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中的有益交往有助于帮助师生消除心理

摘 要

  什么是交往?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往来。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即在心理上相互认同、归属,乃至同化和内化(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态度

什么是交往?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往来。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即在心理上相互认同、归属,乃至同化和内化(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态度),或在心理上产生分歧、成见,甚至分裂和排斥,其结果可能日益缩小或者逐渐扩大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上的距离。心理学工作者的责任,在于促进人们的有益交往,帮助教师消除心理障碍,以达到教师集体同心同德,齐心协力。

教师间交往既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信息的交流活动,也是双方心理相容和心理交换的过程。在交往中必须注意对方表示的一切信息,语言的、非语言的,并经过分析,作出恰当的反应。这就必须动员个性的总体心理能力,认识、情感、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所以,要搞好交往,就很有必要对交往过程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

交往的认识活动。交往的认识活动是从交往双方见面开始的(或书信的往还),首次直观印象给交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的仪表、言谈、举止要符合双方的身份,要符合社会的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符合待人接物的常理,要给人以谦逊有礼、善意、真诚、信任的感觉,做到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

交往的情感活动。交往的情感活动调节着交往的关系。人是有情感活动的,交往的目的应增进双方的情感,使双方有愉悦、满意的感受,如果产生恶感则交往不能进行。古语云:“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人情到,吃水甜。”

交往的意向活动。交往的意向活动是在交往的认识活动和交往的情感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对交往活动起着定势的作用,是个人对各种信息的筛选而决定的。当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时,则产生依恋向往的心理倾向,要求再次的认识活动,重温交往情感活动的体验。这样的交往是有效的、正确的。

交往的行为活动。交往的行为活动是检验交往的标志,是检验交往认知活动、交往情感活动的可靠性、真实性的手段。一个虚伪的人,就会从交往的行为中被对方否定而终止交往的关系。

总之,不管交往心理如何复杂,它都包含交往的认知活动,交往的情感活动,交往的意向活动,交往的行为活动。交往的认知活动是交往情感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交往的情感活动又加深交往的认知活动,导致交往的意向和行为的产生,而交往的行为,又加深交往的认知,交往的情感和交往的意向,这几种心理成分是互相密切联系,互相促进发展的。

交往的行为是交往结果的标志,直接检验交往的认知、交往的意向,如果双方没有交往行为,那交往活动就会终止。所以我们可以从以上四种心理成分去检查交往的效果,改进交往的方式,建立同志式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交往关系的建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距离的远近。人与人之间在地理位置上越接近,越容易形成彼此之间的密切关系。平常我们所说的“远亲不如近邻”,就是符合这条心理规律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曾对住在同一楼房里的家庭成员成为密切朋友的情况进行了研究。住在同一层楼上的人比住在不同层次的人成为朋友的可能性更大。

甚至居住在同一层楼上,两户相距22米和相距28米在形成友谊关系上也有差别。同样,同一学科,同一教研组,同一办公室的教师,一般要比其他学科,其他教研组,其他办公室教师较容易形成友谊关系。

交往的频率。交往的频率是指人们互相接触次数的多少。一般来说,人们彼此之间交往的频率越高,越容易形成较密切的关系。因为交往的次数越多,在认知上反复产生“强化”作用,因而越容易形成共同的经验,越可能有共同的话题和感受。这对于初交的人来说,在形成交往关系的初期反映更为明显。

但是,我们不能像西方社会心理学者那样过分夸大交往频率的作用。因为现实生活中许多事实证明,人们彼此之间交往的内容,常常比交往的频率更重要。例如,即使同一教研组,同一办公室的教师,尽管每天交往频繁,如果只停留在彼此“寒暄”应酬交往,那样也难以形成密切的关系;如果彼此在教学上经常互相商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则很容易在共同的话题中建立深厚的友谊。

态度的相似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与人之间假如对某种事物有相同或相似的态度,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就较容易产生共鸣,形成密切的关系。一位心理学家作了下述的实验:让被试者阅读一张态度调查表。统计结果表明,被试者都喜欢与自己态度相似的人。

需要的互补性。不仅具有态度的相似性的人们之间会形成友好关系,而且,需要、性格等完全相反的人之间也会形成友谊关系。在学校中也可常见到这样的情况:脾气暴躁的教师和脾气随和的教师会友好相处;主观武断的领导和优柔寡断的领导成为好朋友;活泼健谈的青年教师和沉默寡言的老教师结为亲密伙伴。由此可见,需要的互补性也是形成教师之间良好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言语的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借助言语而实现的,言语交往活动是人们交往的重要手段,言语交往活动,要讲求语言美。因为交往的结果是为了改善或改变人际关系,而语言美才能更好达到交往的目的。言为心声,语言美是心灵美的外现。优美、文雅、和气、谦逊的语言,能沟通人们的心灵,是通往尊重、友好和改善关系的桥梁。

高尚优美的语言,反映着高尚的思想品质、趣味、情操、文化教养、精神状态、自我评价和对周围人的态度,这能激起交往双方的尊重、信任,更有利于改善关系。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言语的交往,倾谈思想、观点、兴趣、爱好,使心灵更加接近,建立感情,结为知己;相反,粗野、冷漠、骄横的语言,说脏话,说粗话会破坏交往关系,也会令人不齿。所以应重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语言,做到言语和气、谦逊有礼。

非言语的交往。人的面容、衣着、姿态、表情、手势,以及交往者双方之间的距离,都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手段。一个人的仪表、举止,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外现,同人的心灵和思想息息相关,是最直观的视觉形象,常常给予交往双方最直观的感受,它直接影响双方对待的情绪、态度,使互相产生好感或恶感,特别是首次交往的印象。

同样,在教师的交往中互相对待的态度,也会产生深刻的情绪体验。据一些社会学家指出:在人们日常的交往中,非言语的交往起百分之五十五的作用。所以人们的仪表、举止,在非言语的交往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成见效应。成见效应是阻碍教师交往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心理实验表明,在人际知觉中存在着成见效应的现象。所谓成见效应,是指由于交往第一次印象造成的惰性而形成的人们心理上的“定势”,即如果认为你好的话,那么一直认为你好。

反之,倘若认为你坏的话,则一直认为你坏。这就是第一个印象所造成的认知上的惰性,这种惰性非常强烈,且持久。此类现象在学校中也是屡见不鲜的。成见效应是对人际交往具有很大的消蚀作用。因此要改善人际关系,就应该尽量避免成见效应。

媒介“污染”。媒介“污染”也是影响交往顺利进行的因素。所谓交往的媒介“污染”,是指人们交往过程中的言语和非言语等媒介违背社会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指教师在交往中的言语和非言语媒介缺乏为人师表的修养,不能给人以谦逊、诚意、真挚、信赖的感觉。例如,缺乏礼貌的言语,讲话骄横,态度粗暴等都将阻碍交往。

现在,我们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开展全民文明礼貌的活动中,“五讲”、“四美”已成为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教师在言语交往和非言语交往中,要带头做到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环境美,要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秩序、讲卫生,学一点待人接物的常理,养成对事、对己、对人的正确态度,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为学校行政领导,在组织管理学校问题上,绝不能单纯考虑学校提出什么样的规章制度,还要认真研究教师、师生、学生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其相互影响有些什么渠道和内容,并应指导教师和学生的交往。领导本身也要和教师、学生多交往,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思想、成长、进步,以长者之风育人,堪当师生对人交往的楷模。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