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对孩子发泄的情绪,是他自我评价的来源和底色》讲过,父母对孩子发的情绪,一方面进入评价系统影响孩子对自身的评价,一方面从行为系统影响孩子。
今天就讲讲对孩子行为的影响。在讲之前,先讲一个我目睹的事情。
寒假的一天晚上,我下楼丢垃圾。进入电梯里,一对母女也在里面。
女儿抱着妈妈的腰,可怜巴巴地问妈妈,你去哪儿。
妈妈满脸怒容,可能碍于有外人,压着怒火,说,我走了,你就可以在家好好写作业了。我在家,你就各种磨蹭、各种做,就是不好好写作业,惹我生气。
女儿哀求着,妈妈,你去哪儿,你别走。
妈妈带着怒,你别管我,我出去走走。
一个要走,一个哀求着,不让走,两人就这么纠缠着。等到了一楼,出了电梯,女儿还在苦苦哀求着妈妈,问她去哪儿,拦着不让她走。
妈妈更气了,说,你不让我去外面,你自己去吧,我回去了。转头又坐电梯回去了。
小女孩赶紧跟着妈妈,哭哭啼啼,折返回电梯,上楼了。
父母的情绪发向孩子后,孩子总是会有个反应,做出一些行为来回应大人的情绪。
有的孩子,性格强硬,可能跟父母对着干,争吵,反抗,不承认父母口中所说的自己。
父母会觉得孩子太不听话了,跟自己对着干,给孩子扣上叛逆的帽子。
有的孩子性格软弱,可能默默听着,也不反驳,也不多说,只任泪水在脸庞肆虐。
这样的孩子,内心有很多委屈,但不敢表达,总是压抑自己,生怕自己一不小心触怒了大人。
还有的孩子,一看大人发火了,为了平息父母的情绪,会放弃自己的诉求、自己的情绪,反过来安抚大人,委曲求全地讨好大人。
还有的孩子会先反驳,反驳的次数多了,会招致更多的情绪、语言甚至暴力攻击,也就不愿再反驳了。随便吧,你爱怎么说就怎么说,不搭理你就是。
父母和孩子,一来一往间,形成了一种互动,也无形中帮孩子形成了一种面对他人情绪的行为模式。
这种行为模式如同他的影子,伴着他成长。
他长大了,接触和面对更多更复杂的人际关系,朋友间、同事间、爱人间等,但在这些关系中,他的行为反应模式跟小时候依然没什么两样。
不同的对象和形式,雷同的特征和本质。
为什么呢?
因为这种模式,对他来说,再熟悉不过。里面有妈妈的味道,有爸爸的味道,有家的味道。
他可能不想用,又舍不得用。
如果说父母对孩子发泄的情绪,是他自我评价的来源和底色,
那么孩子应对父母情绪的行为方式,便是孩子应对外部关系的基准和模板。
他在家如何面对别人的情绪和冲突,日后在社会中,也延用这样的模式来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中的情绪和冲突。
我们回顾一下上面的小女孩和她的妈妈的事件,不难看出,
妈妈先对着孩子发一顿火,发现孩子的拖拉问题没有任何改进。怒气冲冲,抛下孩子,离家出走。
孩子一看妈妈要走了,心里慌了,担心自己被抛弃。
妈妈可能只是吓唬一下孩子,到楼下转一圈就回来了,可孩子会当真,以为妈妈会真的抛弃自己,很是着急,于是拦着妈妈,求着妈妈。
回到家后,为了平息妈妈的情绪,小女孩可能会给妈妈下各种保证、承诺、道歉。
以后写作业会好好写,不拖拉,不惹妈妈生气。
但我相信,这样的承诺没有用,她们之间已经重复过无数次这样的模式,以后依然会重复。
因为,如果只是偶发事件,根本就不会引起情绪,更不会引起妈妈离家出走的戏码。
妈妈有情绪了,把责任归咎于孩子,怒火发向孩子,之后离家去平复自己的情绪,至于孩子怎么想,怎么办,没空管。
孩子为了平息妈妈的情绪,极力地讨妈妈欢心,安抚妈妈,平息妈妈的怒火。至于自己的情绪、自己的需求、自己的利益,不重要。
这种模式中,谁是孩子,谁是大人?
看到小女孩的行为,我想起李雪琴说的那句话“我成了妈妈的妈妈”。
女儿长大后,在工作中,与上司、同事发生冲突,面对他人的情绪,她也会放弃自己的情绪、需求,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诉求,不敢追求自己的利益,这是一种本能。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成年后,人际关系处理不好,或者害怕面对人际关系的原因。
情绪不稳定的父母,会为孩子营造出一个动荡不安又无章可循的混乱世界。
孩子,以他的能力,无法察觉这混乱的形成,以及对自己长远的影响,自然无法做出改变。
看似陷入了死局。
智者循因,破解的钥匙,在父母手里。
当下次再向那个小人发脾气时,请抬头看看他,看一下他的双眼,他的脸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