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陈俊湰 春田妇儿
初为人母/人父,相信大家都是既小心翼翼又充满期待地去呵护自己的宝贝,从最开始的担心“孩子有没有吃饱?会不会着凉?”,到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入园后,变成“自己的孩子学东西是不是比别的孩子慢?要不要请英语家教?”
大多数的父母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学习力,所以对孩子的人生规划都是类似这样:
学龄前至少要会简单的算术/英语口语;
入学后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
高考时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
只要按照这个趋势发展,那么工作也一定能进入名企一路晋升走上人生巅峰……
(图片源自网络)
似乎只要这样,父母的教育就算成功,孩子就算成才了。但其实,这是对家庭教育极大的误读。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长大后步入职场,遇到点挫折就要死要活,始终走不出沮丧的情绪;或者在和同事、领导相处时始终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和别的同事、领导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你还会认为家庭教育只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就行了吗?
(图片源自网络)
家庭教育也应注重孩子社会情绪的发展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仅仅关注智力、学习力这些是不够的。关注孩子认知发展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孩子社会性和情绪的发展,因为不同的能力发展都是紧密相关、互相依赖的。
社会情绪发展与语言发展、智力发展实际上都是有很大关联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观察指标。甚至在一些关键时候,社会情绪的发展还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图片源自网络)
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家长就要时刻观察并留意孩子社会情绪的发展,如果出现一些“危险”的信号,需要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排除障碍。
那么今天,我就来带大家先来学习“如何评估 / 识别孩子的社会情绪发展状况 / 问题信号”。
你接收到孩子情绪发展异常的警讯了吗?
当孩子1岁半的时候还不会走路或2岁时还不会说话时,有些家长可能觉得这是「大鸡慢啼」或「厚积薄发」,更多的家长觉得“长大一些就会好”,只有部分积极的家长会寻求专业的协助。
可是,如果孩子在1岁的时候对大人的逗弄不太有反应、1岁半时还不会模仿简单的动作、3岁的时候经常动个不停或不听指令……这些其实就已经是情绪发展出现异常的警讯了。
(图片源自网络)
这些在社会情绪或行为表现上的问题,对孩子日后的社会互动及社交能力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孩子的社会情绪发展进行及时地了解,如果有发展异常的信号出现,可以尽早发现,并给予尽早的处理。
如果发现孩子出现异常信号怎么办?
由于社会情绪与行为的发展有很多细微的表现是不容易被发觉的,同时也很难有一个绝对或可量化的标准告诉我们这些行为是正常还是异常,纵使有些严重的发展障碍(如:自闭症)在医学上虽有明确的诊断标准,但由于医师的主观判断或经验使得在诊断上也出现迥异的现象。
所以,本文将通过分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行为特征,来找出其背后可能代表的一些发展问题,以提供给家长们参考。
若孩子有相关的行为信号,建议您先不要紧张,按照以下步骤来进行进一步的确认:
先将这些行为以A─B─C的方式记录好,A代表行为出现的前因,B代表这前因出现后孩子的行为表现,C代表这行为出现后孩子的结果表现;
建议至少记录一个月,若孩子行为依然持续存在,则需要找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测评与确认;
如果的确发展异常,协助专业人员分析行为问题背后可能的原因,并给予适当的介入。
0~4岁阶段社会情绪发展的正常表现
所谓的「社会情绪」表现,是指孩子如何与周遭的人、事、物互动、如何表达情绪、如何与他人沟通、对社会规范或指令的理解与配合状况等。
(图片源自网络)
在一般孩子的发展中,能看到这些表现:
1
1岁以前,孩子便会分辨父母或主要照顾者、会一些简单的立即模仿(如:发爸爸、妈妈、拍手)、虽然还不会说话但可以用手指的方式表达需要、会有主动引起互动的举动和意愿、会主动转向或观看他人所指的物品。
2
1~3岁,会对同伴的活动好奇、已经会许多假装的游戏、可以延长等待、可以透过游戏调节情绪、可以理解一些简单的规范、可以理解他人的非语言手势或动作。
3
3~4岁,孩子便已可遵守一些团体的规则、可以透过口语沟通表达与调节情绪反应、可持续十五分钟以上的活动、开始懂得简单的分享与合作游戏、开始会交朋友。
当孩子在这些阶段未出现该有的行为表现,我们就得尽早寻求专业人员的协助。
两种常见情绪发展问题的评估方法
评估是否存在「谱系障碍」
观察18至24个月大的孩子是否有以下的行为,若其中有2项(或以上)的项目为 "否",则应进一步请专业人士评估。
有没有看过宝宝玩 "假装"的游戏?(例如:用玩具茶杯假装倒茶给你喝,或假装自己是小狗?)
宝宝有没有用他的食指来指东西(借以向你表示他要那个东西)?
孩子对其他小朋友有兴趣吗?
孩子喜欢别人和他玩躲猫猫的游戏吗?
孩子会不会主动拿东西/玩具来给你看,或请你帮忙?
1岁半岁以前对自己的名字没反应。
2岁仍没有语言或社会互动的意愿。
2岁后有一些重复的动作、奇怪或局限的兴趣。
不会使用一些非语言的手势或动作,例如:挥手再见、拍拍肚子表示肚子饿…之类的动作。
评估是否存在「多动注意力不能集中」的问题
若在下列项目中有5项(或以上)的项目为 “是”,则应进一步请专业人士评估,以确认孩子是否患有多动注意力不能集中方面的问题。
常常坐立不安
无法好好坐在椅子上
容易分心
没办法耐心排队或按次序轮流
常在问题没问完前插话、抢答
无法按规定方式做事
无法集中注意力
常东摸西摸事情都无法完成
玩的时候很吵
话很多
常插话、抢话、干扰别人的谈话
常常没用心听别人说话
常掉东西
常从事一些危险的动作(如从高处往下跳﹑不顾危险冲过马路...等)
由于行为观察是项很主观的判断,因此,当爸爸妈妈们观察到孩子出现了上述的行为问题时,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建议——要将孩子的行为观察记录至少一个月以上。
以确定这些行为是否是一直持续下去,抑或只是当下的情绪不佳所致,切莫过度焦虑慌了手脚,病急乱投医啊!
阅读原文 【专题】身体那些事,要听医生的
初为人母/人父,相信大家都是既小心翼翼又充满期待地去呵护自己的宝贝,从最开始的担心“孩子有没有吃饱?会不会着凉?”,到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入园后,变成“自己的孩子学东西是不是比别的孩子慢?要不要请英语家教?”
大多数的父母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学习力,所以对孩子的人生规划都是类似这样:
学龄前至少要会简单的算术/英语口语;
入学后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
高考时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
只要按照这个趋势发展,那么工作也一定能进入名企一路晋升走上人生巅峰……
(图片源自网络)
似乎只要这样,父母的教育就算成功,孩子就算成才了。但其实,这是对家庭教育极大的误读。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长大后步入职场,遇到点挫折就要死要活,始终走不出沮丧的情绪;或者在和同事、领导相处时始终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和别的同事、领导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你还会认为家庭教育只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就行了吗?
(图片源自网络)
家庭教育也应注重孩子社会情绪的发展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仅仅关注智力、学习力这些是不够的。关注孩子认知发展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孩子社会性和情绪的发展,因为不同的能力发展都是紧密相关、互相依赖的。
社会情绪发展与语言发展、智力发展实际上都是有很大关联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观察指标。甚至在一些关键时候,社会情绪的发展还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图片源自网络)
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家长就要时刻观察并留意孩子社会情绪的发展,如果出现一些“危险”的信号,需要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排除障碍。
那么今天,我就来带大家先来学习“如何评估 / 识别孩子的社会情绪发展状况 / 问题信号”。
你接收到孩子情绪发展异常的警讯了吗?
当孩子1岁半的时候还不会走路或2岁时还不会说话时,有些家长可能觉得这是「大鸡慢啼」或「厚积薄发」,更多的家长觉得“长大一些就会好”,只有部分积极的家长会寻求专业的协助。
可是,如果孩子在1岁的时候对大人的逗弄不太有反应、1岁半时还不会模仿简单的动作、3岁的时候经常动个不停或不听指令……这些其实就已经是情绪发展出现异常的警讯了。
(图片源自网络)
这些在社会情绪或行为表现上的问题,对孩子日后的社会互动及社交能力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孩子的社会情绪发展进行及时地了解,如果有发展异常的信号出现,可以尽早发现,并给予尽早的处理。
如果发现孩子出现异常信号怎么办?
由于社会情绪与行为的发展有很多细微的表现是不容易被发觉的,同时也很难有一个绝对或可量化的标准告诉我们这些行为是正常还是异常,纵使有些严重的发展障碍(如:自闭症)在医学上虽有明确的诊断标准,但由于医师的主观判断或经验使得在诊断上也出现迥异的现象。
所以,本文将通过分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行为特征,来找出其背后可能代表的一些发展问题,以提供给家长们参考。
若孩子有相关的行为信号,建议您先不要紧张,按照以下步骤来进行进一步的确认:
先将这些行为以A─B─C的方式记录好,A代表行为出现的前因,B代表这前因出现后孩子的行为表现,C代表这行为出现后孩子的结果表现;
建议至少记录一个月,若孩子行为依然持续存在,则需要找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测评与确认;
如果的确发展异常,协助专业人员分析行为问题背后可能的原因,并给予适当的介入。
0~4岁阶段社会情绪发展的正常表现
所谓的「社会情绪」表现,是指孩子如何与周遭的人、事、物互动、如何表达情绪、如何与他人沟通、对社会规范或指令的理解与配合状况等。
(图片源自网络)
在一般孩子的发展中,能看到这些表现:
1
1岁以前,孩子便会分辨父母或主要照顾者、会一些简单的立即模仿(如:发爸爸、妈妈、拍手)、虽然还不会说话但可以用手指的方式表达需要、会有主动引起互动的举动和意愿、会主动转向或观看他人所指的物品。
2
1~3岁,会对同伴的活动好奇、已经会许多假装的游戏、可以延长等待、可以透过游戏调节情绪、可以理解一些简单的规范、可以理解他人的非语言手势或动作。
3
3~4岁,孩子便已可遵守一些团体的规则、可以透过口语沟通表达与调节情绪反应、可持续十五分钟以上的活动、开始懂得简单的分享与合作游戏、开始会交朋友。
当孩子在这些阶段未出现该有的行为表现,我们就得尽早寻求专业人员的协助。
两种常见情绪发展问题的评估方法
评估是否存在「谱系障碍」
观察18至24个月大的孩子是否有以下的行为,若其中有2项(或以上)的项目为 "否",则应进一步请专业人士评估。
有没有看过宝宝玩 "假装"的游戏?(例如:用玩具茶杯假装倒茶给你喝,或假装自己是小狗?)
宝宝有没有用他的食指来指东西(借以向你表示他要那个东西)?
孩子对其他小朋友有兴趣吗?
孩子喜欢别人和他玩躲猫猫的游戏吗?
孩子会不会主动拿东西/玩具来给你看,或请你帮忙?
1岁半岁以前对自己的名字没反应。
2岁仍没有语言或社会互动的意愿。
2岁后有一些重复的动作、奇怪或局限的兴趣。
不会使用一些非语言的手势或动作,例如:挥手再见、拍拍肚子表示肚子饿…之类的动作。
评估是否存在「多动注意力不能集中」的问题
若在下列项目中有5项(或以上)的项目为 “是”,则应进一步请专业人士评估,以确认孩子是否患有多动注意力不能集中方面的问题。
常常坐立不安
无法好好坐在椅子上
容易分心
没办法耐心排队或按次序轮流
常在问题没问完前插话、抢答
无法按规定方式做事
无法集中注意力
常东摸西摸事情都无法完成
玩的时候很吵
话很多
常插话、抢话、干扰别人的谈话
常常没用心听别人说话
常掉东西
常从事一些危险的动作(如从高处往下跳﹑不顾危险冲过马路...等)
由于行为观察是项很主观的判断,因此,当爸爸妈妈们观察到孩子出现了上述的行为问题时,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建议——要将孩子的行为观察记录至少一个月以上。
以确定这些行为是否是一直持续下去,抑或只是当下的情绪不佳所致,切莫过度焦虑慌了手脚,病急乱投医啊!
阅读原文 【专题】身体那些事,要听医生的
qyangl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