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秀珍:喜悦、悲伤、忧虑、怀疑…她把这些情

摘 要

  作为中国当代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尹秀珍的作品始终围绕情感关照、独立认知提升、追溯生命源动力等话题进行相关表达。 “未知”是由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hronus Art Center(CA

作为中国当代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尹秀珍的作品始终围绕情感关照、独立认知提升、追溯生命源动力等话题进行相关表达。

“未知”是由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hronus Art Center(CAC)发起的“艺术与科技@”框架下的第三期项目,是知美术馆与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又一合作成果,曾在知美术馆展出。

观众作为了实际作品的创作者,他们在电子屏幕上阅读经过尹秀珍特意挑选的全球新闻,阅读时产生不同的情绪,被算法测算、记录,最后再通过3D打印呈现出来,形成作品。人的情绪,成为一件件可以被观看、触摸的实体。在尹秀珍看来,人的情绪是不好把握的、常常无法被轻易觉察的,去记录发现情绪过程,就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

从展览初期美术馆“空空如也”的空间,到最后完整的108件情绪雕塑“元神归位”,这个从无到有,从一个“未知”再到另一个“未知”的过程,也让我们逐渐走近艺术家尹秀珍,阅读她以及她带来的艺术世界。


情绪的旅程

尹秀珍的艺术创作,也是证析“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人生旅程一部分,包含对自我、对他者及群体的“关照意志”,通过系列作品或庞大、或微观的创作来表达。而每一次想法的伊始,往往是基于最简单的问句。

“未知的源头究竟是什么?这个追寻则应朝着哪一方向去?”在这个展览启动之初,尹秀珍朝内心去,在回溯路径里探索更多方法。

“激荡变动的环境带来未知的陌生感;人的内在成长会经历很多挑战自我的过程。迷茫,失去信心,人们往往对 未知 产生恐惧。”尹秀珍说。


艺术家尹秀珍 / 图片源自知美术馆

在她看来,如果要适应显性的、现实的环境,就要从隐性的、内在的心灵成长开始。今后也许很多人都会面临更多的未知场域,无论哪代人,勇敢的决心势必会影响前途和未来。

备受关注的“情绪价值”话题,最初是经济学和营销领域的说法,后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它指关系中一人能否为他人提供能感知的情绪并使双方受益,并且是否高于情绪成本,决定着关系的好坏。

然而这类规范化指导意见忽略了未知领域所带来的盲点——现代社会更少的面对面沟通时机、更多“被困”的单人要面临“不让自身负面情绪影响到别人,乃至给别人添了麻烦”的处境。负面情绪会在单人身上产生於堵,造成负面状态。



“未知”展览第一个部分“新闻” / 图片源自知美术馆

于是在“未知”的设计过程中,尹秀珍想制造一个情绪被明显抽离出肉体的过程,一个情绪连接宇宙星体的过程,最后是一个静默观看、感受情绪及万物的过程。

在“未知”展览第一个部分“新闻”中,参与者们驻足在新闻屏幕前阅读新闻,面部表情同时被特别制作的机器捕捉,新闻消失过后屏幕上会出现随机生成的抽象作品画面,这个画面由算法随机生成。紧接着会出现一份关于参与者自己的“情绪报告”,上面有快乐、忧伤、厌恶等七种不同的情绪,并“诞生”一颗独属于观众的星体。

情绪报告上的星体会伴随展览的背景音汇入展览第二个部分“宇宙”。



“未知”第二个部分“宇宙” / 图片源自知美术馆

圆形大屏幕的“宇宙”装置悬挂在空间上方,五彩斑斓,图像像星云一般灿烂。

“宇宙”在一天中会随着观众输入的情绪越来越多而变得愈发繁密,所有的数据会在第二天被3D打印机输出转化成实体,这就是散落在美术馆不同角落的“情绪雕塑”。



“未知”第三个部分:“情绪雕塑” / 图片源自知美术馆

从虚无的情绪

到物质化的转化

“我小时候喜欢看满天星斗,卫星发射也让我幻想宇宙之大。肉体始终是局限的载体,一旦对比宇宙星空,很快就能意识到肉体和思想的局限狭隘,所以我觉得人需要抽离出去面对宇宙星群,面对远距离之外的那个美好世界。”

虚无的情绪如何实现物质化转化?

为此尹秀珍不得不舍弃以往的创作方法论及熟悉的创作材料。


“情绪雕塑”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在空间内部 / 图片源自知美术馆

面对新材料、新技术的不熟悉,尹秀珍一开始不相信自己可以驾驭,有了技术指导维塔斯·杨卡乌什卡斯在技术上的支持,她将往日作品“时间纤维”作为情绪雕塑的原型,“将纤维和陶瓷物质转换为PLA可生物降解材质,在此基础上使用3D硬拷贝技术。

“在一种被称为 生成对抗网络 的机器学习算法中,新闻文本被反向转换为抽象视觉效果,观众在阅读或有趣或无关紧要的信息时,我们捕捉观众的注意力和情绪表达。经过特别设定的算法可以呈现冷漠、幸福、惊讶、愤怒、恐惧等情绪。”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