

婴儿阶段人脑的神经元细胞相当活跃,而激活是在和妈妈进行丰富接触时候完成的,在和妈妈的互动中,宝宝的神经元处于不断联结、触发和形成的过程。

另一个很重要的大脑活动在于HPA轴部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的重要部分,用于控制应激反应,也就是下意识反应发生的区间。

在适当的压力下HPA轴会产生一定的激素强化情绪和行为,但是如果刺激太强烈会适得其反,比如惊吓,被妈妈严厉的打骂,又或者长时间离开妈妈等情况。

这时候大脑会产生皮质醇激素,对宝宝的神经活动来带负面影响。在此影响下,宝宝会越哭越厉害,来自大脑的压力让孩子变得敏感易怒,并且要哄好需要花费的时间会越来越久。

长期被易怒,失控情绪影响的孩子长大后也可能出现一系列的精神问题,这些负面的影响要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情绪阻断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通过一项实验,家长们看完后一定会改变对如“哭声免疫法”的看法。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dward Tronick做过一项“静止脸实验”,实验中,妈妈和1岁左右的宝宝在互动玩耍,这时候孩子和妈妈之间的情感交流是通畅的,妈妈配合宝宝进行互动,这时候可以看到宝宝笑的很开心,眼睛也一直盯着妈妈看。

随后“静止脸”的实验开始,妈妈收敛笑容,对孩子的任何动作和互动信号视而不见。宝宝自娱自乐一会儿就发现妈妈的“异样”,于是开始一些举动吸引妈妈的注意试图得到反馈。宝宝用手指着其他地方,妈妈依旧保持“静止脸”。

感到不安的宝宝再也受不了,开始大哭,崩溃,眼睛也不再注视自己的妈妈。在这个过程中,宝宝的心跳加速,体内皮质醇(压力激素)上升。

如果长时间持续,大脑也会因此而受损。短暂的实验过后,妈妈赶忙开始安慰宝宝,在重新获得情感反馈后,宝宝的情绪才趋于缓和。

正确的育儿是爱的贯彻

哭声免疫法虽然可以让孩子变得乖巧懂事,但是在情感上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对此在教育中还是要以传统的爱的教育,方法会更加科学。

但毫无疑问以情感阻断为前提的矫正式教育是不可取的。母体产生的爱的激素也能刺激孩子孩子产生相应的激素从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尊重自然规律,遵循需求满足

有研究表明,催产素不仅对母体有益,在心理方面也会影响孩子的认知、情绪乃至社交情感,孩子如果出现自闭、抑郁等的情况,家长要考虑是不是自己和孩子的情感交流太少了。

爱的养育不是可以避免亲子依赖,孩子的成长中需要这份安全感,对妈妈要抱抱是内心需求的表现,不应该为了养育“方便”强行改变孩子的行为,因为行为的改变并不能从心理上减少孩子的需求,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反而会让孩子陷入崩溃。

和孩子保持足够的身体接触能带来安全感和满足感,家长要在养育中要有耐心,看到孩子的需求,婴儿的需求表达大多通过哭闹来完成,放任不管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每个孩子的成长既有普遍性规律,也有个性化特点,家长不要一个劲地拿别人家孩子作比较,觉得自家孩子闹腾、娇气。

和孩子进行互动、眼神交流

眼神交流和互动是情感传递最好的渠道,如以上的实验,妈妈对孩子释放的爱孩子能够很明确的接收到,在此情况下绽放的笑容无疑是美好的,如果只是为了图养育的便利强行让孩子独立,其内心世界也会被摧残破坏,在长大后有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孩子的成长需要留下能够回头看得到的快乐和美好回忆,而这段回忆无疑是父母和孩子共同营造的,孩子的成长不应该用成年人的要求来看待,减少对母亲的依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在婴幼儿时期基于加速这一过程对孩子来说有害无益。换个角度来看,在养育孩子中理想看待孩子的闹腾。

其实也是爸爸妈妈在践行父母责任与担当的过程,这样的经历虽然有些“痛苦”,但当度过之后感受到的应当还是更积极的成就感才对。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