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共情”沦为控制工具,与孩子感同身受,

摘 要

  很多父母已经知道,孩子发脾气时要用到共情,然而有时使用起来却是力不从心。面对生气的孩子你蹲下来跟他说:“我了解你的感受,只是…”还没等你说完,孩子就大声叫道:“不

很多父母已经知道,孩子发脾气时要用到共情,然而有时使用起来却是力不从心。面对生气的孩子你蹲下来跟他说:“我了解你的感受,只是…”还没等你说完,孩子就大声叫道:“不,你根本不了解!”。当你问孩子:“你很生气,是吗?”,而孩子根本不想理睬你,继续哭闹。在屡屡受挫之后,你发现惯用的招数“共情”失效了,你很沮丧,于是产生疑问,到底是“共情”这个方法无效还是我们使用的方式不对?

要弄清这个,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共情以及共情的意义。

共情又称同理心,共情能力指的是能设身处地感受他人的境遇,从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共情的意义不仅仅是理解孩子的感受,引导他们平复情绪,关键在于引导孩子在这个事件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学会管理情绪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我们往往把重点放在了结果上,即让孩子不哭闹。这恰恰违背了共情的真正意义,因为共情的前提是要帮助孩子发泄情绪,而这一点常常被忽略。最后,“共情”沦为了大人管理和控制孩子的工具。

其次,要在对的时候共情。

在平日生活里,父母和孩子的对话多是些生活琐碎,我们只需要简单答复就可以,不必事事都去较真。但是当孩子有负面感受或当他期望我们了解其感受时,就需要我们使用沟通技巧,和孩子产生共情。否则可能只会给孩子添堵,增加心理负担。

接下来,我们要谈谈共情的3个步骤:

1. 给情绪找一个出口

情绪宜疏不宜堵。当孩子有了情绪,特别是极度难过或愤怒的时候,一定要给他一个出口让他发泄出来。不要害怕孩子会变得“暴力”,孩子需要去体验这些负面情绪带来的冲击,才会知道如何控制它们,这才是成长。因此,当他们发脾气大哭的时候,我们不要马上去阻止,而是静静地陪在一旁,给他们一点时间让情绪慢慢释放。

2. 帮助孩子恢复平静

当孩子哭声逐渐变弱时,表明他们的情绪已经得到宣泄,我们就可以介入了。有科学研究证明,拥抱是可以帮助孩子平静的良方,我们不妨多试一试。但遇到性子刚烈的孩子,生气时容易出现破坏性的行为,比如打人、撞头、摔东西等。这时,我们要提供一个安全的替代品给孩子发泄,比如在家开辟一个发泄角落,放一些枕头或垫子之类安全的物品。

3. 事后必须回顾

当孩子平静下来后,我们要一鼓作气,立刻帮助孩子回顾刚刚发生的事。也是我之前文章里提到过的“复盘”。因为孩子的记忆比较短暂,及时的回顾分析,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学会认知情绪。如果孩子表现得不太积极,我们可以像讲故事一样,告诉孩子刚才的情景:发生了什么,他的情绪如何,又是怎么平静下来的。这样,孩子就能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同时也学会了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该怎么处理。

优优兔叨叨:人生中有些路,尽管很艰难,也要让孩子自己去走;有些情绪,尽管很让人痛苦,也要孩子自己去体会。值得庆幸的是,他们现在还小,我们至少能用爱陪同他们一起去面对。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的账号,期待与你同行,感受亲子关系的魅力,发现育儿路上的美好。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