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看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目前的很多情况我们都不得不面对,包括孩子们的一些举止行为,在超乎你想象的同时又让你无可奈何,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你的孩子能在该读书的年纪本不该知道的事情,却过早地知道了。是我们作为父母对孩子的疏于管教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有一句话说的好:“风景再大,孤独的人总是晚回家”。这不是一句玩笑话,很多孩子有过这样或那样的窘境。从生理上来讲,孩子们已经长大了,不需要我们父母过多的干涉了,但孩子还需要父母有那么一丝丝的关心的存在,他们看到父母的关爱自己的行动,她会很满足自己会有个好父母。
人都会有心情不好的时候。有时候是说不出来的失落,有时候是理不清的交错,而有些时候,是因为承受的太多太多……,特别是已经为人父母的我们,上有老下有小,身边还有工作,我们每天奔波在路上,为生活而做着,我们有自己的情绪,太正常不过了。真有那么一天,你疲惫了一天回到家中,看到孩子玩具撒了一地,作业还没有写,径直的在打游戏,有多少家长能够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说话呢?
很大一部分父母都是大声训斥孩子,甚至动手去打孩子!“其实是我们错了”,因为我们有我们自己的情绪,我们忙碌了一天,委屈了太多,把自己的不顺出在孩子身上,就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和侮辱,我们知道孩子再小也是有自尊的,他不能作为我们的出气筒,更不能受到任何的不公正对待。
斯霍勒的研究得出结论:“婴儿出生时已经有一套情绪机制的基础了,但婴儿并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他们需要依靠抚养着(多数情况下是母亲)去教导他们如何管理这些情绪。刚出生的婴儿没有关于“自我”的感知,至少在生命最初六个月,婴儿感觉自己和母亲是一体的,他们不能准确的感觉到自己和母亲的界限,所以母亲的情绪很容易的影响到自己的孩子。
在这种完全依恋的关系中,母亲会从情绪上顺应孩子,当婴儿哭泣的时候,母亲几乎不会去思考“应该怎么做”,他只是感觉到一种无意识的,情绪上的冲动想要去安抚自己的孩子,直觉会告诉她,孩子是饿了、尿尿了、或者是困了。母亲和自己孩子的沟通,不是通过语言,而是通过肢体、表情、声音、触觉等和孩子沟通,这种沟通不仅发生在婴儿和母亲的思想中,也发生在两者的身体上。”小孩在他最年幼的时候得到的母爱也好还是父爱也罢,都离不开情绪的传染,有的孩子看见俺父母生气他就会变得很乖,有的孩子看见父母生气就会和父母顶着干,这是为什么?孩子他有自己的一套情绪理论,他对自己的情路意识不是很清楚,他看见父母生气那我也学着生气,我要和父母的情绪保持一致,他的潜意识和父母是一体的。但他不会理解这么多,也不会意识到这么多,完全凭着直觉再做事情。孩子经过长期的熏陶,再好的性格也会出现偏颇,进而为长大后的性格的形成埋下隐患。
情绪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孩子的性格、影响孩子的成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会遇到各种不同的事情,而处理这些事情的方式,就是我们父母负面情绪长期影响的结果!
我们应该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
(1) 首先,作为爸爸应该学会照顾妈妈情绪
在照顾孩子这条道路上,妈妈永远是主力,无论是做饭、洗衣、买衣服、喂奶等,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是妈妈在做,虽然爸爸每天上班忙碌,但是下班后也应该多照顾一下孩子妈妈,因为她受到的委屈,相对比爸爸更加的多。学会照顾妈妈的情绪,就是男人应该做的。
(2) 妈妈们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
心理学家普拉切克研究提出,人的情绪主要有恐惧、惊讶、悲痛、厌恶、愤怒、期待、快乐和接受共8种基本情绪。而影响人的情绪反应除了外界刺激之外,还有心境和生理节律。心境是持续的、低强度的情绪状态,也是各种基本情绪最弱的表现形式。生活中,心境情绪流方式会潜在影响我们的行为,所以,妈妈们应该学会察觉自己的情绪,用适当的方式清晰地表达情绪,让孩子知道他的行为给你带来的感觉,让孩子自觉定位,这是一个好妈妈的养成记。
除了前两点,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也应作出相应的改变。
① 孩子一做错事父母的责备就上来了,孩子一脸的委屈没地诉说,因她怕父母呀!
我们要清楚地知道,孩子做事情都有自己的想法在里面,虽然有些事情是错误的。当我们为孩子解决问题时,不要急着把孩子做的事情定位,而是要听一听孩子的想法,对某件事情他是怎么做的想法说出来,然后再给出自己的判断,帮助孩子理清哪些是对的和错的。如果一开始就责备,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让问题更加复杂,并且失去和孩子沟通的机会。,造成孩子心理创伤。
② 谩骂和威胁必须彻底改变
在农村和城市都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你怎么这么笨啊,你都学傻了”,“你看人家的孩子,每次都是班级第一,你呢?次次倒数第一”、“我数10下,你再不走别怪我打你呀”……听听这些话,是作为父母该说的吗?显然不是,不要爱孩子的心变成恐吓孩子的行为,孩子不懂该怎么做,需要我们父母的引导,因此要学会掌握好说话的度,而不是恐吓和威胁!
欢迎关注豌豆老师的文章,有你的观看,才是我从教学中写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