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心理】一场攀比消费和安于现状的拉锯战

摘 要

  李洋(化名)和白晓芸(化名)来做离婚调解时,我的第一印象是两人看上去不像出于一个家门。妻子白晓芸衣着时尚光鲜,配着名包、名表;丈夫李洋朴素简单,身穿洗得发白,袖口

李洋(化名)和白晓芸(化名)来做离婚调解时,我的第一印象是两人看上去不像出于一个家门。妻子白晓芸衣着时尚光鲜,配着名包、名表;丈夫李洋朴素简单,身穿洗得发白,袖口和前襟带有几块油污的灰色工装。

然而谈话中说起两人的情况,却与他们的形象有很大反差。其实李洋家的经济条件更殷实一些,家里开了间超市,有些家底,李洋也有一份固定工作,收入稳定,但他的学历很低;而白晓芸虽然在黑龙江的老家生活条件不是特别好,但她很努力读完大学,现在在小学里担任毕业班的班主任。

说起两人离婚的原因,丈夫李洋的说法是,妻子白晓芸攀比心太重,除了与她的同事比吃、比穿、比车、比化妆品、比拎包,还要攀比孩子在课外上了多少个培训班。李洋认为白晓芸之所以看上自己,就是因为自己家里有些家底。

白晓芸这边也是一肚子委屈,她从一个老师的角度看,觉得现在的孩子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很大,但李洋就是不理解、不支持。

不久前,白晓芸想为孩子报一个少儿篮球明星班,光是课时费就要2700元。白晓芸跟李洋要钱报名,却被李洋怼回来:“我身高刚1米7,你身高还不到1米6,还想让孩子打篮球,那个‘明星班’明摆着坑人。我没钱,你找爸妈去要。”于是为了这个篮球明星班,两人把之前对彼此的不满都翻了出来,越闹越僵,以至于决定要离婚。

从表面上看,离婚的起因是由“少儿篮球明星班”而引发的争端,而实际上这是一对均想从婚姻中过度获益、对婚姻怀有过高期待、以及对现实状况不满的夫妻。

毕业于师范学院、拥有本科学历、在教育局公办小学做教员的白晓芸,经人介绍认识了只有初中学历、家境殷实的李洋。两人的结合也算是取长补短,各得其所。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两人之所以结合,都是希望从对方处获益,一旦对方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就开始对这段婚姻失去兴趣。

白晓芸希望能找一个“家境富足的当地人”,让自己安定下来,既能在城市里落户,同时还能有不错的物质生活,让自己“少奋斗好几年”;而李洋则希望能找一个有学历有文化的人,提高精神生活质量。但婚后白晓芸发现李洋的家境并不能满足自己“想怎么花钱就怎么花”的愿望,而李洋也发现,相比较精神生活,白晓芸更注重物质体验,和自己理想的并不一样。

逐渐地,白晓芸所追求的物质满足,也延伸到养育孩子过程中,带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表面上看起来,她像是在追求孩子教育的“高起点”,而实际上是一种补偿心理在作祟。即“李家能让我和我的孩子过上富人一样的随心所欲、前卫时尚的生活,才算对得起寒窗苦读16载,大学毕业后下嫁给李洋这个初中生的自己。”

针对两人的问题,通过辅导,让两人逐渐理解,如果双方都各自考虑在婚姻中的收获与自己的期待是否成正比,不断计算得失,这样的婚姻很难长久维持下去。婚姻的根基在于互相扶持,互相扶持的基础在于互相理解。

由于李洋和白晓芸处于不同社会群体,受各自所处工作环境影响,使得俩人的趣味、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理解有所不同,让相互理解变得更难。正因如此,两人才更应该学着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做不仅有助于逐渐化解俩人的矛盾,让婚姻更好地磨合,也可以帮助他们打开新的视角,看问题不至于固执己见,待人接物也能更加豁达。

从白晓芸的角度看,需要理解不管李洋的父母有多少钱,毕竟是父母的钱,两人应该从自己的收入能力出发,量力而为。需要分辨商业噱头和自己真正的需求。不管是培训班还是日常的购物,很多“看上去很美”的商品价值,其实都是商家的宣传策略,如果不加辨别一味照单全收,难免造成家里的经济负担,造成家人的不满。

另一方面,虽然课外培训班对孩子成长有一定益处,但还要考虑孩子的接受程度。8岁的孩子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期,更重要的是劳逸结合,确保睡眠充足。过多的培训班,对孩子也是一种负担。

而从李洋的角度,则应理解妻子作为一名老师,了解更多孩子面临的竞争压力,这种竞争压力更多地造成了妻子的焦虑感,以至于处处想让孩子争先。此时相比较揶揄妻子,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安慰。

而且时代在发展,像自己小时候那种“散养”的方式已成过去,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不妨让孩子接受多方面训练,以便培养兴趣,增长能力,而不应不辨青红皂白,一概斥之为“挥霍”。就拿孩子学练篮球这件事来说,换个角度看,正是由于身高不占优势,才更有必要让孩子通过后天锻炼加以补偿,比如增强弹跳力和身体的灵活性。

当然这里所说的有必要,指的是体育运动本身所具有的强身健体的价值,而不是冠以“明星”字样的噱头。

天津良友心理咨询公司 郭宁/文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