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纲要》提出,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将超过15%,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明显改善。
根据纲要,2025年,“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形成,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高。203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5%,城乡、区域科学素质发展差距显著缩小,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奠定坚实社会基础。
为有效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聚焦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5类重点人群实施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并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信息化提升、科普基础设施、基层科普能力提升、科学素质国际交流合作5项重点工程。
《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实施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以提升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为重点,提高老年人适应社会发展能力,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目前我国60至69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3.52%,远低于10.56%的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64亿,占总人口的18.7%,预计2035年将突破4亿,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实施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是补齐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短板的必然要求,也是弥合老年人 数字鸿沟 、提高老年人健康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中国老龄协会政策研究部主任李志宏说。
纲要提出,实施智慧助老行动。聚焦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融入智慧社会的需求和困难,依托老年大学(学校、学习点)、老年科技大学、社区科普大学、养老服务机构等,普及智能技术知识和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获取、识别和使用能力,有效预防和应对网络谣言、电信诈骗。
同时,依托健康教育系统,推动老年人健康科普进社区、进乡村、进机构、进家庭,开展健康大讲堂、老年健康宣传周等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类媒体,普及合理膳食、食品安全、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合理用药、应急处置等知识,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充分利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科普园地、党建园地等阵地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科普服务。 综合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