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长辈们常说:过日子,勿忘时年八节。因而“岁时节日”的各种活动,世代相传,蔚然成俗。或纪念,或寓意,或祈求,形成了特有的民俗蕴义。中元节,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七月半”,又称鬼节、盂兰盆节,同时也是“时年八节”之一。
又是一年七月半,这些粿饼承载了棉湖人对先人日久弥深的情感!
中元节将至,家家户户都能感受到中元节的氛围:寺庙准备“施孤会”,家人准备好祭祀先祖的纸袍和祭品,但对于年幼的我来说,更感兴趣的是妈妈或奶奶买回的“安仔粿”。
安仔,即图案的意思。安仔粿就是在面团印上图案,粿胚分为红、白两种颜色,最常见的红色粿胚是在做胚之前加入红色食用染料,即民间俗称的“红胭米”。倘若粿胚是白的,那么待粿品蒸炊完还要用带有红胭米的竹签在粿的正中间点一个红点,图个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说起安仔粿,就不得不先提到“安仔粿印”。粿印的图案形形色色,各自含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如寓意健康长寿的“老仙翁”,多子多孙的“石榴”,升官发财的“鲤鱼”……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粿印的材质也不断在变化,从红土烧制到用木雕刻再到塑料模具,粿印变得更加轻巧便捷,但不变的是图案依旧寄托着美好的祈愿。
藏在棉湖小巷的一间粿铺里,阿姨们正有条不紊地准备制作安仔粿,每年到这个时间点店里都会收到大量的订单。安仔粿个头比红桃粿小一点,在粿的表面印上带有寓意的图案。沈阿姨是做粿的一把好手了,据她介绍,安仔粿的馅料一般有碎绿豆、碎花生、芋头丝、糯米这几种,看似简单的几种馅料,前期的准备也很有讲究。糯米需要添加芹菜、炒熟的豆仁、五香粉以及胡椒粉,这样的糯米吃起来即有香味也不觉得很腻;绿豆馅则要先将绿豆磨碎,加入姜和盐提味中和。
从揉面到包馅再到印图,阿姨们显得游刃有余,在谈笑间一个个精致小巧的安仔粿就呈现在眼前。安仔粿上的图案可谓五花八门,光看着这些图案就很有食欲。
刚出炉的安仔粿最新鲜,放久了反而会失去了原有的口感。而糖铺还有一种存放时间较长的“安仔饼”,有些家庭还会用这种别样的“安仔粿”来代替安仔粿祭祖。刷有鸡蛋液的饼皮烤出来色泽鲜艳,而内馅香甜细腻,以红豆、莲蓉、绿豆等为馅,个头不大,吃起来也不觉得很腻。因此这种安仔饼很受年轻人的喜欢。
相对于这类较为特别的安仔饼,老一辈的人还是比较喜欢吃甜口的白糖糕。洁白的白糖糕吃下去入口即化,甜而不腻,甘香、爽口。每每到七月半,带有各种图案的白糖糕也会摆入我们的祭盘当中。
这些粿品糕饼不单是我们用来祭拜先祖的一种贡品,还承载了我们的民俗蕴义。从寺庙的施孤会到店铺的粿品糕饼,寄寓了我们对先祖的缅怀。棉湖人对先祖有着深厚的情感,这份情感会随着岁月越久弥深。这样的习俗相传已久,也将由我们继续传承下去。“ 况值盂兰节,谁无寸草心。”七月半将至,远在他乡的游子,你们打算回家看看吗?
图片:今日棉湖摄制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