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资源免费送
“冲、稳、保”中引入局部零梯度组合
对于如何填报平行志愿这个问题,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通用的实操要点,这些要点对考生填报高考志愿起到了非常大的指导作用,从中也确实能够看出平行志愿的优越性。
本文对传统经典的平均梯度法进行了详细讲解,并提出“冲稳保”中引入局部零梯度组合的志愿填报方法,此方法是对传统经典的“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拉开梯度”填报方法的批判性继承和创新,希望能对各位考生和家长有所帮助。
一、平行志愿填报实操步骤
第一步,明确个人定位。
明确个人定位,就是根据自己的高考分数估算出往年相应的等效分或等效排名,这可以采用排名法或分差法来确定。
1.排名法:从本省(区、市)招生考试院公布的排名表中查出个人高考分数所对应的全省(区、市)排名,再查阅往年的数据,得到与这个排名位置所对应的往年的高考分数。比如说某考生2021年高考分数为600分,对应的排名是第10000名,通过查閱2020年的数据,得知2020年的第10000名对应的分数为610分,那么610分就是该考生的等效分。
2.分差法:将自己的高考分数与批次控制线分数相比较,再参考往年的批次控制线分数,估算出等效分及等效排名。比如说2020年某省的一本线是570分,考生高考分数为600分,高于一本线30分,而2021年该省的一本线是580分,那么考生对应的2021年等效分即为610(580+30)分,这个等效分所对应的2021年全省排名就是等效排名。
第二步,确定目标高校群。
在明确了个人定位之后,我们便可以通过查阅高校往年的录取数据,选择与个人的等效分或者等效排名相符合的目标高校群。目标高校的数量一般为10—15所,依据考生所在省(区、市)的平行志愿的数量而定。考生应选择往年录取分数线略高于、约等于和低于个人等效分的三类高校,使之形成从高到低的梯度,并按顺序排列。其中,我们称等于或者接近于考生等效分的高校为目标标杆学校。
【示例】假设2021年高考中,一名考生的全省排名为第5800名,等效于2020年高考的627分,那么根据2020年高校录取数据,这名考生便可以先筛选出高于627分、与627分接近、低于627分的院校各4所,共12所目标院校。
注:上述两个步骤,同学们在高考前的每一次模拟考试之后都可以试着做一下,根据自己排名位置的变化随时调整目标高校群,并把这些学校的数据整理出来。
第三步,选择学校。
这一步我们要依据“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拉开梯度”的方法,从目标高校群中精选出实际填报的学校,即从12所目标高校中,再精选出6所。以下表为例:
平行志愿顺序 学校层次 目标高校 2020年录取分数
A 冲一冲 高于627分 校 635(冲一冲的学校必须牺特征专业选择)
B 稳一稳 与627分接近 校 628
C 稳一稳 与627分接近 校 621
D 保一保 低于627分 校 609
E 保一保 低于627分 校 603
F 保一保 低于627分 校 584
其中,校A属于“冲一冲”,校B、校C属于“稳一稳”,校D、校E、校F属于“保一保”。我们所选择的学校应当遵循下面六条原则:
第一,前面的一两所高校的录取分数线比考生的等效分略高一些,这叫“冲一冲”。(冲一冲的学校你应该读的是调剂专业,例如医科大学的图书管理专业,理工大学的市场营销专业,新高考是专业组内进行调剂,不喜欢的风险稍小)(热门专业几乎肯定上不了,目标是保学校)你们还记得中国人民大学的伍继红吗,档案专业毕业,流落到山区成了6个孩子的母亲的贫困户!
第二,中间段的两三所高校的录取分数线与考生的等效分大致相同,这叫“稳一稳”。(上热门专业也困难,目标是保学校)
第三,最后的一两所高校的录取分数线要低于考生的等效分,这叫“保一保”。(一般能选好专业,目标是保专业)
第四,“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学校分别选几所没有特别规定,考生可自由决定。
第五,考生所选的各所高校按往年录取分数线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并拉开梯度。
第六,考生应按照个人的兴趣、高校的专业、高校所在地等因素进行选择。
看到这里,可能有考生和家长会提问:“每两所高校之间到底该拉开多大梯度呢?”显然,梯度值大一些更安全。常常有“专家”推荐一些所谓合适的梯度值,比如说4分、8分、10分、20分。那么,到底拉开多大梯度才足够安全呢?
我们先看一个例子。假设某省的一本线为550分,一名考生的分数为553分,仅高出一本线3分。按照“专家”推荐的梯度值,怎样填报六所学校呢?很显然,如果是按照4分、8分、10分、20分的推荐梯度值,很难选择学校,因为分数空间太受限制了。因此,不针对考生实际情况,笼统地给出一个通用的推荐梯度值没有任何意义,也不具备可操作性。
二、正确把握平均梯度值
1.平均梯度值的计算方法
一般来说,平均梯度值的计算主要分为两种情况:
(1)中低分层次的考生可以算出高考分数超出批次控制分数线的分数值,再除以5(6个平行志愿的情况),所得到的数据就是平均梯度值。如考生的高考分数是556分,一本线是550分,那么平均梯度值就是1.2[(556-550) 5]分。另外,毫无疑问,考生应将上一年录取分数线与一本线持平的学校作为保底学校。
(2)高分考生首先确定保底学校(即最后一个平行志愿学校)所对应的分数,算出这个分数与个人高考分数的分差,再除以5(6个平行志愿的情况),所得到的数据就是平均梯度值。如考生的高考分数是620分,保底学校所对应的分数是590分(估算该校的录取分数最低也低不过590分),则平均梯度值就是6分。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填报志愿的过程中,平均梯度值仅仅是一个参考值,必须根据考生的分数层次和个人具体情况来综合考虑,并进行适当的调整。考生甚至不用太过计较这个平均梯度值,只要心里有“在这个分数范围内,从高到低往下排列”这么一个意识就行了。
2.简单经典的平均梯度法
以某批次的平行志愿为例,我们用字母A、B、C、D、E、F分别表示顺序排列的六个院校志愿(下文同),各个志愿之间存在的梯度用横杠表示,那么平均梯度法则可表示为:
A B C D E F
“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拉开梯度”这种经典的志愿填报方法,成为考生和家长们填报志愿的法宝。有些考生和家长认为只要遵循此规则,所填报的六所高校就能“够上哪所就上哪所”。但是,所谓“够上哪所就上哪所”的说法是不严谨的,严格地说应当是“够上哪所投档哪所”。因为高考平行志愿存在“投档”和“专业录取”这两个程序,投档成功之后再进行专业录取。投档的时候只看分数,而专业录取则根据高校的录取规则来进行,如果考生不符合专业录取条件又不服从专业调剂的话,将会被退档。
误区警示
举个例子,有一名考生的等效分刚好接近A志愿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他想即便能成功投档A志愿院校,也很难被自己满意的专业录取,所以他只填报了A志愿院校的一般专业,并且不服从专业调剂,同时拉开梯度来填报B志愿院校,并选了自己满意的专业。他自认为万一冲不进去A志愿院校,至少能保证被B志愿院校自己满意的专业录取。
千万要注意,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虽然他填报了A志愿院校一般的专业,但是没有选择服从专业调剂,万一无法被A志愿院校录取,就意味着退档。由于平行志愿只有一次投档机会,被A志愿院校退档,不仅进不了B志愿院校,更不能再投档本批次的其他学校,只能参加征集志愿或到下一个批次进行投档。一般来说,要想规避退档风险,考生要在“冲一冲”的学校中选择服从专业调剂。
三、正确把握局部零梯度组合
1.实用的局部零梯度组合
考生都想在选择一所满意的高校的前提下,尽量保证所选专业也能令自己满意。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注意到,如果所有学校之间的梯度都均匀分布,假如考生的成绩刚好达到某所学校的录取分数线,那么他无法被自己满意的专业录取,而均匀分布的其他五所学校都用来“陪榜”了——经典的平均梯度法虽然简单安全,但并非最佳志愿填报方法。
于是,我们在平均梯度法的基础上大胆引入一种创新设想,即在保持总体梯度从高到低排列的情况下,在考生最有希望被录取的局部位置,有意不拉开院校之间的梯度,我们把这几所学校叫作零梯度组合。比如:
A B / C / D E F
在这里,各个志愿之间存在的梯度用横杠表示,零梯度则用斜杠表示。A志愿是“冲一冲”的学校,专业选择空间极小;B、C、D志愿是有把握能上并且有一定专业选择空间的学校;E志愿和F志愿则是常规意义上两个层次的“保一保”的学校。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B、C、D志愿之间不拉开梯度,即所谓的零梯度。B、C、D志愿代表了三所层次相近的高校,考生可以按照自己对高校的喜爱程度来进行排序。
按照傳统的观点,B、C、D志愿之间零梯度,如果一个投档不成功就很可能三个都不成功,从而浪费了两个志愿,但是我们以消耗两个志愿为代价,大大增加了考生被自己满意的专业录取的概率。同时,因为后面还留有E校和F校作为后盾,所以考生金榜题名的概率依旧很大。
2.局部零梯度不同组合方法举例
我们还可以让零梯度组合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以达到不同的效果。一般来说,零梯度组合应设置在考生最为重视的局部位置上,以下这些组合都是可行的:
A B / C D E F
A B / C / D E F
A B / C / D / E F
A B / C D / E F
A B / C / D E / F
清华、北大是很多考生的梦想,当考生的成绩十分接近清华、北大的门槛,但是没有十足的把握时,考生一定愿意用A志愿来“冲一冲”。因为在录取结果公布之前,很难猜出当年清华和北大的录取分数线谁高些谁低些,所以考生会很困扰——是冲清华,还是冲北大呢?显而易见,肯定是冲击录取分数线较低的那一所学校,成功率会更高一些。零梯度组合放在平行志愿的首位,就能解决这个难题:
A / B C D E F
不过,聪明的同学应当能够想到这样一个技巧,即在A志愿和B志愿分别填报清华和北大, C志愿和D志愿再填报录取分数线低一些的人大、复旦、上交等高校:
A / B C / D E F
这样填报的结果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如果考生的分数满足清华和北大中录取分数线较低的那一所学校,必然能成功实现“清北梦”。
其次,如果考生的分数达不到清华和北大的录取分数线,虽然实现不了“清北梦”,但是能被人大、复旦、上交等高校中自己比较满意的专业所录取。
最后,万一考生的判断出现严重失误,还有E志愿和F志愿保底。
结论
(1)在平行志愿中,考生所填报的高校之间应拉开一定的梯度。梯度值只是一个参考值,考生要根据自己的分数层次和具体情况来综合考虑。
(2)平均梯度法虽然有可能满足不了考生对于专业的要求,但这种方法较为稳妥,考生和家长们必须掌握。
(3)在“冲稳保”的基础上引入局部零梯度组合,是一种实用的志愿填报技巧,考生最重视哪个局部位置,局部零梯度组合就要放在哪个局部位置。
希望同学们能够正确掌握平行志愿的填报方法,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再加一把劲。
志愿填报:怎样活用往年的录取数据
在确定目标院校之前,每一位考生都要经历如何参照往年录取数据的阶段。这个阶段要求考生熟知录取数据的常见类型、获取途径以及如何灵活分析利用等。
在高考出分前,考生是没有具体的高考分数作为参照基数的,这时候可用平时的模考成绩或常规测试分数代替。举个例子,某理科考生平时测试分或模考分平均在500分左右,则以此分作为参照基数,对比近三年在本省(区、市)理科录取数据在500分左右的院校,初步圈定这些院校为目标院校。通过考前熟悉取值比照法,考生在高考结束出分后能更高效地进行志愿的填报。当然,出分后的取值法我们需要根据每位考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更科学的数据对比与分析再决策。
一、往年录取数据的常见类型与获取途径
以往的院校录取数据常见的有三种:投档分、院校分省录取分(省分)、院校分专业录取分(专业分)。
1.投档分
投档分是有招生計划的院校在相应批次第一次投档时的数据。
获取途径:本省(区、市)招生考试院官网会在提档结束后对外公布投档分。
注意事项:投档分不是院校录取最低分。投档分在前,院校录取最低分在后。但从广西往年的录取数据统计情况来看,绝大部分情况下投档分可视为录取最低分。哪种情况下投档分不是院校的录取最低分呢?当院校录取时有退档且退档的考生正好是处于考分最末位的那一名考生(且最末一名考生再无人与他同分)。
2.院校分省录取分
院校分省录取分俗称省分,是各院校按省份分科类、分批次进行统计的录取分数,一般包括录取最低分、平均分和最高分。比如北京语言大学招生办统计的2020年在广西的录取分信息表就有:
院校 批次 科类 录取最高分 录取最低分 录取平均分
北京语言大学 一批 文史 597 579 586
理工 602 581 591
3.院校分专业录取分
院校分专业录取分俗称专业分,比院校分省录取分更详细,是各院校在各省各个招生专业的录取最低分、平均分和最高分。
获取途径 :院校分省录取分或分专业录取分的获取渠道通常有两个,一个渠道是每年各省(区、市)招生考试院出版的《高考指南》,里面提供了各院校每个专业的招生计划数、投档数和录取数据分布。在这些数据中即有录取最低分、录取最高分,而平均分可通过手工统计的方式,加总所有被录取的考生分数求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的《高考指南》只有普通批的数据,提前批的录取数据是没有纳入的,想要获取这些数据,可通过各省(区、市)招生考试院官网查询。另一个渠道是院校招生官网,一般高校都会在招生网站上公布近几年的省分和专业分。
此外,还有一个获取途径是最快最全的,那就是每年各省(区、市)招生考试院在每一个批次投档完之后会即刻公布所有院校的投档分,把这个数据导入Excel表格,然后从高分到低分进行排序,在最低分的基础上再加10分,基本可视为院校的录取平均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数据是不准确的,只是一个大概,待选定院校时还需要核实其真实平均分是多少。这是一个省时省力的数据获取办法。
二、院校分省录取最低分、平均分和最高分的用途
1.院校分省录取最低分
基本可以等同于投档分,在选冲的志愿时作为一个基本的考量因素。当一个考生的成绩达到这个投档分的时候,就表示他如果把这所院校填在冲的志愿位置是有可能被提档的,如果再勾选服从调剂,那只要被投档,录取的概率就很大了。
2.院校分省录取平均分
考虑一所院校是不是自己的“菜”,很大程度上是要看这所院校的录取平均分是否跟自己的成绩相匹配。如果考生的成绩换算等值分达到录取平均分,那就表示自己有很大的可能性被录取。如果报考的专业是这所院校的一般专业,那参考录取平均分即可。
3.院校分省录取最高分
其参考价值在于,当考生想报的专业属于这所院校的热门专业时,那么,科学的参照办法是看其录取最高分,比如八年本硕连读临床医学专业往往是医学类高校中录取分最高的专业,如果只是参考录取平均分,那十有八九会“跑偏”。
在参考院校录取分的时候,要留意的地方是,有的院校专业招生前后两年之间可能有招生批次上的变化,比如原来是二本招生现在升到一本招生,这种变化自然会带来录取分上的变化,分析其录取分时要剔除这些变量带来的影响。
三、专业录取最低分、平均分和最高分的用途
参考院校的录取分更多是在选大学时的一个比较粗浅的做法,所有考生在报考大学时都需要落实到一个具体的点,即专业。也就是说,选了大学最终落脚点还是选专业,所以,从终极目标来看,参考专业录取分是一步到位的事情。
1.专业录取最低分
要想知道你录进某个专业的概率有多大,首先看这个专业往年的录取最低分。这是考生填专业志愿时给备选的几个专业排序时会经常用到的数据。
2.专业录取平均分
跟参考院校录取分时参照录取平均分一样,专业录取平均分的参考价值是最大的。当该专业在本省(区、市)的录取人数过少,比如每年这个专业都只招几个人时(通常发生在外省高校),专业平均分更能反映其真实情况。
3.专业录取最高分
当所选的专业招生人数不多,且还是该院校平时的最高录取分时,专业录取最高分的参考价值就出来了。一所院校强势又热门的专业,其录取分往往会处在这所院校录取最高分附近,如医学类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录取最高分往往就是这个专业的录取分。
你的成绩全省多少名? 能上什么大学?看懂“一分一段表”,填报志愿很重要!
每年招生录取季,各省份招生考试部门都会在公布高考成绩的同时,也会公布“一分一段表”。之所以公布这个表,是为了让广大考生对照自己的成绩、明确自己在全省的排位。
高考位次是什么
位次说的是你在这省所有考生中所占的位置,假如说排名第一的他的位次就是1,但是如果排名第二的有两个人他们的分数相同但是他们的位次是不同的,而他们的名次却是相同的。
位次是从管理方面考虑的,是为了让考生合理地填报志愿做为参考。而名次是从排名好坏考虑的,是为了评定一个人成绩的位置好坏程度。
“位次”的概念:
位次不是名次,而是指考生成绩和考生人数总和后的综合排序;
高考分数最高的考生位次为1;
位次主要适用于各省参加全国普通高考的所有考生按科类(如理工类、文史类)进行排序;
保送生、自主招生和艺术类、体育类招生等类别不适合用位次方法进行参考;
文史类考生按照文科位次进行排序,理工类考生按照理科位次进行排序。
高考位次怎么查询
我们大概了解高考位次的概念,那高考位次怎么查询呢?在高考成绩公布的那几天,各省会集中公布一个叫做“一分一段表”的信息,考生可以去个省教育考试院(招办)网站查看这个表格,就可以确定自己的位次了。
所谓“一分一段”,是以“1分”为单位,统计获得该分数的考生人数和累计人数(也有的省份是5分一段,如广东)。文理科分开排名,每一个分数段上有多少人一目了然。下图是某省的文科考生的“一分一段表”:
通过这个表,考生不仅知道各批次的分数线,同时还能了解自己在全省考生中的排位,更有利于考生对自己进行合理的定位。
目前的“一分一段表”,是将全省同科类考生的总分从高到低排列(分数相同的则为并列),再按一分一段统计“本段人数”;从本段向上一直到最高分段的所有“段位人数”相加,就是“累计人数”,累计人数也是这一分数考生的最低位次。
需要提醒的是,“一分一段表”是包含了加分的,加分也会体现在“一分一段表”中,考生不必担心是否有成绩在自己后面的考生,通过加分后超越自己。
填报时如何参考
看高校近三年的录取
对比一下近三年来的“一分一段”表,看看所想要填报的大学连续三四年的校线在哪个段位(即高出所在批次多少分),若自己的分数比至少两年的段位高,那报考该校把握较大。
比如,去年武汉大学理科在某省录取最低分数线为591分,今年一名考生理科考了592分,并不代表他今年报考武大就能“踩线录取”。因为去年该省理科591分对应的考生人数为3890人;而今年因该省600分以上的考生普遍较多,理科592分对应的考生人数多达20116人,今年的理科592分显然“贬值”了。
因此考生在对照高校往年录取分数线时,应以对比人数位次为主,若所在位次高于往年该校在本省录取分数位次,则说明报考有希望。
如何根据位次选大学
以考生位次为4462为例,假如某所大学的历年招生位次区间是4000-10000,那么考生的位次处于这所大学位次区间的上部,这所大学可以作为保底院校。
假如某所大学的历年招生位次区间是2000-8000,那么考生的位次处于这所大学位次区间的中间,这所大学可以作为比较稳妥的院校填报。
假如某所大学的历年招生位次区间是1000-5000,那么考生的位次处于这所大学位次区间的下部,这所大学的录取可能性就比较低了,可以作为冲一冲的院校填报,当然也可以冲刺大学招生最低位次在4000左右的院校。
简单来说:如果考生的位次与院校或者专业以往连续几年录取考生的位次大致相当或者就在录取考生位次范围以内,则报考这些院校或者专业把握性较大。
举个例子:
大学在每个省份的招生位次是一个大概的区间,比如北京工商大学在甘肃理科的招生位次大概是4000-10000左右,这样位次4000以上的考生基本就可以肯定能考上北京工商大学,专业也几乎是随便选,位次10000左右或以后的考生,可以冲刺下,有被录取的机会,但也可能不是优势专业。
多渠道了解其他考生意向
尽量多通过高校招办、老师、同学了解其他考生志愿填报意向。
因为看“一分一段表”,有的分数段内只有数十名考生,有的则有数百名。分数处于密集段的学生,“一分一段表”的参考价值将降低。考生填报志愿时尽量多通过高校招办、老师、同学了解其他考生志愿填报意向,慎重选择历年报考较热、今年在本省投放招生计划数少的院校,以避免因志愿“扎堆”而落档的风险。
排名不到前200名的绝对高分段内的考生,只要不是报考超一流名校,在正常情况下,报考全国各类一批院校应该没有太大问题。而这一分数线下的考生,在填报第一批本科院校时需慎重,谨防扎堆。
用分段表分析志愿梯度
由于高校招生是从高分到低分提档,所以考生对自己的定位是非常关键。一分一段表就是把定位具体化为排名,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对照一分一段表,再参照今年各类高校各批次招生计划数,确定自己该如何填报志愿。
考生要看该批次招多少人,自己处于哪个层次。如果成绩所在的某一分数段上其他考生过于集中,那么在填报志愿时就应注意保持各院校、各专业的志愿填报梯度。每所院校都要根据招生计划和生源情况,划定不同的提档分数线,还有不同分值的专业级差,填报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
在使用“一分一段表”的基础上,考生还要看高考分数与当年一本线的分差。假定去年超一本线30分的考生能上某所学校,再看今年自己的分数超过一本线多少分。如果超过了30分以上,报这所学校,被录取的希望就比较大。
如果同一个分数段里出现了考生扎堆的现象,就要更加谨慎填报,例如看去年的录取分数线时,假设去年考生的成绩要超过录取分数线30分能上某所学校,但是去年这个段位没有出现扎堆现象,所以今年要超过40分才比较有把握,这只是假设和比喻,具体还要计算扎堆的人数。
志愿填报:志愿填报的几个基本原则
求学
一、平行院校要有梯度
考生可以参照目标高校近三年在本省(区、市)的投档最低分、录取平均分及省排名,录取分从高到低给选出的目标大学排序并依次进行填报。所填报的几所院校志愿之间要适当拉开差距,保持一定的梯度,而且至少有一所高校保底,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被录取的可能性。
特别提醒:如何判断你选的大学的录取分在哪个分数段呢?考生可以根据近三年目标高校在本省(区、市)的招生录取情况来判断。每一所高校近三年的录取数据,不管是最低分、最高分还是平均分(院校分或是专业录取分),每一年都不同,考生应当结合每年的招生数变化、录取规则变化,在其不同数据中尽量简化出一个参考值,以便给选定的几所目标院校合适的填报顺序。
二、A志愿可以冲一冲
平行志愿里几个院校志愿之间要有先后顺序。都知道填志愿有“冲稳保垫”一说。一般情况下,平行的各个院校志愿中的A志愿可以考虑冲一冲,即可选择稍高于自己考分的院校或者自己最希望上的院校(不宜差距太大,且最好是进档不退的高校)。B志愿可小冲,C、D志愿应选以往三年该院校录取排位相比是够得着的,属于稳的,有把握的。比如省内的大学录取分(或者是录取分省排位)每年都相对比较稳定的,可以优先考虑,还有就是在本省(区、市)招生人数比较多、大学多、离本省(区、市)不算远的省市高校,只要是录取分还算稳定的也可以作为选择之一。E和F志愿要保底,即确保能够顺利投档。
如果你选的大学在本省(区、市)近三年的录取分不稳定,那么这类大学最好只放在冲的位置,而不宜放在“稳保垫”的志愿。
特别提醒:志愿填报很私人化,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有的人用目标院校去年的最低录取分去套自己的高考分,够得着就填,这是冲;另一个人自己的高考分比上一年目标院校的最低录取分低10分,也照样填,这也是冲。很显然,同样是冲一冲,但风险不同。考生一定要结合自己的风险承受程度以及自己最想要的结果来确定如何冲A志愿。把填好A志愿放在重中之重,这是稳妥型考生的基本原则。同样是“冲稳保垫”,不同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院校与专业谁优先等情况综合考虑,最终形成自己的院校志愿。
三、多填一个批次,多一个保险
提前批次、一批次、二批次这些大家都要知道,要搞清楚自己能填的都有哪些批次,能填的也愿意去读的就尽量填。提前批里有自己心仪的院校就不要放过,一批次高分段除有正常填报的相匹配的高校,考生有资格的话还可以填报专项批、预科批,分数处于一本线上不多的考生也要填二批次的志愿,二本高分段的也要填一批次的征集志愿或一本高校的预科(有资格的话)。总之,每一个批次填完之后都要往最坏的方向打算:万一这个批次录不了怎么办?想清楚后自然就明白自己还得有什么备选方案以防万一。
经济条件允许的考生还可以选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特别是那些普通批与高收费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不在同一个批次招生的。
四、服从调剂选项
普通批次建议全部勾选服从调剂。虽然即便是这样,仍不能保证你不被退档,但多少人的现实经历说明,服从调剂是给你的志愿上了最大的保险,是最不能忽视的选项,除非你愿意滑到下一批次,甚至无书可读也无所谓。
有一种比较普遍的情况,即前面放在冲的志愿大家大多会勾选服从调剂,但到了后面特别是垫底的志愿,有相当一部分考生不会勾选服从调剂。填报志愿时大家都会有用尽每一分高考分的心态,因此,你填选的院校志愿可能仍存在高估的情况,结果到了属于“垫”的志愿才被提档,而且还因高估又没勾选服从调剂,最后被退档。每年各省(区、市)的征集人数都是比较多的,刚才说的这种情况就是原因之一。
五、征集志愿可降20分
平行志愿批次第一轮投档后,总会有一些院校因没完成招生计划而进入征集志愿阶段。另外,一些外省院校也可能因生源情况好而追加一部分机动招生计划。为此,各省(区、市)招生考试院会及时向社会公布,未被录取的批次线上的考生可以在指定的時间里参加征集志愿填报。
特别提醒:由于时间所限,填报征集志愿的时间比较短,因此在录取期间,考生要密切关注本省(区、市)招生考试院公布的相关信息。对征集志愿第一轮录取结束后仍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院校,根据院校申请,有可能降分投档,最大降分幅度为线下20分。
从以往的情况来看,在征集志愿阶段,本省(区、市)内的公办院校一本招生的专业平时踩线录取不满的话就有降分的可能。另外,少部分独立学院进入征集志愿阶段也有可能降分(省外独立学院的可能性大一些),大家可以多留意这些院校。
六、征集志愿时降多少分录取要看情况
根据教育部规定,降分征集志愿的投档是逐分地降,也就是说,先降1分投档,如果计划完成,则不再降分;如果计划仍未完成,则继续下降1分,以此类推。如果降到20分,该院校的招生计划仍未完成,也不再降分,投档结束。
平行志愿规则
下面用案例进行演示,由于新高考院校专业组的平行志愿规则和原平行志愿的规则是一致,为了简化例子,暂时采用院校进行举例。
此图例看懂基本就知道平行志愿规则了!
从上面的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到,平行志愿是根据考生分数高低,依次进行录取的(分数优先),并且只进行一轮投档。上面的D考生,由于填报的学校招生剩余计划数都为0了,因此就滑档了。而上面的E考生,虽然他是第五名,但是被清华大学录取了,说明平行志愿顺序还是很重要的。(以上只是例子,只为演示平行志愿中录取时的各种情况)。
平行志愿的一些误区
我为大家整理了平行志愿中最常见的几个误区,希望对大家理解平行志愿的投档规则有帮助。
误区一)平行志愿可以多次投档
在平行志愿投档批次,虽然一个平行志愿可以填报多个院校专业组志愿,但投档机会只有一次。考生的档案如因某种原因被前面投档的院校退档(学校已经投档了,但是由于一些条件不符合而退档),就不能再投档到后面所报的院校专业组,只能参加下一批次志愿填报或征集志愿。
误区二)可以一档多投
在录取中,平行志愿中的本科批志愿可以填报45个志愿,投档时按一个志愿对待。也就是说,在本科批次录取时,无论本科批志愿中有几个院校专业组志愿符合投档条件,只能投档到志愿在前的一个院校专业组志愿中;一旦投档,其他志愿将无效,不再投档。
误区三)平行志愿中学校之间先后顺序无所谓
实际录取中,平行志愿对考生个人来说是有先后顺序的。投档时,如果考生填报的志愿有多个符合投档条件(即多个志愿轮到你投档时,计划还没录满),只能投档到排序在前的一个院校专业组志愿,尽量把心仪的院校专业组放在前面。
误区四)实行平行志愿后就没有了风险
实行平行志愿后仍会有风险
一是被退档的风险。现行录取体制规定,高校可以在国家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自主确定投档比例,那么超出100%部分的考生就存在被退档的危险。(一般105%投档比例的学校,原则上不会退档),退档后只能下一个批次或该批次的征集志愿。
二是被滑档的风险。如果考生定位不准确,信息缺失,新高考第一年,只参考往年的录取分数,志愿填报过高,院校志愿之间没有拉开梯度,就可能导致所填报的几十个院校专业组志愿都落空。
最后,上面我讲了平行志愿规则,新高考和老高考的规则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新高考的院校专业组比原院校模式的粒度(包含的专业更少,一个志愿的计划数更少)更少,因此志愿顺序比老高考更为重要,当然较低分数录取到较好学校的几率也变大。
2021新高考丨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分步详解,瞬间秒懂!
2021年,“3+1+2”新高考省份当中,湖南、福建、广东、湖北、江苏5省普通类本科批次采用“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投档模式。
“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是如何投档录取的?
什么是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次投档?
为什么一定要服从专业调剂?
作为“3+1+2”新高考录取模式首年,面对诸多政策的调整,深入理解和把握“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投档规则,可以说是志愿填报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以下以对福建省的解读为例,最全详解“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分步详解,梳理整个投档录取过程,帮助大家理解“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的各个细节。
目 录
"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
一、考生排名
二、投档流程详解
三、高校分配专业
四、补录(征集志愿)
五、重要提醒
2021年福建省普通类本科批常规志愿可填报40个“院校+专业组”志愿,每组6个专业,设置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栏。(湖南省普通类本科常规志愿则可填报45个“院校+专业组”志愿,每组6个专业和1个专业服从志愿)
▲2021福建省高考普通类
本科批(物理组)志愿填报样表
从志愿填报样表可以看到,“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是以“专业组”为最基本的填报单位,如果同一高校有多个单列招生代码或者是同一招生代码下有多个专业组,在志愿填报时,每个专业组就要占一栏,组内最多可以填报6个专业。(湖南省多1个“专业服从志愿”)
一、考生排名
在普通类本科批常规志愿正式投档开始前,2门再选科目等级赋分后,物理组/历史组考生要按照高考总成绩分别排名。
也就是说,物理组和历史组考生是分别排名、分别投档录取的。
物理组:第1名、第2名、第3名......;
历史组:第1名、第2名、第3名......;
高考总成绩相同,也是我们常说的同分考生,按照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同分排序规则”进行排名。
事实上,大家在高考查分时,排名是已经显示在成绩单上。排名极其重要,决定了考生投档时的先后顺序。
二、投档流程详解
需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省教育考试院投档”与“高校审核录取”无论从工作流程还是具体进行时间都是相对分开的两个环节。
即,省教育考试院集中投档,考生档案到各高校之后,再由各高校分别进行审核录取及分配专业。“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事实上是投档环节的规则。
下面以物理组为例
分步详解投档过程
注:下文出现的“999”、“500”、“506”等为各高校在福建省招生专业组代码
开始投档
检索物理组第1名志愿表:
假设该考生01专业组志愿为清华大学999专业组,而清华大学999专业组总招生计划为10人。
检索该考生01专业组志愿,检索该专业组是否还有剩余招生计划。
有,投档。
第1名考生投档后,清华大学999专业组剩余招生计划变为9人。
检索物理组第2名志愿表:
假设该考生01专业组志愿也为清华大学999专业组。
检索该考生01专业组志愿,检索该专业组是否还有剩余招生计划。
有,投档。
第2名考生投档后,清华大学999专业组剩余招生计划变为8人。
继续依次检索:
假设前10名考生,01专业组均填报清华大学999专业组,则前10名考生投档后,清华大学999专业组剩余招生计划变为0人。
小结①
这10名考生之所以能够投档到清华大学999专业组,并不是因为分数达到“清华大学999专业组最低投档分数线”,而是轮到他们投档时,清华大学999专业组尚有剩余的招生计划。而第10名,也就是最后一位投档进入这个专业组学生的分数,自然形成了这个组的最低投档分数线。
这也就是大家常常会出现的一个误区,认为是先有线再投档。
实际上是先投档,每个最后一名投档进来学生的分数自然形成各个专业组的最低投档分数线。等全部投档结束后,由省教育考试院统一汇总公布。
院校+专业组模式,由于“专业组”是最基本的填报及投档单位,所以高校有几个专业组,就会出现几条最低投档分数线。:
继续检索物理组第11名志愿表:
检索该考生01专业组志愿,检索该专业组是否还有剩余招生计划。
假设该考生01专业组志愿也为清华大学999专业组,剩余招生计划0,无法投档,则继续检索该考生02专业组志愿。
如果该考生02专业组志愿为厦门大学999组,北京大学999组放在03志愿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我们知道,目前只投出了10名考生,厦门大学999组,肯定是有招生计划的。所以该考生就投档厦门大学999专业组。也没有机会再进入03志愿北京大学999组了。
小结②
这就是平行志愿的重要规则“遵循志愿”。所以,考生的志愿顺序是很重要的,轮到某考生投档时,依次检索专业组志愿,哪一个尚有剩余招生计划,则投档到哪一个。志愿填报时,一定要把更想去的院校专业组靠前。
继续依次检索:
假设来到第1000名考生,检索该考生志愿表。
01清华大学999组,已满,检索下一专业组志愿,
02北京大学999组,已满,检索下一专业组志愿,
03浙江大学999组,已满,检索下一专业组志愿,
30同济大学999组,已满,检索下一专业组志愿,
31同济大学500组,有剩余招生计划,投档。
小结③
这就是所谓的“平行”,也就是说,轮到某考生投档时,依次检索该考生专业组志愿,各个志愿都是平行且有效的,直到最后一个。并不会因为某个专业组志愿靠后就会“减分”。
另外,大家注意到没有,当某一名考生投档时,排名比他靠后的考生均处于等待状态。
这也是平行志愿的重要规则“分数优先”,前一名在投档,后续考生均排队等待。比如在检索第1000名考生的志愿表时,包括1001名在内的排名靠后的考生都处于等待状态。
也就是说,第1000名考生,同一个院校专业组志愿,哪怕放在第40个,也比1001名放在第1个有效。因为,只要第1000名考生没有检索投档结束,就不会轮到第1001名。
这通常是大家会出现的一个误区。一定要仔细的理解清楚,只要是排名比你低的考生,无论专业志愿填报在哪一个,都不如你的有效,也不会“抢”走你的志愿。因为,只有你先检索投档结束,才能轮到下一名考生。
继续检索物理组第1001名志愿表:
假设出现了这种情况,浙江大学医学院500专业组总招生计划5人,而前面1000名考生,只有4人填报。
而第1001名考生填报了:
01浙江大学999组,已满,检索下一专业组志愿,
02浙江大学506组,已满,检索下一专业组志愿,
03浙江大学医学院500组,有剩余招生计划,投档。
小结④
这就是大家经常讨论的平行志愿“捡漏”,当然出现的几率也是极低。一方面是考生要敢于填报,另外一方面就是足够的运气,比你排名靠前的考生没有占掉冲击高校全部的招生计划。
继续依次检索:
假设来到第4000名考生,检索该考生志愿表。
01,已满,检索下一专业组志愿,
02,已满,检索下一专业组志愿,
39,已满,检索下一专业组志愿,
40,已满,投档失败。
检索完这名考生40个专业组志愿,各个专业组招生计划均已满。那么这名考生就投档失败,就这是平行志愿常说的“滑档、掉档”。
小结⑤
“滑档”的原因在于,志愿填报过于激进,当轮到该考生投档时,所填报的40个院校专业组志愿招生计划均被比他名次靠前的考生占满。
所以,虽然志愿都是平行的,但是一定要在自己分数基础上合理的定位院校专业组范围,充分考虑到平行志愿滑档风险,各专业组志愿拉开梯度,合理设置“冲、稳、保”,避免出现掉档!
继续依次检索:
直到处理完最后一名考生的志愿,本轮投档结束。
小结⑤
这里特别要提醒大家的是,这一轮投档,一般俗称为“常规志愿”,只有一次投档机会。
这就是平行志愿另外一个重要的规则:“一次投档”。
按照排名依次检索,每个考生只有一次投档机会,且一旦投档成功,考生的其他专业组志愿即自动作废。比说如,某考生05专业组志愿投档成功,那么06-40志愿即失效。
那么刚刚“滑档”的考生怎么办呢?大家继续往下看。
三、高校分配专业
相信大家应该也注意到了,在上面的投档环节,我们没有谈到专业。
在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模式下,在投档这个环节是不看专业的,只依据【考生排名】、【志愿填报情况】及【各专业组招生计划总数】进行投档,投满即止。
常规志愿投档结束后,考生档案投到各大高校某个专业组之后,再由高校审核录取,分配专业。
比如说某高校999组总计划招生50人,投档50人,那么高校将为这50名考生来具体分配专业。
各高校分配专业也是有一定的规则,有的是分数优先,有的是志愿优先,有的是分数级差等。具体高校按什么原则分配专业,同学们可以查阅各高校当年的招生章程。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是采用分数优先的规则,按进档考生高考成绩由高到低进行排序,按考生专业志愿依次检索录取。也就是分高的优先选择专业。
对于采用“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原则来分配专业的高校,同学们在设置6个专业时,也可以适当设置各专业“冲、稳、保”梯度,尽量避免被调整。
按照高校的专业分配原则,如果考生填报的6个专业均无法满足,在考生服从调剂的前提下,安排到未满的专业。
这里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
1、调剂的范围为本专业组内尚未满的专业,不会调剂到其他专业组,更不会调剂到招生计划册上没有的专业。
2、只有在考生所填报的6个专业均无法满足的情况下,才进行专业调剂,所以这6个专业志愿不属于调剂。
3、对于招生专业不足6个的专业组,比如组内只有3个专业,考生只要投档进来,一定会被这3个专业其中之一录取。
以上专业调剂的重要前提是“考生服从专业调剂”,如果考生志愿填报时不服从调剂,就会面临“退档”。
这就是“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另外一个风险:“因不服从专业调剂导致退档”。
很多对平行志愿不了解的同学和家长,志愿填报时每个专业组都只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然后不服从专业调剂。
认为说如果上一个专业组投档后,没有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被退档,还可以去下一个专业组去选喜欢的专业。
这是完全错误的,正如我们上文所说,常规志愿投档只有一次,一旦成功投档某专业组,那么其他志愿都自动失效了。如果不服从调剂被退档,那么本科批常规志愿是不可能有机会了,因为整个投档流程已经结束。
另外,在服从专业调剂的情况下,部分考生可能还会因不满足高校专业的录取要求而出现退档风险,比如身体条件、单科成绩要求、外语口试要求等。
退档了怎么办?就要和之前“滑档”的同学一起,进入征集志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补录。
所以大家在填报本科批常规志愿时,首先是一定要服从专业调剂,同时也要详细的了解各目标专业组内专业是否有其他的特殊录取要求。如果自身不满足相关要求,不要盲目填报。避免退档风险。
四、补录(征集志愿)
有考生不服从调剂退档了,高校就出现了剩余的招生计划,还有部分专业组可能因报考人数不足尚有剩余计划。也有一些高校可能会临时增加计划。一般称为“缺额计划”。
各高校缺额的招生计划,将会汇总到省教育考试院,考试院再集中公布出来,未被“常规志愿”录取的考生,也就是我们刚刚讲到的“滑档”以及“退档”的考生,再进行一轮志愿填报,且只能填报这些未招满缺额计划。填报结束后,再进行新一轮的投档录取。
这就是“征集志愿”,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补录”。
大家需要理解的是,“征集志愿”是重新一轮的填报投档录取,分数也和已经结束的“常规志愿”无关。
征集志愿一般留给考生填报时间都非常的短,大家需要及时关注相关资讯。
很多考生在征集志愿时会问,明明某个专业组也有填报,而且我也服从专业调剂了,但是征集志愿里面却出现了这个专业组的缺额计划,为什么自己没有被录取?其实这些缺额计划是常规志愿成功投档的学生因各种原因被退档造成的!他们在常规批次的投档中先占掉了招生计划名额。
如果征集志愿仍然没有被录取,那么本科批次就没有机会了。
高校全部录取结束后,每个专业录取的最后一名学生成绩,自然形成了各专业的最低录取分数线。
五、特别提醒
建议大家一定要详细的理解清楚“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投档规则和流程,尤其是三大要点“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次投档”。
考生排名决定投档的先后次序,排名靠前的先投档,依次检索40个专业组志愿,以各专业组总招生计划数为基准,投满即止。
志愿填报是一个综合博弈的过程,大家在填报时,各专业组志愿应该设置合理的“冲、稳、保”梯度,避免“滑档”风险。服从专业调剂,避免“退档”风险。并且要详细查阅目标高校招生章程,确保自己符合所填报专业的相关录取要求。
具体专业组具体分析调剂风险,服从调剂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被调剂,也是取决于考生分数及具体高校的专业分配原则。
一般来说,选择去“冲”往年最低投档和自己位次相当或更高的“院校+专业组”,专业调剂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
建议去“冲”一些组内专业基本上都能接受的专业组,“稳、保”院校专业组,拉开梯度越大,专业调剂风险越小。
新高考模式录取首年,院校专业组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录取分数及排名可以参考,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40个志愿组(广东60个志愿组)尽量填满,多填一个就多增加一个机会。
(来源:语文阅刊。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期热文精选
推荐一个【精品】教育号
李玫瑾教子之道
微信号:fyc6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