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置业韩飞宇:打造绿色建筑 构筑场域家园的

摘 要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的经济和企业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与损失,其中产业地产及上下游企业经营受阻业绩停滞,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   随着近期国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的经济和企业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与损失,其中产业地产及上下游企业经营受阻业绩停滞,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

  随着近期国内的疫情进入平稳期,许多企业陆续复工,产业地产和园区企业也已经看到了全面恢复经营活动的“曙光”。疫情之后,产业地产和园区行业将出现哪些深远变化?危机中体现的产业机遇要如何把握?未来政策会有哪些利好?

  3月29日,乐居北京云端会客厅再次联合中经联盟产业院发起产业中国行大师云端论谈,邀请中经联盟产业院院长、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鹏锦,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林天强,全国房地产设计联盟专家委主任、宝佳国际集团董事长高志,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宁,当代置业副总裁韩飞宇,中经联盟秘书长、优铺网创始人陈云峰以及乐居北京副总经理邢晓利一道,共话产业地产创新发展之路!

  以下为当代置业副总裁韩飞宇线上分享实录:

  韩飞宇:刚才各位专家是从宏观的角度跟线上的朋友进行分享和沟通,我会略微从微观角度分析一下这件事情应对的看法,因为我们毕竟要参与到实体的社区建设当中来,从社区建设到社区文化,在这方面我们有没有相应的考量。

  实际上现在国家包括反映得比较快的一些省市,已经开始对地产的开发与运营这个角度有一些相应的政策的支持,也会提出从市场层面去推动建筑、环境、配套、物业等整体升级,来支撑我们对相关社区的建设。同时,在社区的整体建设过程当中是要伴随着产业协同来一起做的。这也是我们一直在说的几个重要的层面,就是外部产业和我们自己内部孵化的产业要共同协同起来,跟我们现在所具备的操盘和产业能力结合在一起,共同为这个区域带来更多的发展和变化。

  所以我们有当代城、MOMA产品线,千亩以上的开发牵扯到文旅,牵扯到整个城市区域内的范畴,我们会把各个方面整体给联动起来,当代置业的定位是生活家园产业家园运营商,我们要走到这条道路上。

  从我们的角度来讲,我们是自下而上考虑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贡献。我们先做了一些具体而微观性的,取了大量样本量的全民大调查,现在的疫情下,对于整体的地产开发的各个方面有哪些强烈的需求,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还是有很大的触动。以前业主关心的一些具体的事项通过这次疫情事件已经发生了些许的扭转,通过这个扭转关注的点也有所不同。通过调研我们发现,86%担心社区卫生防毒的安全,60%多关心物业的可靠,还有关注室内的恒净无死角阳光充足。所以从具体产品而微的角度来看,人们的关注事项已经发生了变化,其实这些关注的事项也会对整个国家大的层面,对健康人居角度来说是很深的触动。

  通过刚才的调查和总结,我们对人居环境产生了很深刻的思考。快递、健身、洗手、消毒、排水、空间的分隔可变,包括园区的绿量,已经不能满足现行大家对健康的需求。通过这几点我总结了几个不足:居住产品设计不科学,人居系统不完善,社区生态空间不充足,社区配套服务不健全,科技社区普及不深入,物业服务品质不达标。包括零接触的意识不够强,等等都很重要,所以将来我们是不是可以走到数字未来,未来社区对数字化的相应的建设。

  我们从几个角度对我们各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思考,就提出来很重要的观点,以前无论是对于公建还是人居,绿色建筑是我们将近20年研究的竞争力,恒温恒湿恒氧恒静是大家经常听到的,从另外一个维度,通过这次疫情的激发,我们也倒逼自己去做深入思考,从更多的人的意识层面和规划、整体的城市设计层面,我们提到了几个方面的内容,叫衡空、衡动、衡质、横捷。这就是四恒和四衡。这个衡既有均衡的意思,但也代表了一个重要的支点。指的就是这个最重要的就像翘翘板一样,要找到最重要的支点,谁找的最准,谁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我们也通过这样的研究,加上我们自己多年的储备,我们做了92个对于横的理解,进而进行提炼。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又提出双四衡的概念,从而对于区域性的规划和区域性的建设提出我们的理解。通过这样的理解,后面就建立起三道重要的防线。从社区健康、邻里健康、建筑健康和物业服务,共同叠加起来,来守护我们三维的场域家园。

  从现在来讲,我们更多的把它聚焦于场域文化的建设,就是从一维、二维的角度,升级为三维的角度,就像我们对大湾区的万字长文进行分析的时候,里面更多提到的是规划的空间形态,只有空间形态进行场域文化的建设,让这个空间充满活力,那这个区域的规划才是成功的。这也是我们思考的方向。

  在社区健康方面,我们提出来无论是小盘还是大盘,还是万亩的大盘和区域规划,一定要对配套产业进行相关的研究。刚才有专家提到,产业基金的支持和扶持,和国家大政策所向,实际上都为这些方向提供了一些便利性的条件,我们自己也在孵化自己的产业,我们有自己的教育产业,有自己的众创办公产业,同时也有酒店产业、超市等等,这些配套从一些小配套,见微知著的角度来看,将来会发展成大的配套环境,这样的配套环境会为我们整体的区域型、城域的建设起到很积极的作用。这些配套如果穿起来的话,会对这个区域起到很重要的影响,而且通过这样的影响会发生化学反应,然后能完成这个区域的自我生长,难道这个区域的空间形态就形成了,和其他产业会产生无限连接的可能,如果这种无限连接的可能我们就叫它数学符号里的无穷,对于我们整体的空间形态,我们也做到可分可合的融合型的方式,既能做到分流线动线的分开,区域功能有趣的布置,同时也能把它们进行相关的集体的融合,我们也看到现在我们在做整体的区域开发的时候,有些产业的落位相对来说它的规划和居住的配套,这两个联动的感觉有些是非常机械的,只是把功能区块划分出来。实际上一个真正成功的空间场域的城市设计,是需要整个区域是充满活力的,我们在香港、新加坡也看到了很多方面做的都是非常充分的,我们应该往这个角度去考虑。

  具体到内部的邻里社区的建设,我们就要做好在疫情防控下对于零触碰的深入型的思考,我们也跟相关的设备产生了联动,我们通过这个方式的结合,会对社区产生很多积极的响应。比如说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就是在你到入单元门的时候,能不能做到一卡全部通行,出来的时候连卡都不用了,出去的时候就直接出去,进行相应的感应,进行一些细节性的思考,我们做充分的链接,然后把它有效的执行下去。因为进来的人就像我们的写字楼、办公楼宇,包括我们整个的住宅,进来的人既然让他已经进来了,他出的时候是没必要拦他的,如果出的时候还要按一下按键,在整体设计逻辑上是有悖的。

  同时我们在广泛的产品当中,去运用我们的置换式全新风,这个系统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没有一次回风,风从底部进来,一次回风就带走了。还有热交换机,不管是不是用多联机等等,都会有混风的问题。我们用板式的热回风,跟空气输入方式结合在一起,既能达到换气次数,还能人体的舒适感。还有零污染、热回收等等,都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排水问题,这也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事情。我们通过对地漏的研究,形成同层的地漏,避免上下层的串味问题,把这些细致而微的问题都解决掉。

  所以我们提出当代绿色健康复合社区的产品,这是整体性、是相伴相生的过程。我们也提出了几个重要的产品,无忧大堂,大堂要做到动线的相应的分离,包括对快递的收取和功能性的复合,这些要做相应的考量,跟上面的动线结合在一起。另外要跟物业充分联动,把物业跟关系跟它充分的连接起来,而且物业用房跟出入口结合在一起,不用从别的地方跑过来,找了半天还不能解决问题,或者找到问题的方式较差。通过这些的叠加形成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就成为了一个产品,对整体社区有突出的贡献,形成了第一道堡垒。

  邻里单元也是这样,不管是入哪个地方,包括快递收取、垃圾分类、宠物洗消等等,用泛大堂的概念或者泛会所的概念,形成空间场域的有效分割,各得其所,每条动线都有相应的动线的安全。我们知道疫情的发生,有时候是动线的混合,人在往社区或者不管从哪个地方运送出去的时候,你会发现没有路,或者发现这个路跟未确诊的病例,或者跟没有得病的这些人会产生交叉,所以我们底层就需要做扎实。在疫情期间,我们把这个动线马上形成一个相应的防疫动线,跟这些结合在一起。所以我们说多场景、多流线的整合升级。

  在户型方面我们做了一些思考,把里面一些重要的空间重新再定义,把玄关做成四种,这四种玄关都会很有效的做到清洁空气和污浊空气进行相应的分离,里面会有一定小的负压。其实写字楼、楼宇也是这样的问题,因为常年要做加压送风,有时候不经常用,但是一侧是的时候,里面大量的污浊空气会进入到写字楼各个角度,这就会有问题。我们经过研究,在每个地方安排一个小的负压区域,负压区域有排风口,跟排风口在一起,不管什么样的情况,都集中在这里,就会把新鲜的空气给进行置换。这些都是细致而微的户型变化。

  同时我们设置了风景无界的窗,不论是社区层面公寓的建设还是社区层面商业综合体的建设,还是我们住区的建设,都会形成相应的闭环,跟大家进行沟通。

  其实这些点很多,通过这次疫情倒逼我们思考了很多。疫情过去之后,这些点就变成我们的基本工作,我们也相信它是永续型的,而不是日后疫情过了以后,这些东西就不再用或者不再做了。是因为这次事件之后,是对整个人们的人居环境的生活状态和生活习惯所产生的影响。比如我们去餐馆就餐的时候,我们也会拿一些酒精棉片去擦试碗筷之类的,或者在一些大的聚集型场合,有的人也会戴一些口罩,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感染。这些都是对大家整体的相关的促进,也会对我们产生很深远的影响。所以对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营方面,也会有很多很深远的影响,这也是我们最近一直在思考的并且要落地的事项。我们也会对2019年申请的这些产品线进行相关的升级,尤其对当代城全生命周期的大盘,通过地产开发,通过里面植入的产业运营,教育产业和康养产业的研究,包括对文旅方面的研究,因为这个项目是在四川的山上,我们构建了将近700亩的大盘,通过这个大盘里面会有教育产业、其他产业的康养的植入,通过水生态的持续性的研究,我们会把整体区域价值进行提升。我们在贵阳也有一个一千亩的大盘,里面会用到区域能源站,包括新的产业形态在这里面产生的作用,会让我们整个区域形成能源的自平衡,对区域建设和城市建设以及相关的产业带动,都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通过这样的研究,通过这样几个维度去看规划,这里面还牵扯到对于具体的产品的相应的升级。

  最后我们也在整体大盘的思考强调之下,我们在想我们都需要对大盘有一个精神会所,我们在中央尽量去围合成一个绿肺,我们打造未来之塔,人们可以在这里办婚礼,也可以品咖啡等等,同时它是跟能源站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让技术和美学统统连接在一起,让美学变成一种领先型的美学。所以不论从具体的产业维度、社区维度、营造的社群文化,完成自我生长和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和对产业相关的细分领域的带动,比如航天、大数据等等,但是这些实际上都是要在我们具体开发运营层面进行植入,未来就是数字社区,必然引领数字化的建设,必然会带动一个产业去发展。这些就是我们对于城市整体运营的思考动线,完成整体的产品换新,我们也把握好这个历史机遇。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