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房地产开发商为了促进销量,制造了“一线城市”的营销噱头。
在人们的印象中,最初的一线城市有三个,分别是:北京、上海和广州。
后来,随着深圳发展的突飞猛进,一步步奠定了其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地位,挤进了一线城市的行列。渐渐地,“北上广深”的口号开始在全国传播,并深入人心。
近几年来,广州的发展露出一丝疲态,在经济、科技等多个方面无法跟上北京、上海和深圳的步伐,有被越甩越远的趋势。
甚至,在2020年重庆公布GDP的时候,市场一度猜测重庆极有可能在当年实现对广州的超越。一时之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关于重庆和广州城市地位的讨论。
支持重庆的人认为,重庆的GDP超越广州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也是重庆的城市地位超越广州的历史性时刻,甚至有部分人喊出了“北上深渝”的口号。
支持广州的人则认为,即便重庆的GDP超越了广州,也不能代表重庆可以取代广州一线城市的地位,因为GDP只能代表很小的一个方面,城市之间的比拼包含了经济、文化、创新等多个方面,论综合实力而言,广州依然在重庆之上。
虽然,最终广州的GDP为25018亿元,超过了重庆的25002亿元。让这个话题暂时失去了讨论的必要性。
不过,两个城市之间的GDP差额只有16亿元,与两个城市超过2.5万亿的总量相比,差额不足0.1%。
事实上,2019年国家统计局在全国进行了一次经济普查,并对各个城市的GDP数据进行了修正,经过修正后重庆2018年的GDP超过了广州。
对于一线城市的地位虎视眈眈的远不止重庆一座城市。包括杭州、成都、武汉等国内GDP排名前十的城市,多多少少都对“一线城市”的名望抱有执念。
“北上广深武”“ 北上深杭”“北上广深成”等口号也是屡见不鲜。
尽管这些口号在某些人看来有点夜郎自大。然而,这些口号恰恰也反应了住在这些城市里的人对于城市未来发展最美好的愿望。
2013年,《第一财经周刊》提出“新一线城市”概念,综合人均收入、教育资源、大公司和大品牌的选择等多项更具现代商业意义的指标,对全国400个城市进行排名分级,将未来最有潜力晋升传统一线城市的15个城市称为“新一线城市”。
“新一线城市”概念的引入,让成都、杭州、重庆等城市多了一个对外宣传的虚名。特别是成都,在历年的新一线城市排行榜中始终排名第一的位置。
不过,新一线城市的概念终究只是玩了一个文字把戏。多了“新”字的一线城市不能让成都、杭州、重庆等城市摇身一变,成为被全国人民普遍认可的真正的一线城市。
那么,一线城市的格局会发生什么变化?
其中最大的悬念无外乎两个,一是新一线城市们是否真的有实力挑战一线城市的地位;二是广州一线城市的地位是否真的岌岌可危?
几点误区
一直以来,人们在讨论城市地位时经常容易陷入几个误区。
最常见的误区就是将GDP或者人均GDP作为城市地位的指向性标志。诚然,地位高的城市必然有不错的GDP数据,北上广深的GDP也常年排名全国前四。
可是,如果将这句话反过来说是不成立的。GDP高的城市未必对应同样的城市地位。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去年GDP总量和广州并驾齐驱的重庆,十几年前GDP比深圳还高的苏州,尽管在GDP总量上有亮眼的成绩,然而全国大多数人从来没有承认他们一线城市的地位。
有人说看GDP的时候,不能只看总量,还要看人均。像重庆这样的城市GDP总量大主要是占了人口多的便宜。
实际上,在国内GDP总量排前十的城市中,北上广深并不是人均GDP前四的城市。在这十座城市中,苏州和南京的人均GDP甚至超过了上海。
还有一个更极端的例子,2020年台湾的GDP总量为45855亿元,人均GDP为18.2万元。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台湾都超过北京和上海,可是台湾在国际国内的地位以及影响力都远远不如北京和上海。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误区是专业人士容易犯的。有些机构或者新闻媒体为了更加准确的去描述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从城市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收入等多个维度对城市做了定量的研究。
这种方式不能说存在错误,只是他们混淆了一个概念。城市地位并不等同于城市综合竞争力。
一线城市的背后更多的是一种主观的认同,很多人可能从来没有去过北上深,也从来没有深入了解过北上广深。但是,在他们心里承认北上广深的城市地位,并且向往以后有机会去这些城市大展拳脚。
如果论综合实力,十年前的深圳在很多指标上都不如成都、杭州等城市。那时的深圳,没有一所优质的科研院校,没有一家全国知名的综合医院。可那时,北上广深的口号早就在全国人民口中广为流传了。
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很多人愿意居住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室,乘坐者拥挤不堪的公共交通,吃着廉价的泡面馒头,也要留在这里。因为这里有他们的梦想,有他们憧憬的未来。
所以,一线城市不仅仅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客观体现,更多的是民众对于城市的认同。其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是有多少人愿意来这里挥洒青春和汗水。
可能这么说稍微有点抽象。我们把对象从城市换成人,举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就很容易理解了。
很多人应该都有过这样的感觉:领导明明什么也不会,还总喜欢瞎指挥,领导的能力明明比我差,职位却比我高。是的,一个人在一个公司的地位不是按照综合能力来划分的,公司地位最高的人也不一定是能力最强的那个人。但是,一家优秀的公司一定能够聚集一批优秀的人为他拼命。
北上广深能够奠定一线城市的地位,靠的人每年都有无数民众怀着一腔热血,去为梦想拼搏。
归根结底,城市地位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北上广深如今鹤立鸡群的地位是无数人才一点一点筑造起来的。
人才的吸引力
人才是提升城市地位最根本的驱动力。
换言之,如果其他城市要想成功实现逆袭,跻身一线城市的位置。最重要的就是要吸引到更多的人才,甚至从一线城市抢来人才。
有的人经常引用人口净流入情况来分析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这样的做法混淆了一个概念。人口净流入反应的是城市对人的吸引力,它是一个更大的概念,并不能直接反应对人才的吸引力。
更多的人可以为城市提供更多的生产要素,帮助城市更好的发展,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过,如果只是人口数量的叠加给城市带来的终究只是量变,更多的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才是城市实现质变的基础。
高端人才从狭义上来说,主要是指具备高学历高智商的人才。我们选取北大、浙大、南大、川大、华中科大等在全国排名靠前的大学毕业生,分析他们的就业去向,即可大致判断出高端人才的选择趋势。
从图中可以看出,学校所在的城市对于人才的就业选择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大部分毕业生会选择学校所在的城市工作。除此之外毕业生会优先考虑北上广深的工作机会。
华东地区因为有上交、复旦、同济、浙大、南大等多所全国排名靠前的大学,且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地理位置相近。有很多毕业生会将杭州、南京等城市作为上海以外的第二选择。
在这方面,地处中西部的成都和武汉吃了大亏。因为优质大学数量少,外地的毕业生又不太愿意来。所以,这两个地方每年能吸引到的人才都不多。要想改变这个情况,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在本地或帮助相邻省份建设更多的优质大学,可是这又谈何容易。
很明显,在人才的吸引力上,北上广深依然遥遥领先,南京、杭州因为地理优势和一线城市的差距不算太大,而武汉、成都的人才吸引力还远远不足。
人才的承载力
成都和武汉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在人才吸引力上吃了大亏,相比之下,一线城市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可以让人才克服地理上的心理障碍,背井离乡来到数千公里外完全陌生的城市拼搏奋斗。
形成这种差异的本质原因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简单来说就是优质工作机会的数量。
北京和上海自不必说。
北京是国家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有太多优秀的企业挤破脑袋希望在这里站稳脚跟。值得一提的是,全国96家央企有74家的总部在北京。央企作为掌握着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关键资源的巨无霸企业,每年都可以提供大量的优质工作机会。
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也是中国连接世界的主要窗口,大多数国际化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都会把上海作为总部。截止到2020年底,上海有外商投资企业约6万家,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67家,其中财富500强企业落户地区总部112家,是中国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机构最集中的城市。
紧随北上之后的是深圳,作为全国的创新中心,深圳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的硅谷”。这些年先后诞生了以华为、腾讯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企业。包括清华、浙大等多个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去向,华为都是第一选择。
遗憾的是广州的人才吸引力在慢慢被杭州超过。广州城市吸引力下降的标志性事件是2017年恒大宣布将总部从广州迁移到深圳。而杭州在阿里巴巴这个超级龙头的带领下,汇集大量人才帮助杭州打造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至于重庆、成都、武汉等城市,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的是传统制造业,对尖端人才的需求不足。同时,这些城市也没有像杭州一样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超级企业,很难在新兴经济等高端人才需求旺盛的领域充当领头羊的作用。
由此可知,北上深的一线城市地位是绝对稳固的,重庆、成都、武汉等城市还无法对广州一线城市的地位形成实质上的挑战。即便,这几座城市有可能在未来实现GDP上的反超。
广州最应该担心的是杭州。在未来的十年,甚至五十年,引领经济发展的必将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产业,杭州在以阿里巴巴为首的带动作用下,效果显著。如果广州不能在这些行业跟上步伐,被杭州甩在身后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一线城市是无数人实现梦想的圣地。有的人会选择借助大公司平台的力量实现梦想,有的人会选择自我创业的方式来实现梦想。
当一座城市培育出了优质的创业土壤,帮助无数创业公司在这座城市生根发芽。在公司茁壮成长的同时,也能源源不竭地为城市吸引更多的人才。
据统计,2020年,北上广深四地共计发生3708笔创投融资,遥遥领先全国其他地区。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年内交易量依次为1535笔、1236笔、633笔、304笔,四地占全国总体交易量的47%。
此外,在这些创业公司中,北京诞生了82家独角兽企业(创业10年估值10亿美元以上)高居全国第一,上海以44家独角兽企业位居第二。
有意思的是,杭州有25家独角兽企业,超过了深圳的20家,排在全国第三。广州的独角兽企业只有11家,与南京的10家基本持平,但是和北上深杭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创业公司的数量再次印证了,北上深一线城市的地位相当稳固,广州的疲态已经开始显现,杭州将是广州最大的威胁。
国家定位
国家定位在城市地位的重要性是很多人容易忽视的一点。
在没有重大历史转折点出现的情况下,国家定位可以被看做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天花板。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如果没有那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下一个圈,深圳就不会拥有今天辉煌的城市地位。
国家对一座城市的定位,从宏观层面上决定了人才流动的方向,这是其他任何力量都比不了的。
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其至高无上的城市地位是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的。
上海和深圳分别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两大世界级城市群的“头雁”,致力于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杭州、南京等城市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中更多的是扮演“侧翼功能”。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超越上海的成就,但上海的“头雁”的角色不容替代,杭州和南京不可能取得和上海平起平坐的城市地位。
在粤港澳大湾发展规划中,广州具备与深圳同样重要的地位,意味着从国家层面上,广州还有追赶的机会。
至于重庆、成都、武汉等城市更多的是着眼于中西部地区,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文化中心、交通枢纽,不具备辐射全国的能力。
所以,从高端人才的流动以及国家的定位来看,现在的新一线城市们没有任何一座城市具备成为一线城市的实力。
倒是广州一线城市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如果不能够紧跟北上深的步伐,迟早有一天会被全国人民从一线城市中除名。
当然,能否成为一线城市对一座城市的人民而言并不重要,能否过上美好的生活才是普通民众最关心的事情。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请点个再看,加个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