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扬州市吹响了“全民抗疫”的号角。面对疫情我们该如何从容应对?今天记者采访到苏北人民医院心理治疗师童萍,教您如何在疫情期间进行心理调适。
面对海量信息 学会甄别
我们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所有的信息都会汇集到大脑,因此,荷载过重会让大脑处于容易疲劳、效率低的状态,进而影响我们的理性思考与判断,处于非理性甚至从众的状态,也会加重我们的焦虑与担忧。因此,专家建议每天固定2-3个时间段(每段时间不超过1小时)浏览与疫情相关的官方信息,了解疫情的动态与相关防疫要求,避免被过量信息侵袭,面对有些不实信息自动过滤,不信谣、不传谣。
尝试通过自身反应更好地了解自己
每个人对自我的探索贯穿一生,而所有经历时的反应是我们进行自我探索最好的素材,我们通过觉察自己的情绪反应,身体感受以及行为表现,可以更好地了解此时此刻的自己,通过自我觉察才能发展出适合自己的应对方案。比如,焦虑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害怕、烦躁,身体上出现心跳加快、容易出汗、嘴干等,行为上表现出不知所措、坐立不安的状况,这些信号提示我们正处于焦虑状态,然后问问自己我在焦虑什么,以及让我焦虑的究竟是事实还是想法,很多时候我们最终发现是我们对发生事件的看法而不是事件本身在影响我们的情绪。
相信的力量
相信是有力量的,当我们选择相信时,我们才可以让自己安在,相信黎明的曙光很快可以到来、相信各级部门的部署安排、相信我们自己的力量。居家时合理安排好时间,组织好家里人的生活起居,选择丰富多彩的方式居家,安抚家人的情绪;参加志愿活动时清楚活动内容、流程以及注意事项,尤其是防疫注意事项;在岗人员的工作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我们在岗时要反复提醒自己强化新工作内容和流程,如何加强自我防范等;当我们到一线抗疫时,尤其需要强化防范意识,熟悉工作流程,跟其他部门协调配合,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身心安在才能有条不紊、稳定有序地进行。
利用居家提升家人之间的关系
居家增加了与家人间的交流沟通与了解,尤其是融洽亲子关系的契机,当然也有可能因方式不当增加彼此的误解反而破坏与家人的关系,因此有几点与家人交流时小技巧与大家分享:多交流,了解彼此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孩子,尝试跟TA一起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学会倾听,听的过程可反馈对方讲述的内容以及情绪;交流时多描述事实,避免猜测和评价;尝试换位思考,增加彼此的理解和接纳;即便在同一屋檐下,也要给彼此独立的空间。
如有严重失眠、烦躁不安以及情绪波动超出自己能控制的程度,请预约互联网医院心理科就诊。最后,不聚集,戴口罩,勤洗手是YYDS。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郑伟 通讯员/汤佳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