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张大爷上午独自出门遛弯时突发意识不清,被路人送到医院,问话不答,急诊绿色通道“先诊治,后结算”,影像结果提示基底动脉闭塞,引起脑干梗死,是死亡率极高和预后极差一类急性脑梗死。经过急诊介入取栓治疗,开通闭塞基底动脉,患者完全康复出院。
还有一位40岁男性患者王先生,因为在节日期间家人出门自己在家,等家人回家后发现其因左侧肢体嗜睡、活动不灵、说话含糊不清等症状,急诊送到医院,经详细的询问病史、完善多模影像检查。患者发病至少在10小时以上,既往吸烟、熬夜,结合MIStar(辅助影像诊断软件)的分析结果,虽然错过最佳静脉溶栓时间,但仍然存在可以挽救的脑组织,参考最新卒中指南的建议,考虑可进行动脉取栓治疗,在与患者家属沟通后,在导管室和麻醉科的配合下行急诊脑动脉取栓术。术后不久,王先生神志清楚,可以和家属正常沟通,经过治疗,患者出院时可以生活自理。
脑卒中,又叫脑梗死,是由于脑血液循环障碍所致脑细胞坏死,进而出现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其中包括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占大部分,所以广义上谈到脑卒中、脑梗死、脑血栓、中风,往往指的是都是缺血性卒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吸烟、饮酒、作息不规律等人群均为高危者。
脑动脉和脑细胞的关系,就像稻田内水渠和作物的关系。
超早期治疗是有效减少死亡,减少致残率的重要手段。超早期治疗的目的是第一时间开通血管,重新恢复脑细胞的灌注。手段包括静脉溶栓和动脉取栓。 “4.5-6小时内可静脉溶栓,24小时内评估后可动脉取栓”是脑卒中急性期救治的主要手段。
动脉取栓,学名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指在血管内通过取栓支架或导管,将堵塞血管的血栓取栓,开通血管,恢复血流。
虽然脑卒中的防治工作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医疗资源分布仍不均衡,能够在时间窗里得到急诊救治的患者仍有限。虽然时间窗不断地在扩大,但是脑卒中的治疗中仍需争分夺秒的节省时间。
“卒中急救地图”建立,有效的使患者或家属在第一时间找到身边的卒中中心,以便及早的行超早期治疗。
【本期专家】
李洪浩,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介入组分组长。沈阳脑研所急性脑卒中栓子标本库负责人,ENCHANTED-2临床研究分中心联系人,辽宁省生命科学学会神经重症与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急诊脑动脉取栓,急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多模影像评估,晚时间窗急诊介入治疗评估和再通,血管内治疗术后的高灌管理和控制,脑梗塞、TIA等脑血管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