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张云福
审核丨李筱羽
监制丨黄粒粟
据《中国儿童身高管理现状调研报告》显示,我国超过5成的孩子目前未达到遗传身高,近8成孩子身高达不到父母预期。
青少年的身高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家长们对矮小的防治也愈发重视起来。但由于一些家长在健康知识上的匮乏和认知上的偏差,他们对矮小的防治存在一系列的认知误区。今日,高骼身高管理课堂就和大家一起探讨关于矮小的这几大常见误区。
误区一:不把身高记录当回事
孩子在成长阶段身高发展变化大,一些家长图省事很久才给孩子测量一次身高,或者一时兴起了再量,有的家长干脆不给孩子量身高,这些做法都是不对的。
给孩子定期量身高不仅可以记录孩子的成长,更能通过身高数据观测孩子的生长速率,了解孩子的生长潜能。一般建议是至少每三个月定点、定时给孩子量一次身高,这样的数据较为科学准确。
误区二:错把“矮小”当“晚长”
在生长激素缺乏症的临床诊断上,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家长不能及时察觉到自己孩子的生长速度缓慢,往往要等到孩子身高明显落后同龄小孩了才引起重视。除此之外,一些家长往往会把“矮小”当“晚长”,认为孩子一时矮一点没关系,以后长大了肯定能赶上去,结果却错过了诊断治疗的最佳时机。
家长应带孩子定期检测身高,观察孩子的生长曲线,当发现孩子的身高长时间停滞不前,要及早查明原因,早规范、早治疗。
误区三:孩子比别人矮就一定是矮小
一些家长并不清楚矮小的诊断标准,往往认为只要孩子比身边朋友孩子矮就认定孩子是矮小了。但正常来说,矮小症的诊断标准,是指儿童的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平均身高的两个标准差以下,或者每年的生长速度不超过5厘米,这种情况才能称得上矮小。
所以说,家长朋友不要一看到自己孩子矮了一些就火急火燎地认定是矮小。事实上,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家长们对孩子的身高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这也导致一些家长过分注重孩子身高上的差距。与其过度比较孩子的身高,在家里担惊受怕,不如多花时间了解孩子的生长速率,发现不对时及时就医。
误区四:补得越多对孩子长高越有利
一些家长对孩子的生长发育缺乏专业的知识,不管孩子身高状态如何,认为多补一些总是有利的,于是给孩子吃大量的“营养品”或“补品”。但这类家长不知道的是,过度进补会导致营养过剩,造成体内脂肪大量的堆积促成肥胖,还会给人的胃部造成负担。其次,过度进补还可能导致孩子的骨龄增长过快,使骨骼生长的潜能一点点流失,这就非常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