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逐当下热点”到“前瞻未来技术”,国内顶尖高校正在探索培养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6月22日,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正式揭牌,以未来生命健康及疾病防治技术为主要方向,重点研究方向包括生物医学成像、分子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大数据与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等。
北大分子医学研究所所长、讲席教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副主编肖瑞平任未来技术学院院长。该学院整合了分子医学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系、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筹)的人才队伍,并着手创建大数据与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系。
据肖瑞平院长介绍,未来技术学院将秉承“兼容并包、追求卓越”的精神传统,坚持“世界一流、中国特色、北大气派”的品位追求,瞄准具有重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技术发展方向,依托产学研创新项目、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和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联手转化研究基地和高科技企业等综合资源,探索形成产学研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新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学科交叉型”领军人才。
韩启德院士向未来技术学院赠送贺词——“未来技术必将根本改变世界和人类”,他希望学院不断加深对“未来技术”的理解,更好地整合校内力量,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推动国家生命健康产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去年5月,教育部印发《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要求通过四年左右时间,在专业学科综合、整体实力强的部分高校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探索专业学科实质性复合交叉合作规律,探索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培养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推动‘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
今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2所学校入选。根据通知,首批建设高校要瞄准未来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着力培养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技术创新领军人才。
从已公布的信息来看,各高校也依据自身特点,在学科设置侧重方向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都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交叉学科。
以昨日正式揭牌的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为例,其以未来生命健康及疾病防治技术为主要方向,重点研究方向包括生物医学成像、分子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大数据与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等。
上海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将聚焦能源环境、健康医疗两大领域;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围绕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和跨学科交叉领域,主要布局智能感知、大数据和AI 融合技术三大研究方向;早在2016年设立未来技术学院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则围绕量子科技发展等方向对未来创新人才的需求,创新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体系化、高层次量子科技人才培养平台。
“未来四年内拟在全国布局建设20至30个未来技术学院。”教育部还表示,将聚焦国家战略,锚定航空航天、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海洋技术、生命健康等关键领域,前瞻性布局建设未来技术学院,服务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海洋强国、数字中国、健康中国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