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必看!资深编辑为你详解故事写作四大误区

摘 要

  文/编辑小徐 在上一期推文中,阿蕴编辑跟大家分享了知音真实故事在线需要什么类型的故事。今天,我们邀请小徐编辑给大家分享一下,故事小萌新容易遇到哪些坑,该怎么要去避开

文/编辑小徐

在上一期推文中,阿蕴编辑跟大家分享了知音真实故事在线需要什么类型的故事。今天,我们邀请小徐编辑给大家分享一下,故事小萌新容易遇到哪些坑,该怎么要去避开这些坑,希望对大家在寻找故事素材、故事写作上有所帮助。



一、从自己身上入手,却整成了一段自我介绍

在知音源动力故事训练营的第一堂课中,主编给大家讲了如何让自己有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这个问题。主编提到,作为新手,找素材的第一条路就是从自身出发。然而,在我们课程的作业中,我发现不少学员将所谓的素材,写成了自我介绍。可能大家只是希望我们编辑能够帮忙从你们的个人经历中,找到某个亮点,挖掘故事。

这里我们需要说明的是,从自己身上找故事,这只是我们其中的一条渠道而已,不是每个人身上都有故事,其实没有故事的人是幸运的,这说明你身上并没有发生什么很大的变故。

对于自己的个人经历,我们也要学会善于找角度。有很多题材乍一听就让你头皮发木觉,能够确定做出一篇优秀的故事,但那绝对是少数,很多的题材都是需要经过反复思考,继续深挖,才能找到价值的,有时候换个角度,故事性可能就出来了。

我编辑的那篇《为帮妈妈复仇,我给渣男爸爸神助攻》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这篇稿子的作者现在也是我们的学员,她真的很用心,而且在这篇稿子不久后,也迅速学会了找角度成功发了第二篇稿件。

最开始收到她报过来的选题时,通篇都是家庭琐碎:爸爸的婚恋史,爸爸的三段婚姻。我问她想表达什么主题,她说:“爸爸原本是个不错的人,当初想进镇政府,就和那些官员打关系,声色犬马地应酬,结果,在一些乱七八糟的场合里认识了一些烂七八糟的人。我想写一个小老百姓为了能混进官场,一味应酬讨好,最后把自己的人生过得一塌糊涂的故事。”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故事其实是非常私人化的,不具有普遍性。当时,这个选题就这么搁浅了。

过了一个星期,我再回过头来看这个选题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问题:

爸爸有三段婚姻,那这些婚姻之下,孩子们是如何相处的呢?如果这位父亲是我的家人,我会怎么看待他的婚姻状态?

于是,我再次联系了作者,就我脑海里的疑问,跟她多聊了几句。作者告诉我,她觉得后妈生的两个妹妹挺可怜,觉得自己对不起妹妹。

一般来说,这类故事里,原配和孩子都会恨死插足者和她们生的孩子,可这个女孩,却觉得愧对后妈生的女儿。我觉得,这背后一定有故事。

于是,我追问她,为何会有负疚情绪。她说:“爸爸的第三段婚姻,其实跟我有点关系,基本上算是我一手促成的。”

我继续追问,才得知,作者一直对小三后妈耿耿于怀,总觉得是她赶走了自己的妈妈,于是我想给妈妈报仇。

最终,作者想尽办法,促成爸爸和小四的婚姻,最终将小三后妈赶走了。谁知道,她妈妈早就释怀了,小三后妈的两个女儿,却重复了她的生活。

这个故事,素材还是那些素材,但我们换了一个角度,放弃了爸爸的三段婚姻这个视角,而选取了这三段婚姻之下几个孩子们的角度,故事就大不一样了。作者这篇稿子写得非常顺,很多的情绪不用去揣摩,很多细节直接回忆就可以出来了,而且十分感人。

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在没有学会如何掌握当事人的心理活动以及细节刻画的时候,我建议大家先从自己身上找故事。

若自己确实一直比较平顺,那可以将视线转移到周边人的身上。

从自己周边的亲人、好友等身上寻找素材有个好处,就是比较方便搜集素材。同时,最好是找那种方便后续采访的采访对象和题材,因为你在写作的过程中,会用到大量细节,而这些细节和画面当然是原生态的最好了。

二、把握不准故事性,将矛盾等同于纠纷,故事等同于事故等

新手写故事,还容易遇到这样的一个误区,就是将日常生活的矛盾冲突和一些纠纷,理解为我们所说的需要反映的人性矛盾。实际上,我们所要的矛盾,是人内心的那种又爱又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一个正常的人,他的感情绝对是复杂的,这就是出戏的地方。

这里,讲讲我刚来知音真实故事时,参加第一次选题会的情况。

那次,报了一个这样的题材:一个有房有车的女人,对婚姻极度失望,在年龄很大之后,很随意地把自己给嫁了。她本以为自己可以超越文化的差异、经济的差异,结果婚后生活一地鸡毛,夫妻矛盾、婆媳矛盾接踵而来,更狗血的是,自己住进了ICU丈夫都没有去照顾她,整个故事里,全部都是对丈夫和婆婆的指责与自己的后悔。

然后我说了自己的理解与分析:这个故事矛盾多,婆媳矛盾,夫妻矛盾,一个不落,女主最后还住进了ICU,这个足够有冲突了。

这个选题,被主编一把拍死了。主编给我做了分析:

首先,这个稿子立意就有问题,婚姻是自己选择的,婚后生活不如意了,就把责任全部都推到对方身上,这本身就是错误的,不能一味怪对方穷,怪对方LOW,当初可没有人拿刀逼着你去结婚啊是不是?其次,通篇都是家庭琐事,鸡毛蒜皮。

确实,刚刚学写故事的我,跟大家一样,走进了误区:

我们所说“反映人性矛盾”中的此矛盾,并不等同于大家所遇到的生活矛盾,并不是一地鸡毛。

大家都应该理解“人是矛盾的统一体”这句话吧?你有可为又不敢为的时候,有爱一个人又十分痛恨她的某种矛盾情绪,也有过一个人做了十分不可理喻的事情,但是联系到她的成长经历,又觉得情有可原,可恨又可怜的矛盾心理,这才是我们所说的矛盾。

关于故事性,故事小萌新除了误入我们刚才讲到的巨坑之外,还会遇上另外一个坑:将故事等同于事故。

经常有作者这样给我报来题材:今天早上我们小区有个人跳楼自杀了,我的三伯喝农药死在了后山上,我的爸爸得了癌症,我的姑姑出了车祸等等。而很可能,跳楼和喝农药自杀的,只是因生活琐事一时不开心,没有引人深思的内核;生病的和出车祸的,也很可能是常年的生活不健康,或者出现了意外。这些,只是事故,并不一定有故事。



三、为了追求特殊性,剑走偏锋找到了一些狗血离奇的愚昧选题

我们真实故事在线公众号,是依托知音杂志下半月版创建的。于是,很多朋友在没有深入研读我们公号故事的情况之下,下意识地就认为,我们需要的内容一定是狗血离奇的,小三凶杀等等。

我想说的是,在我们知音源动力故事学院的第一堂课中,主编就讲到了,我们需要的故事,是具有普遍性和社会意义的,尤其欢迎推陈出新的故事。新颖,是我们衡量一个故事素材是否可以为知音杂志或者真实故事在线所用的一个重要维度。

所以,我们在收到婚恋题材故事时,一般直接pass了。大家想一下,婚恋小三出轨类题材,翻来覆去就那些事儿。你若能写出新鲜感,那是另外一说。

我曾经收到一个转胎药的故事,是一个警察的亲身经历。山里的老太为让儿媳生下男孩,偷偷在饭里喂了转胎药,结果生出了一个不男不女的畸形儿。老太承受不了后,准备半夜杀了母女俩。老太要实施计划时,被儿媳发现了。儿媳逃出来报了警。事发后老太婆交代,那个转胎药是隔壁的妇女卖给她的,而她前几年生下的儿子被送去医院检查,发现其实是个女儿。

离不离奇?我当时的感觉是,这足够满足大家的猎奇心了,而且故事完整,情节一波三折。大家是不是觉得,这个素材是个绝好的故事呢?起初,我也是还在么想的,但给主编一报,当即又被拍死。

1、这个故事所有起因,都源于农村极度的重男轻女思想,现在时代变了,重男轻女的观念没有以前那么严重不说,就算有些地方仍然有这种落后思想,但表现形式肯定发生了变化。而这个故事,观念和形式都显得陈旧。 2、整个事件非常极端,而且纯粹地表现了人性的恶。单纯从故事的可读性上来说,故事写出来也不会好看。很多初学者可能会走入这样的误区,找到一些狗血离奇的落后愚昧话题,根本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也反映不了人性的多面性。

之前有个作者,每天早上准时给我发来选题,不是什么我上了嫂子的床,就是老婆外出打工生了别人的孩子,还有自己的外婆是神婆等等之类。各位亲,新颖独特不等于狗血离奇。

四、不知道从何下笔,无法完整还原故事真相

一般我们都会要求大家找素材时,最好经过当事人同意,一方面是规避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另一方面是可以进一步深入采访,得到更多原生态的细节。

这里,我举一个我编发的故事为例。《绞尽脑汁要入狱的教授》一文讲述的是一个有情感双重障碍的大学教授,在陌生人的怂恿之下,居然为了报复女儿的不管不顾,主动犯罪入狱的故事。

这个作者的导师作为学校代表去监狱探视过这位教授,他是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的。这样,作者才会有了第一手素材,能够完整地讲述整个故事情节。

但我看了稿子之后,发现故事情节是完整,但没有动人的细节,而且也没有充分表达出这位教授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于是,我要求作者进一步深入采访。

作者尝试与导师联系,想通过导师了解进一步的信息来补充我需要的几个细节。但是导师表示,这些细节涉及到教授的隐私,需要得到当事人的授权,并且他还告诉作者,这个教授已经出狱了。

于是,作者间接通过导师与教授取得了联系。然而,我们得到答复是,教授拒绝接受采访,已写的稿子只要不点名道姓,把指涉个人身份的关键信息隐去,不让人对号入座,是可以发表的。

因为题材新颖,这篇没有进一步补充细节的稿件还是发了出来,但稿件质量还是打了折扣。如果我们能进一步采访,这将是一个非常漂亮的故事。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我们要尽量选取能够进一步深入采访的题材,以丰富故事的细节和画面。当然,知音真实故事里的故事,是非虚构,不像知音杂志是全纪实。

如果这个故事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件众所周知的事件,又比较有话题性,但是涉及到了别人的隐私,这个时候在没有进一步采访需要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各种技术处理,避免当事人对号入座。

之前,我做过一篇十分感人的稿子《妈妈还在,我主持了她的葬礼》。

这篇故事就是凭借原生态的细节,惊艳了整个编辑部。当时作者是在线上跟我聊,说最近参加了一个特别的葬礼,自己的导师得了乳腺癌,还没死,提前办了葬礼。

我的第一时间觉得,这不就是电影《非诚勿扰》里的桥段吗?说实话,那一刻,我怀疑过故事的真实性,但事实证明,我错怪了这个姑娘。

我试着让这个作者跟当事人取得联系,一方面是想核实故事的真实性,另一方面是希望她能继续采访。她联系后告诉我说,导师离世后,她的女儿去了英国读书。她还将她们的聊天记录发给了我。这个时候,我就确定事儿不假。

要求写稿后,作者站在女儿的角度,还原了整个事件。我看初稿的时候,女儿对于即将失去妈妈的那种绝望的感觉没出来,这个角色不够饱满,改了几遍味道都不对。

想到她跟导师女儿有联系,我建议她把稿子发给那个女儿看看,一则是对当事人的尊重,二来可以让她帮忙补充细节。

第二天我一上班,改后的稿子发来了,补充了非常多女儿希望妈妈接受治疗,而母亲坚持己见不希望过度医疗的矛盾,以及女儿陪着妈妈一起等待生命终结的很多细节,非常的感人。看稿的过程,我几度落泪。最后,这个女儿甚至提供了妈妈留给自己的遗书。

给大家讲这个案例,是想说明什么呢?

其实真实的稿件是最好写的,只要有足够的故事性,还原整个事情的经过,细节丰富生动,一篇稿子基本上就出现了。

你们看,这个女儿添加了两个细节,就以让整个故事出彩了,因为这些画面是作者无法看到的,也没有自己杜撰的,再怎么揣摩推测,写出来都会有差距。

在这个问题上,我深有体会,因为我曾经尝试做过一个三和大神的稿件,那个作者说是自己的表哥曾经逃学到深圳成为了一名三和大神,后来吃尽了苦头回到了家乡。

三和大神很多人应该知道,曾经被日本一家电视台拍成了纪录片,所以我当时非常想把这个选题做出来。

作者的初稿很不成熟,很多内容都经不住推敲,我要求他继续找表哥聊聊,补充细节。最开始他还补充,但每次都没什么进展。最后他直接说,我表哥很忙,没有时间接受我的采访。

我后来分析,这位作者说表哥根本不愿意接受采访,可能只是一个借口。对于这样特殊的经历,只要你懂得撬开他的嘴巴,他是很愿意去分享的。

而这位作者,极有可能是根据网络新闻来写一个深度报道,无奈找不到进一步接受采访的对象,而自己也没有类似的经验,我所需要的细节和画面,他根本写不出来。所以大家在写故事之前,一定要掂量下采访到的可能性。

本文作者编辑小徐是【知音真实故事】首席编辑,更多信息请关注公众号“知音网课”!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