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年级现象背后,戳破“小学教育”的误区

摘 要

  最近,不少小学孩子家长向我抱怨,自己的孩子三年级之前学习成绩一直稳定在班级前十名,但刚一升到四年级,孩子成绩急转直下,都快跌到班级名次后半段了,天天看着学都没用。

最近,不少小学孩子家长向我抱怨,自己的孩子三年级之前学习成绩一直稳定在班级前十名,但刚一升到四年级,孩子成绩急转直下,都快跌到班级名次后半段了,天天看着学都没用。

其实,家长们可能不清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年级现象”。

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孩子,缺少的就是可持续性学习能力,才会在学习难度不断增加的过程中,无法适应,导致成绩越来越差。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培养孩子可持续学习能力最好的阶段是什么?

家长们请往下看。

小学教育

远比你想象的要辽阔

小学教育中,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成长。

小学孩子成绩稍微差一些,还不足以影响他们未来的命运。真正影响孩子前途的,是学习带给他们的感受。

如果成绩不好给他们带来负面感受,对他们未来的影响将是非常巨大的。

比如网上流传的“三年级现象”:“班级学生不再是齐头并进,个体差异开始显现。”

但细究起来,这种差异不只是三年级才有。

一年级刚入学,有的孩子可以很好适应学校生活,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而有的孩子甚至还不能按时起床去上学,这就是“一年级现象”。

所以冷静去看,每个年级都会有“N年级现象”。

不同的阶段,对于孩子的学习能力也会有不同的要求。不少孩子不能及时适应,使他们在学习中碰到许多困难和挫败,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而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行为养成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阶段。

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小学教育唯一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可持续学习能力,不断克服在不同年级所面临的困难。

如果不能从更宽广的视野来重新给小学阶段的学习与成长定位,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在做无用功。

不肯学

但他们都肯玩

兴趣是为孩子提供可持续性学习动力的源泉,但书本知识的学习并不同于兴趣班,可供孩子自由发挥。

很多父母严盯着孩子的学习,盯着他们写作业,盯着他们背书,甚至还为此请家教。

我十分理解家长们的这种焦虑。

但是,我总结了一下发现,家长们严加看管下的孩子,最终结果却大多不尽如人意。

父母们都期待孩子学习好,但想让孩子学习好的前提是保证孩子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孩子们爱学习但不等于喜欢被教导!我们还是要着重培养他们的兴趣。

首先我们要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意义,这意义不是笼统的对将来有用,可以考上好大学等这样的虚无,而是真真切切存在于生活琐碎中的触手可及。

比如,我们刚让孩子接触数学运算,与其让他坐在书桌前一根一根掰着手指数,不如带他去商场,带他在买东西算账的过程中理解学习运算的意义。

比如我们让孩子接触文学,与其拿着书本描绘的蓝色的天空、绿色的小草,不如先带他去户外亲自体会一下。

这种在玩中学的方式,更能够调动处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兴趣,让他们觉得学习不是一件空无的事情,也便有了学习动力。

尝到学习的甜头

才能真正爱上学习

我们传统教学模式是向孩子进行知识的单向灌输,在这种方式下,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容易被忽略,甚至被压抑。

相比较而言,通过在特定场景下设置挑战任务的形式,鼓励孩子们动手尝试,在趣味的氛围下,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这种形式更容易被他们接受。

我们可以通过竞赛去激励孩子,当提出一个任务时,孩子们可以应用所学知识在课堂场景和其他的场景当中去互相协同完成任务,并设置一些奖励。

我们还可以将这种情景挑战式的教学融入到家庭游戏中,比如我们要解释龟兔赛跑这个成语,不防先来个乌龟、兔子的扮演,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孩子记住这个成语及背后的含义……

总之,要避免硬性灌输的教育方式,特别是小学的孩子,往往是在学中玩,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挑战自己,逐渐形成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将助力他们克服未来各种来自“N年级”的挑战。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点点滴滴,你才能引领孩子朝向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让每个孩子都能自发地爱上学习这种美好体验,而非挫败,尝到点学习的“甜头”,不断挑战提升自己,他们才能真正参透“学习”二字的含义。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