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专家:施晓予,华东理工大学食品研发方向硕士研究生
刘少伟,华东理工大学食品药品监管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食品科学博士,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博士后
冬季天冷,很多人都喜欢煲汤喝,营养又驱寒,喝上一碗热汤能让自己的身体快速的从寒冷空气中回暖。
关于煲汤各家有各家的习惯,有人常说老汤有营养,汤煲得越久,越有营养;也有人说,汤色越白越有营养;还有人说喝汤比吃肉更有营养。这些说法都是真的吗?冬季煲汤喝汤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喝汤比吃肉更有营养?
很多人认为炖排骨汤、鸡汤、鱼汤,所有的营养都在汤内,所以就只喝汤,不吃肉。但事实并非如此,有研究显示,包括鱼、鸡、猪蹄等富含蛋白质、经常被作为炖汤原料的食材,在熬汤过程中,最多可以溶出15%的蛋白质,其他营养物质也一样,大部分的营养物质最终还是留在肉里。所以,如果想通过喝汤达到补充营养的目的,最好还是汤和肉一起食用,食材里面的肽类、氨基酸更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
图片来源于网络煲汤的过程中,脂肪很容易溶到汤中,同时,一些脂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也会溶入汤中,但是,含量并不高,所以汤的营养价值并不会比肉高。只喝汤、不吃肉,相当于扔掉了大部分营养物质。
老汤更鲜美、更营养吗?
很多人认为熬制时间久的汤看起来颜色漂亮而且味道更加鲜美。所以,很多人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样的汤更营养。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汤的香味和鲜味主要来自其中所含的脂肪和鲜味物质,即一些脂溶性成分、氨基酸和核苷酸。煲汤时间越久,这些鲜味物质确实会更多地溶解到汤里,所以喝起来就会觉得味道更鲜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汤会更营养。有人做过试验,用鱼、鸡、牛肉等不同含高蛋白质原料的食品煮6小时后,看上去汤已很浓,但蛋白质的溶出率只有6%-15%,还有85%以上的蛋白质仍留在食材中。也就是说,无论煲汤的时间有多长,肉类的营养也不能完成溶解在汤里。
此外,汤熬得太久也会破坏食材中的一些营养物质,如如水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纤维素等,它们会随着烹饪从食材进入汤里,烹饪的时间越长,温度越高,这些水溶性成分损失得越多。
煲汤用的海鲜、肉类、动物内脏、蘑菇等嘌呤含量高,长时间煲煮后,嘌呤会释出融入汤中,所以老汤嘌呤含量往往较高,100g浓肉汤的嘌呤含量就超过150mg。而正常成人每日嘌呤摄入量建议为600~1000mg,急性痛风患者每日建议不超过150mg。因此,老汤对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的人来说是比较不利的。
所以,煲汤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煲汤一般控制在1~1.5个小时是比较合适的。
汤色越白越有营养
图片来源于网络猪手汤、骨头汤以及鱼汤等通常都是乳白色的,很多人都说这种汤汤色越白 熬得功夫越到家,营养价值越高,多喝能大补。不过,现实又要啪啪打脸了。乳白色的汤其实是脂肪乳化形成的。煲汤过程中,在反复煮沸、翻滚的作用下,食用油及脂肪组织被粉碎成了细小微粒,而汤内的卵磷脂、明胶分子和部分蛋白质发挥了乳化作用,使汤变成水包油的乳化液,也就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乳白色”。这些乳白色的物质大多是脂肪,汤越白,其中的脂肪含量越高,脂肪含量越高的食材越容易熬出乳白色的汤。
所以,汤的颜色和汤本身的营养价值是没有多大关联的。如果你想减肥,那么还是离这些乳白色的汤远一点吧。
汤需要趁热喝?
冬天天气冷,大家都想喝点热乎的汤,刚煲好的汤往往很烫,所以很多人就认为这样的汤喝进去更暖胃暖身。但事实是喝汤温度太高会增加患食管癌的风险。
图片来源于网络人的口腔、食道、胃黏膜最高只能忍受60度左右的温度,超过此温度则会造成黏膜烫伤甚至消化道黏膜恶变,容易诱发口腔黏膜受损、口疮、牙龈肿痛、喉咙肿痛等一系列问题。长此以往,反复刺激,会大大增加食管癌变的可能。
心急喝不了热汤啊,汤还是要慢慢品尝才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百里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