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和故事的感情色彩合而为一,为该剧的情感

摘 要

  随着蒙古族民歌《四岁的海骝马》在舞台上如水般流淌,舞剧《骑兵》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舞台上的舞姿、音乐、景观和人物,带来犹如史诗般的震撼与感动,深深地印入观

随着蒙古族民歌《四岁的海骝马》在舞台上如水般流淌,舞剧《骑兵》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舞台上的舞姿、音乐、景观和人物,带来犹如史诗般的震撼与感动,深深地印入观众的心中。《骑兵》是以蒙古族革命历史为题材创作的原创民族舞剧,以主人公朝鲁的视角展现了蒙古族英雄骑兵的感人故事。编导根据自身的军旅生涯,将亲身经历与历史事件紧密融合,经过不断推敲与完善,创作了这部优秀作品。


舞剧《骑兵》展现出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民族个性,它将内蒙古骑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戍国卫边、保家卫国的历史故事鲜活地呈现出来,在舞剧艺术的舞台上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让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国文化真正地成为文艺作品的核心,让作品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让中国故事感动观众《骑兵》讲述了中国历史中一段鲜为人知、宛若史诗般的故事。蒙古族热血男儿朝鲁受够了伪满军官学校里的屈辱生活,毅然回到草原,做自由的牧马人。


在这片草原上,朝鲁遇到了心爱的女子珊丹和一匹蒙古马尕腊。他带上爱马“尕腊”追随共产党参军入伍,与加入医疗队的恋人珊丹,一起在革命战争中锤炼成长,最终流血牺牲却始终不改革命信念的故事。舞剧《骑兵》主要有三条情感线索,恋人情(朝鲁和珊丹)、战友情(朝鲁与战友)和战马情(朝鲁与尕腊)。这三条情感线索相互交织,以小见大地讲述了中国故事里的小爱与大爱。随着大幕开启,进入观众视野的是珊丹和尕腊的身影,一人一马是相伴成长的亲密伙伴。


导演通过塑造尕腊的不同面向——对外人的傲慢和对珊丹的依赖——以拟人的方式表现出马忠诚可靠的品质。随着故事的逐步开展,远方归来的朝鲁和驻守家园的珊丹萌间发了爱意,舞姿的动线、空间的调度和动人的情态组成了两人爱情的絮语。随着朝鲁和尕腊渐渐成为彼此最重要的生命伙伴,他们共同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一次激战过后,疲惫的战士们相互依偎,休整待命,此时的朝鲁奏响了“冒顿潮尔”,浓浓的思乡之情中,“生死与共”四个字于每一个战士心间闪耀。


草原深处的恋人情、生死与共的战马情、保家为国的战友情,在“跟定共产党,参军保家乡”的铮铮誓言中由小及大,个人与家国之爱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编导细致的情节处理和独特鲜明的象征手法,让如电影一般“真实”的舞剧画面在我们眼前流淌。听觉构建里的中国故事听觉的构建对于塑造故事的时空形象有着重要作用,蒙古族长调民歌隐喻着时空,人声的吟唱表达着情感,琴音、炮火、马蹄和长风这些音效在虚实之间构建了故事的时空,传达故事的信息。


舞剧听觉构建需要解决以下问题:如何在经典旋律、戏剧氛围、舞蹈音乐和环境动效中找到平衡点,让观众在听觉形象的构建中,更好地解读舞台动作?关于这个问题,舞剧《骑兵》做出了很好的示范,该剧一方面选取了经典旋律激发观众的记忆,让历史中的革命战斗与草原上的民俗、民风真实地再现于观众的耳畔;另一方面,根据剧情重新编写、制作的音乐,既符合当代审美,亦很好地融入于人物情感的表达、推动故事的发展。


《骑兵》的音乐既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又包含着浓厚的地域文化,展现出深入人心、“声”入人心的特点,单一的旋律随着剧情的推进不断地壮大和加深,既揭示了“忠魂”的意义,又体现了男儿的铁汉柔情,带领观众回到了那个战火连天的年代,在赤诚与忠贞铸就的誓言里,传承红色基因、记录铿锵步履、凝聚精神伟力。该作音乐之精确,音符之精准,为中国舞剧在编创时,如何让舞剧的音乐成为舞蹈表达的工具树立了榜样。《骑兵》的音乐伴随着故事情节、舞蹈结构和人物情感层层推进,主题段落重复出现,不断地用弦乐和打击乐渲染氛围,音乐的民族属性和故事的感情色彩合而为一,为该剧的情感表达奠定了坚实基础。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