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能否消除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躁狂症状?

摘 要

  原创文章,盗用必究 双相情感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临床表现按照发作特点可以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该病遗传因素

原创文章,盗用必究

双相情感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临床表现按照发作特点可以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该病遗传因素的影响很大,约40%的患者有情感障碍家族史,而过分严厉、习惯否定的不当教养方式会影响人的性格形成,更容易产生焦虑心理,患病几率会增大。此外,一些失业、失恋、亲人去世等偶然性事件也可诱导症状发生。目前,我国双相情感障碍患病率高达2%,是成年人最主要的致残原因之一。另外,其自杀的风险远高于普通人群,应引起家庭、社会足够的重视。

案例:患者李全会(化名),男性,26岁,双相情感障碍11年,主诉:躁狂相时情感高涨、思维奔逸、夸大妄想、精神旺盛、睡眠需求减少;抑郁相时情绪低落、对生活无望、兴趣缺乏、快感缺失、出现2次自残自杀行为,因药物、电抽搐治疗多年疗效不佳,在家属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后,已于2020年12月完成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



病例概况

患者13年前就读初中时,遭同班同学无端疏远,为此感到闷闷不乐,心情烦躁、焦虑、敏感,但可以自行调节。2010年,因中考压力过大,患者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烦躁明显加重;对周围事物提不起兴趣,自我埋怨、自我否定,人际相处更加敏感;食欲大增,半年内体重上浮20斤;反复出现轻生念头和自伤行为,被当地医院诊断为抑郁症,予以度洛西汀等药物对症治疗,症状略有好转,顺利考入当地高中。

3个月后,患者出现反复的情绪高涨、兴奋话多、思维和行为过于活跃,人际交往更加主动;精力过于旺盛,睡眠减少,专注力明显提升,尤其在学习和自己的兴趣方向上的事情,学习效率极高。这些状态与患者一贯的性格特征和言行方式明显不一样,但未对自己的日常功能造成显著的不利影响,数日后转入另一段持续数月的抑郁状态,少部分时间患者的情绪相对稳定,但每隔数月即发作一次。

2014年,患者被武汉人民医院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先后予以丙戊酸钠、舍曲林、奥氮平等药物对症治疗,行3次电抽搐治疗,但疗效始终差强人意,甚至出现2次自残自杀行为。现患者躁狂时:(1)情感高涨,心情特别愉快;(2)思维奔逸,说话时语量大、语速快,语言表达时常跟不上思维;(3)夸大妄想,说自己才华横溢,很快就可以赚钱做大官了,对周围人的态度越发盛气凌人;(4)精神旺盛、睡眠需求减少;抑郁时:(1)情绪低落,整日闷闷不乐;(2)兴趣缺乏,对周遭事物提不起兴趣;(3)自罪自责,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给父母带来麻烦,对未来悲观失望。家属担心患者再次出现伤害自己的行为,将其带至上海市东方医院拟手术治疗,门诊以 “双相情感障碍”收至功能神经科。

术后,患者的情绪稳定、意识清楚,无明显躁狂或抑郁倾向,可以与家属正常沟通交流,自愿配合后续服药巩固手术疗效,即自知力、亲情感恢复,经检查四肢肌张力正常,可以自行下地活动,完成洗漱、吃饭等日常行为。



病例分析

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误诊率非常高,易被误诊为抑郁症。一旦误诊不仅会延误治疗,也会因为使用抗抑郁剂导致患者从抑郁发作转向躁狂发作。这两种疾病的治疗原则截然不同,只要造成转向,就可能加速病情发作,导致病情加重。像前述患者的抑郁相与躁狂相交替出现,两极化情绪特征明显,且病程超过11年,曾出现数次自残自杀行为,家属可以考虑微创手术治疗。

脑立体定向手术通过定点调控前扣带回皮质、内囊前肢、杏仁核等相关神经核团,阻止中枢情感环路的异常兴奋和传导,也抑制了某些神经递质的产生与释放,重新调整了脑内神经递质水平,这能有效控制精神症状,同时对抑郁和躁狂症状进行治疗,抑制异常兴奋和改善抑郁;提高服药依从性和敏感性;逐渐恢复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交等功能,手术有效率在95%左右。

致广大读者:

你们好,我是吴景文医生,在此非常感谢大家阅读我的文章。若您有疾病向我咨询,可以通过平台“私信”方式联系我。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我会尽快解答您的疑惑。

“世双日”每 100人当中就有9人符合双相情感障碍诊断标准

双相情感障碍情绪两极分化 微创手术巧解“精神多变”难题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