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互联网,已经进入了一个万物皆可评分的时代。
原来只是看个电影要打个分,看本书打个分,到现在你去网购个东西,拿个外卖,去餐厅吃个饭,甚至学生还可以给老师打分。。。
虽说打分这件事已经成了家常便饭,但你也说不好是从啥时候开始,在看到各种分数的时候,网友们逐渐变得更警惕了,甚至不信任了。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其实早在评分网站刚刚诞生的时候,情况可不是这样,就拿美国网站 Yelp 来说吧,商家打分的这种商业模式是从它开始的。
2004年,由两个前 PayPal 工程师共同创建了 Yelp,相比传统的点评网站,Yelp 特别注重真实,尤其注重吸引真实的用户,其次 Yelp 更加看重用户评论的内容,也会给用户评论奖励。
这种模式让 Yelp 脱离了看重那些专家评论,看重匿名用户评论的模式产生的和大众脱离的问题,也让 Yelp 一路高歌猛进,成为了美国最受欢迎的点评平台。
但是,这种模式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情绪化的差评就是困扰商家和平台的严重问题。
在美国现在有些店家甚至会写上“Yelp 点评用户勿进”的标志。
这种情绪化的差评问题不仅在 Yelp 里有,只要是打分点评的平台,都没法避免这种问题。
比如我买单机游戏之前,都要看看 Steam 的评分才决定是否要入手。
Steam 上面的评分至少都是已经买过游戏的人打的分,而且还有游玩的时间,虽然只有好评和差评两个评分维度,但是这样至少能保证评分的人肯定自己玩过游戏了。
可随着玩家越来越多, steam 上面胡乱打分的情况也越来越多了。
很多人不是根据游戏的质量打分,而是根据自己的个人原因打分。
比如有的人电脑配置不好,所以游戏画面不好,就直接给游戏差评。
再比如有的人觉得这个游戏卖的太贵了,应该便宜点,所以就给打个差评。
还有一些海外的独立游戏,就因为没有中文没有中文的游戏,经常被人刷“We Need Chinese”的差评。
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几次之后,网友们看 Steam 评分的时候也要带着更加审慎的眼光了。
而现在不仅仅是游戏,任何能打分的网站, APP 往往都有“评分崩坏”的问题。
有些评分网站,每次一到有明星出演的电视剧,评分就很难体现出作品的真实水准,甚至还会成为战场。
因为,在这些电影的评论区里,往往充斥着粉丝和黑粉之间互相的对喷,打分的依据也完全不是按照内容的质量评判,而是自己的情绪来打分。
有些餐厅点评网站也是一样,明明吃的是川菜,有人非要评论说,这川菜太辣了,没法吃,所以给打个差评,你说这让餐厅老板哪说理去?
久而久之,就导致消费者对评分越来越采取谨慎的态度了。
好在,为了优化自己的评分,好多平台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比如海外电影评分网站 IMDB 就会采用一套独有的算发来权衡人数和分数,优化他们 IMDB Top 250的排名。
还有一些网站,则会采用“双评分”的办法,比如欧美的 Metacritic,它会把专业的媒体评分和玩家的评分放在一起,用来给用户参考。
而像是日本的 Fami 通杂志,则是会采用四个编辑共同打分的制度,保证了评分的相对客观。
说一千道一万,评分这东西,从诞生之初就是带有主观色彩的产物,随着基数越来越大,情绪化的因素很难完全排除。
但是,评分这东西实在是太重要了,它对于消费者有着指导意义,也能帮助大家找到自己喜欢的商品,时至今日,已经成了所有人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所以,如果想要评分依然具有公信力,首先需要平台们的拒绝和取舍。
作为一个公正的评分平台,要努力做到拒绝才能够让消费者信服。这种公信力源自拒绝为了商业目的而操纵评分,拒绝水军刷的评分等等。
其次,因为评分是一件长期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巨大变化,所以平台也要做到坚持自己的理念。
当然,作为消费者,也要拒绝完全情绪化的评分,带有目的性的评分,平台无法解决全部问题,只有当玩家、观众们的拒绝汇集起来,才能形成一种改变现状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这种拒绝的力量不仅可以改变评分,也可以改变我们生活中很多不合理的事。
内容来源:差评
表面分子印迹,成就一篇Nature Catalysis!
时空是什么?一个全新的答案,或许藏在黑洞信息悖论中
IPCC气候报告发布:地球温度达12.5万年来最高水平
特别声明:本文发布仅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侵删;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公众号转载使用,请向原作者申请,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