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气温升高,雨水增多,我们该如何在闷热潮湿的环境下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日前,市疾控中心有关专家提醒广大读者:要学会预防流行病,注意暑期安全。
警惕新冠肺炎
近期,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的本土疫情均系Delta株引起,该毒株和此前的毒株变异位点不同,潜伏期更短,更容易传播流行。市疾控中心有关专家表示,要继续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首先,要减少国内和国际非必要旅行,如必须前往,务必做好个人防护,少聚集,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和人群密集场所,避免近距离接触任何有流感症状的患者。当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人员密集场所、进入通风不良的密闭公共场所,以及在医院就诊或陪护就医时,一定要规范佩戴口罩。并注意保持手部卫生,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公用物品和部位,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外出回家后、饭前便后,用洗手液或肥皂在流水下洗手,也可使用免洗手消毒剂。
其次,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开窗通风,加强营养,适度运动;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手帕、纸巾或肘臂捂住口鼻;保持居家环境整洁,勤晒衣被。聚餐时,使用公筷公勺。
在外出购买食物时,尽量不直接接触生鱼、生肉;在日常处理、烹饪、食用食品过程中,应该注意食品卫生;食物处理前后要彻底洗手、生熟案板分开,食物和饮用水要彻底加热、煮熟、煮透,水果尽量去皮食用。
此外,还要做好自我健康监测,有症状及时就医,并主动向医生告知发病前14天旅居史,以及与有症状病例的接触史。
预防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指经消化道传播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疾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较常见的有细菌性痢疾、伤寒及副伤寒、霍乱、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等,主要通过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及媒介昆虫机械携带等方式传播。
市疾控中心有关专家表示,要学会做好预防措施,如勤洗手,工作结束、外出归来、饭前便后都要洗手;不喝生水,饮用水煮沸后饮用,可杀灭致病微生物;吃熟食,少吃凉拌菜,生食瓜果也要洗涤消毒,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食用螺蛳、贝壳、螃蟹等水海产品要煮熟蒸透;吃剩的食物应及时储存在冰箱内,食用前要热透;餐具应严格消毒,烹调时,生熟食品用的炊具要区分使用,尽量避免在路边露天饮食小摊点就餐;搞好室内外卫生,清除垃圾,疏通污水沟,消灭苍蝇、蟑螂等肠道传染病的传播媒介。“生病了要及时就医。如果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切莫大意,一定要及时到肠道门诊就诊。”
防范溺水等意外伤害
夏季是儿童青少年发生溺水的高发季节。当前又值学生放假时期,家长们要特别关注孩子的游玩方式,防范溺水等意外伤害的发生。
如果家长带着孩子去海滩玩水或游泳,要时刻看护好孩子。多人一起到海边游泳时,必须轮流看管孩子。在海中游泳时,一定要让孩子穿上安全、合格并且适合孩子体型大小的救生衣,并扣好所有的扣带。如果带孩子坐船出游,家长和孩子一定都要穿好救生衣,保证扣好所有的扣带。
“其实,家长要时刻提醒孩子做到‘六不准’,就可以有效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市疾控中心有关专家解释说,“六不准”是指不准私自下水游泳,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准在无家长或监护人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准在上下学途中到危险水域玩耍嬉戏,未成年人不准擅自下水救人。“同时也要告诉孩子,如果看见有人落水,不能直接跳下水救人,应立即寻求大人帮助,并拨打 110 报警,避免盲目施救导致溺亡事故发生。”
做好防暑降温谨防中暑
夏日外出尽量避开高温时段,最好不要在中午前后的烈日下行走或劳动。因为这个时间段的阳光最强烈,发生中暑的可能性较高。市疾控中心有关专家讲,如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可以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有条件的最好涂抹防晒霜,防止晒伤。衣服的话,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浅色、透气性好的衣服,应少穿化纤品类服装,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导致中暑。
同时,要及时饮水,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表示身体已经缺水,每次喝水要控制在150—200ml,要喝温开水,不喝冰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夏季人体容易缺钾,感到倦怠疲乏,含钾茶水是极好的消暑饮品。有条件的话,可多洗澡或多用湿毛巾擦拭皮肤,当过于炎热的时候应该冲淋头部及颈部,让水分蒸发帮助散热。
饮食方面,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多食生菜、黄瓜、西红柿等含水量高的蔬果,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90%的新鲜水果,也可饮用乳制品,既能补水,又能满足身体的营养之需。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的人群,还应适当补充含有钾、镁等元素的饮品。
夏季昼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一般来说,最佳就寝时间是22—23时,最佳起床时间是5时30分—6时30分。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