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家庭情绪的受害者——踢猫效应(2)|家庭

摘 要

  踢猫效应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父亲在公司里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 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地踹了一脚身边打滚的小猫,猫吓坏了,逃到街

踢猫效应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父亲在公司里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

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地踹了一脚身边打滚的小猫,猫吓坏了,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最后孩子住进了医院。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所导致的恶性循环。

踢猫效应是指对弱于自己或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



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小弱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其实,这是一种心理疾病的传染。

踢猫效应是由地位高的传递给地位低的、由强者传递给弱者,在古代,大多数是由男性传递给女性;在现在社会,也有的是由暴力女性传递给男性,但是,最终都是无处发泄的弱小群体成了牺牲品!

情绪传递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人主动隔离不良情绪,那么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最无辜、最弱小的群体受伤最深,因为他们处在情绪链的最末端,而且在社会或家庭当中,这些人通常都是穷困的、地位低下的人。

比如扫大街的经常会无缘无故地被路人骂一顿,又比如,谁都可以跟打扫垃圾的环卫工人发脾气

而这次所分享的家庭案例中,这个人往往就是孩子,因为孩子属于整个家庭地位的最末端,是非常弱小的。

我的理念和荣格比较相似,就是要像太阳一样,只发光发热就可以了。

所以无论孩子们做错了什么,我从来都不对他们吼叫,更不会打骂孩子。我的职业道德告诉我自己要做到温和、慈爱,这样才能温暖每一个孩子。

但是,我的干预过程有时也会表现出踢猫效应,举个简单例子,我让孩子们坐好,这个时候有的孩子不想坐好,就会跑过来踢我,有的孩子甚至会在妈妈面前动手打我,有的家长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从来不对他们吼叫,他们理所应当地认为我是弱者。

同样的道理,在学校里,这样的孩子就会欺负那些身体弱小和心理胆小的同学,学校里就会出现踢猫现象!



例如,一位老师突然间知道了一件令她难以接受的事情,她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但是还必须到学校去,到了学校后,全班同学都接受了她歇斯底里的喊叫、以及排山倒海的指责,同学们就处在了整个情绪链的底端。

但是,老师这种情绪传递完,事情还没有结束。

这个班级里受负面情绪影响最严重孩子,可能就会在老师离开之后出现校园欺凌现象,就会有一些弱小的同学要遭到暴力对待,这就是踢猫效应在不断传染。

虽然校园欺凌的起因可能不只是简简单单这一种原因,但这绝对是其中一个原因。

通过深层次的剖析,每一个校园欺凌的事件里必然有一个坏情绪没有被阻断,所以,校园欺凌事件并不是表明上看得那么简单。

福建省福州市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五年级的男孩被妈妈错手杀死,根据知情人士透露,男孩被杀是因为英语补习班的事与妈妈发生了争执,妈妈一怒之下用手机的充电器线把自己的亲生儿子勒死了!

男孩在福州一所重点小学上五年级,是一个挺乖巧的男孩,学习成绩也不差,钢琴也弹得非常好,期末考试成绩比较优秀,英语考了97分,虽然考了这样的成绩,妈妈仍不满意,还要送孩子去补习英语,孩子非常不情愿,就跟妈妈发生了争执。

妈妈就错手把孩子送到了天堂,实在是令人惋惜和叹息。

这就是踢猫效应的一种反映,妈妈的坏情绪也许未必来自于孩子的抵触,也许来自于父母、同事或爱人等人,妈妈被一种很强烈的负面情绪所传染,由一个事件引发,最后把情绪传递给孩子,但是这个传递有点过了,变成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这是踢猫效应的一种极端的反应。



很多家长也说他们会经常拿孩子撒气,如果用踢猫效应解释,其实很可能是夫妻矛盾产生之后,一方会找孩子的茬,孩子这两天可能就要被打、被骂,甚至可能出现出手过重造成再也无力回天的悲剧。

第二个案例是在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一名九岁的男孩被怀疑弄丢了妈妈的手机,遭到妈妈的乱棍毒打,最终也是不治身亡。

其实这种悲剧的发生,都是坏情绪在传播的时候没有被阻断,而且传播时间都很长。

第三个案例是一个很复杂的踢猫效应,2010年有一个可能轰动了全国的事情,浙江省金华市的高二学生徐力亲手把自己的母亲杀害了。

大家可能会说这个孩子真是道德败坏,能做出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但是犯罪心理学的专家对这个案子进行了全程的跟踪,最后给予大众一个详细的回答。

徐力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妈妈是一家食品公司职工,爸爸长期在外地火车站工作,一周才能回来一次,徐力从小到大基本上是在妈妈的细心照料下成长的。

徐力高一上半学期排名全班倒数第二,通过努力,高一下半学期,徐力一跃到了前十名。妈妈喜出望外,要徐力以后每次期中、期末都排在班级前十名,然而,悲剧也就是从那时候埋下了种子。

高二的期中考试,徐力的成绩排在班级十八名,妈妈狠狠地打了徐力一顿,还告诉徐力:“以后你再去打球,我就把你的腿打断。”重压之下的徐力感到妈妈对自己管得太严,而且她提出的目标无法实现,深感委屈和压抑。

一天中午,徐力放学后回家想看会电视,妈妈提醒他期末考试要考进前十名,徐力回答说:“很难考的,不可能考得到。”母子之间再次为学习发生顶撞,妈妈把负面情绪传递给了徐力,因为一直生活在高度的压力下,绝望中,徐力从门口拿起一把木柄榔头朝正在绣花的妈妈后脑砸去,将妈妈活活砸死。最后,徐力获刑12年。

深入剖析这个案例,这就是一个长期踢猫效应的反应,因为外界的因素,导致负面情绪传递给妈妈,妈妈再传递给孩子。孩子既是一个害人者,也是个被害者,虽然他亲手把妈妈送到了天堂,但是他却是整个负面情绪的受害者。



其实,家庭矛盾的情绪传递,不是一天、两天就会结束的,而是每天都在传递,最后才造成悲剧的发生。

如何能够阻断踢猫效应,防止类似现象的发生呢?

一是中断负面情绪的传染性;

二是克己复礼,从源头消灭。

比如当流感出现的时候,要把病毒找到,然后消灭病原体,隔离感染源,把源头消灭,让病毒不再复制。

下篇文章,与大家共勉如何按下阻断的开关,从而保护身边应该保护的弱小群体。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