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胡镜清
2020年1月,我们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抗疫恶战。在这场战斗中,中西医并肩抗疫,引人注目。中医药全程积极参与,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3月22日,疫情已在全球161个海外国家(和地区)蔓延。如何客观看待中医药参与抗疫的作用,如何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统筹推进其在疫情防控和健康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值得深思。
一、中医药成建制亮剑,战疫成效显著
此次抗疫,我国29个省(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派出4900余名中医医务人员奔赴湖北抗疫前线,中医医院成为定点医院,中医医疗队独立承担病区与方舱医院临床工作,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首次成建制全面参与烈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在抗疫战斗中,中医药前移关口,进社区、下基层,分类干预,有力从源头扼制疫情。同时,参与医院救治,显现实效,包括缩短病程、缓解症状,降低重症转化率和病死率。后期指导出院病人康复,助力复工复产。应该说,中医药在此次抗疫战斗中,不负众望,在新冠肺炎预防、治疗到康复的各个环节都发挥了十分显要的作用。
中医学以其独特的健康观,丰富多样的技术手段,注重维护人体自身抗病能力,注重调整人体内在平衡,多靶点地逆转和修复疾病的病理进程,再次向世人展现了其充满东方智慧的疾病防治策略、方药。新冠肺炎是人类从未遇见过的新发传染病,迄今仍然还没有疫苗,没有特效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医药的有效救治作用更显得难能可贵,再次彰显了其“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的特色优势。
二、我国疫病防治历史悠久,积淀丰厚
数千年历史,数百次抗疫,中医药屡建奇功,既护佑了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同时为世界抗击烈性传染病贡献了中国智慧。回顾中医药历史成就,我们认为,有五大亮点值得为之点赞。
首先,系统地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中医疫病理论与临床诊治体系。从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总结伤寒病(包括疫病)诊治规律,再经唐代孙思邈、宋代庞安时和朱肱等众多医家的创新发展,至明清,温病学派已然发展成熟,形成了完备的中医疫病理论与临床诊治体系,内容丰富,价值巨大。据统计,我国古代仅疫病的专著就有541种之多。
二是深刻地总结了气候环境、人和病邪的相互作用是疫病发生和流行的关键三要素。西医主要关注“病原(病邪)”,而中医学主要以“人”的因素作为防治疫病的主要着力点。同时,通过对气候环境的观察,了解疫病的发生和流行规律。
三是独特地强调固护人体正气是预防疫病的关键,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过提高人体免疫力,筑起抗击疫病的健康堤坝,。
四是较早地认识到疫病病因的特殊性,提出要主动“避其毒气”,摸索出了许多防护方法和方剂。
五是大胆地进行人工接种的尝试和应用。公认最晚在明代,我国的人痘接种术就已经成熟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展示了中医在人工免疫方面的辉煌成就,并通过在世界的传播,直接启发了后来牛痘接种术的发明,为人类彻底消灭天花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人类人工免疫的先驱。
人类与新发传染病的斗争历史久远,而随着病毒变异出现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则是近年来人类健康新的威胁,从2003年的SARS(非典型肺炎)、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2012年的MERSE(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到2014年和2018年的埃博拉疫情,都曾被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损失巨大,教训惨痛。我们现在还不能肯定下一个新的病毒性传染病会在什么时候发生,什么时候到来,但能肯定的是一定会来,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是永无止境的。中医药抗疫历史遗产弥足珍贵,值得我们好好传承并不断加以发扬广大。中医药以前是、现在是、相信未来一定还会是人类抗疫的利器。
三、疫情必将引爆健康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中医药巨大潜能远未释放出来
每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是对民众卫生习惯、健康理念的一次全方位教育和刷新。疫情冲击必将引爆健康需求。据统计,2003年我国医疗机构健康体检人数为0.93亿人。经“非典”一“役”,2004年健康体检人数迅猛增长到1.34亿人,环比增长44.08%。数据显示,百度“问医生”自今年1月27日免费服务通道上线以来,累计咨询量已超过500万人次,仅肺炎类咨询,单日咨询量就已突破40万人次。如此巨大的健康消费市场,中医药最应该成为其中的主导力量。
当代医学的发展,正在以预防性(Preventive)、预测性(Predictive)、个体化(Personalized)和参与性(Participatory)为核心,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未来健康维护内容将从“疾病诊疗”转向“健康维护”,健康维护责任主体将从“医生”转向“个体(病人)”,健康维护场所将从“集中式”转向“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健康维护效益评估将从“单一评价”转向“整体评估”。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防治疾病、养生调摄、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和独特资源,倡导“治未病”,强调“正气”,注重人体内部平衡,其顺应自然的养生观、个性化的治疗模式,这些都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的发展趋势相一致。可以说,中医学就是关注全周期生命质量的健康医学。中医药产业链条长,贯通第一、二、三产业,天然地契合健康产业各细分领域,是能够撬动健康产业快速发展最有力的杠杆。在大健康产业中,中医药已经显现了其应有的主导地位,但其巨大潜能还远未释放出来。我们保守估计,未来3年我国健康服务业市场规模将新增2.4万亿,大健康产业至少新增3.56万亿。中医药若能抓住历史机遇乘势而上,提升规模化健康服务供给能力,定能成为大健康产业的主导力量。
四、中医药须加快现代化进程,在人类网络时代续写新篇章
疫情引爆健康需求,“宅经济”“宅健康”加载于网络时代,人们的健康服务方式正在快速变革。中医药只有实现数字化、标准化、网络化、规模化和智能化的“五化合一”,才能适应极速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才能跟上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步伐,并成为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
几千年以来,由于中医药技术手段落后,特别是完全依赖人工为主体的诊疗模式,中医临床诊疗能力和健康服务效率一直不高,难以批量化产出,服务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规模化服务供给能力受限。我们认为,只有融合现代科技成果,大力发展中医药技术装备,破解中医药数字化、标准化、网络化、规模化和智能化的难题,才能解决中医药长期存在的痼疾,除此别无他途。
中医药的发展正处在难得的历史机遇期,也面临巨大的挑战。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抢滩中医药,加大对中医药技术装备研发的投入,以国家科技力量为主导、企业跟进的新的战略态势正在形成。我国中医药原创知识存量丰富,中医药卫生资源向科技创新资源转化有其得天独厚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在大数据、云计算、集成电路、高端制造和新材料等领域已取得系列研究成果,为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创新突破,积蓄了强劲科技力量,跨学科融合创新条件已然成熟,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突破正当其时。
科技创新是驱动中医药技术装备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我们期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通过科技重大专项牵引,凝聚共识,找准方向,聚焦重点,聚集优势资源,聚拢成建制、多学科参与的科技力量,集中攻关,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装备创新体系,提升中医药技术手段落后,变革中医药服务模式,惠及全民健康,用全民“健康梦”托起全面“小康梦”,并引领万亿级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
(胡镜清,二级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生计生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来源:中国科技网
作者:胡镜清
编辑:范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