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一种情感的抒发

摘 要

  人类有了文字,有很多事情却仍然无法真正表达出,还好这个世界上有艺术。 有人说1900不下船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恐惧。什么狗屁情怀,什么浪漫,什么传奇什么天才,他就是怂,对未

人类有了文字,有很多事情却仍然无法真正表达出,还好这个世界上有艺术。

有人说1900不下船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恐惧。什么狗屁情怀,什么浪漫,什么传奇什么天才,他就是怂,对未知的恐惧以及一生中缺失掉的人类感情,让他最终以殉道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并且还为其找到了合理地解释。

针对以上观点,我在第一次观影结束后想说的是:Fuck the fear.我看到的从来只有纯粹,除了钢琴和大海,对生命其余的修饰,他根本都不屑,Fuck the jazz、Fuck the reglen…更别提什么恐惧。今天我对于自己的措辞不改一字。但其实抛开这份偏激,今天再来看这部电影,相比主角而言,他吹小号的朋友下船就就叫境界没有他高吗?被他打败的爵士乐创始人就活该隐退吗?不是的,一种生活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人类正是靠着这些多样性才有了今天的一切。只不过相比而言,1900比任何人都要清楚自己真正追求和适合的东西。1900曾在甲板上望着来来往往的游客对Max提出的一系列“正常人的问题”回答说“路上的人总有那么多为什么,冬天忧虑夏天姗姗来迟,夏天又担心冬天将至,所以只能四处游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春的地方——我并不羡慕。”与影片刚开头年轻人站在加班高呼“America!”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正是1900的幸运,他终日漂泊在海上,心却是固定长在钢琴上的,不用寻觅,不用逃避,全身心的安静地弹琴就够了。

在我眼里,1900真正让人倾倒的不是他初次亮相的一身儒雅与从容,不是演奏时的玉树临风,甚至不是他完全沉醉在音乐世界里的那份淡然与洒脱。他真正打动人的地方是纯粹清白,可贵而难能得,竟然如此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活着,其他的,不重要。

影片给最精彩的一部分是他与爵士乐的创始人之间的“斗琴”,最戳动我的也是他在听完对手演奏的音乐后一脸真诚的泪水,随后认真地向朋友发问,“我可以赌他赢吗?”在他眼里,根本不存在什么较量,只有钢琴声,他完全沉浸其中,对之外的东西毫不理睬,尽管这声音与他而言是一种不利的存在。站在另一个角度,他根本就是不屑,不屑和那个趾高气扬、牙齿上镶着昂贵金属的名人一较高下,拿出真本事比,完全可以羡煞众人。影片里第二处令我感动的情节是Max对1900描述他上岸后有朝一日邀请自己去家里做客的情景。介绍孩子的母亲给他,自己可以带着甜点,每周小聚一次……满满的烟火气息,与1900

周身散发的孤独感相撞让人不知不觉就红了眼眶,有似乎预示着1900最后的结局,他在自己的世界里以一种虔诚的方式死去,到结尾也没有体会过生而为人那些用Max的花来说“值得一试”的东西。让人唏嘘和佩服。不知道导演给我们呈现的故事究竟有多少真的成分在里面,可以感觉到他在上试图完全剥去人间绚烂为我们呈现一个纯粹的艺术世界,不要名气,不要欲望,不用证明自己,甚至没有爱情和亲情,只是弹钢琴,然后享受。

我一直很迷这种男性身上纯粹的气息,他们往往专注、严谨、通过一丝不苟的态度和沉淀

在各自的领域大放异彩,对于生活也从来通通透透,无论是怎样的人,无论选择怎样一种生活都可以不忘初心,平淡而潇洒,以一个静态的姿势面对生活的五花八门。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可到头来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从来都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巨轮往返于欧洲和美国之间,承载着贫穷和富有的游客,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只要有人愿意听,一切都存在。1900和船一样,站在一个台阶上面笑眯眯地看着每一个过往的人类,通过对他们细腻的观察随意地敲击着琴键,不问来处,没有归途,从未存于哪里一样,自嘲自己去天国后可能会因为信息缺失被拦在门外。这种极致浪漫的文艺片如今竟然可以在院线排片,令人欣慰。

导演拍这部电影,就是用一个文艺的方法讲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仔细看还会发现他暗戳戳得在向一个时代的示威,就像一个过去的时代对新世纪的不妥协,无法和一个全速发展,贪婪、迷失、城市没有尽头的时代握手言和,与今时格格不入的、脆弱的、优雅与艺术,像《飘》里看似懦弱的希拉里,《布达佩斯大饭店》令人会心一笑的老板,让观众食用时得到一种踏实的沉淀感。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