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陷入完美主义的误区了吗?|处女座|性恐惧|蔡

摘 要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1年第9期 @文/谷豆豆 写不出一个完美的开头,一篇文章就没法再继续写下去了;考不出一个完美的成绩,这门学科就再也没信心学下去了;说不了一口完美的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1年第9期

@文/谷豆豆

写不出一个完美的开头,一篇文章就没法再继续写下去了;考不出一个完美的成绩,这门学科就再也没信心学下去了;说不了一口完美的语音,就再也不想开口练习英语了。

生活中,我们总是以完美来要求自己做到极致,但很多时候,无数灵感和可能就被完美主义的观念扼杀了。完美像一个海市蜃楼,其实没有人曾抵达,它只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一个观念。


是的,完美主义正在成为你成长路上的绊脚石,阻碍你的快速成长。

“失能性恐惧”

星座解读处女座的最大特点是追求完美。身为处女座的我,的确是样样事情都追求完美,甚至到了苛求自己的份上。

经常有人这样评价我:“你要么是不做,要么就是做到完美。”曾经的我会因此沾沾自喜,可随着成长我发现,完美主义并不是什么好事,它可没让我少吃苦头。

完美主义磨掉了热情和耐心,往往会让人做事拖延,毫无进展。比如说,一篇文章定了选题之后,我能因为一个开头纠结半天,写了删、删了写,怎么都不满意。到最后,我就开始急躁了,也没有想写这篇文章的欲望了,往往就无限期搁置,浪费了一篇选题。

甚至在生活的小细节上,完美主义也在折磨着我。如果一天早上,遇到了芝麻大点不顺心的事儿,我一整天的心情都会不好,感觉好好的一天就这样被毁了。


或者培养一个新习惯,其中某一天中断了,我就没有继续下去的欲望了,因为感觉习惯已经被破坏了。

背负着完美主义的包袱,像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时时刻刻用高要求去鞭笞自己。这种压力来自完美主义者给自己定了一个高目标,目标和现实的差距,会导致不断地自我批评和质疑。

精神病学家大卫·伯恩斯(David Burns)在研究中表示,完美主义并非成功的窍门,它更像是一个“挫败自我的脚本”。完美主义者的特征之一是逃避,为了避免犯错、避免风险、避免失误,从而错过尝试的机会。

另一特征是习惯于自我批评,他们更容易表现出抑郁、焦虑、无助等症状,从来不轻易放过自己。

《哈佛幸福课》其中有一节课是完美主义,TalBen Shahar教授对于完美主义的定义是:“一种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对失败的失能性恐惧,尤其是在我们最在意的方面。”

没有人喜欢失败,沮丧、低落和恐惧是人之常情,但完美主义引发的焦虑、抑郁就是“失能性恐惧”。完美主义者,不仅不允许自己失败,也会把高要求强加在子女或别人身上。

在电视剧《小欢喜》里面,英子考了第二,本来想着放松一下,却被妈妈打击了一番:考第二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完美主义否定一切与期望不符的结果,这不仅让自己痛苦,也让他人痛苦。


以前追求完美,可完美永远追不完

许多文章把一些牛人的成功,归因于极致的完美主义。但我更倾向于认为,他们是追求卓越,把一件事在现有的基础上做到更好,而不是执着于追求最好。

完美主义,并不等于是追求卓越。

心理学家托马斯·格林斯庞(Thomas Greenspon)的研究表明,许多人会陷入一个完美主义的误区,将完美主义伪装成对卓越的追求。

白岩松曾在一次演讲中说:“废掉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让他追求完美和极致。”

他说起他在30岁时的经历,是拼命给自己做减法。2000年的时候,他已经是三个栏目的制片人,也参加过悉尼奥运会的主持工作,不止在新闻,在体育和娱乐领域,他都得到了掌声和认可。可这时候他开始反思,拥有许多条路,等于没有自己的路。

白岩松无法做一个方方面面都完美的主持人,最应该深耕的还是新闻。于是,后来他停了节目,辞了职务,用整整一年的时间,去沉淀、去开发新节目。一年后,他带着崭新的面貌和新闻节目回归,打造的《时空连线》《新闻会客厅》成为大家喜爱的经典新闻节目。

这位央视“名嘴”说:“年轻时会以为什么都要最好,自己什么都应该得到,有了一种追求完美的心态。如果迎着那个心态活下去,便永远都觉得世事不圆满,一定要再盛再火才行。”


追求完美,容易裹足不前;追求卓越,则让你持续成长。

蔡依林的努力人尽皆知,她自知天资一般,更是加倍努力,于是被大家称为“地才”。在练习舞蹈期间,一天要练习14个小时,即使脚踝磨破、手臂拉伤、肩胛骨错位,她都在所不惜。

回顾以前“追求完美”的经历,蔡依林说:“以前追求完美,让自己活得不像人,因为永远追不完。”因为力求把最完美的一面呈现给观众,她不断在消耗自己的身体和精力,从而忘记照顾自己的身体和内心的需求。

我认为,比起追求完美,我们更应该追求卓越。

接纳不完美,才有成长的空间

村上春树曾说过:“所谓完美的文章并不存在,就像完美的绝望不存在一样。”所以,都说好文章是反复改出来的,而不是想出来的。

几乎所有出色的作品,都是从一篇不忍卒读的初稿开始的。基于拙劣的初稿,才有了人物、有了结构、有了情节,之后才是不厌其烦的修改过程。

安·拉莫特在她的写作书中就提出了一个核心建议:写作的第一步,是敢于把你的稿纸弄脏。

完美主义只会压制你的想法,把你所有认为不满意的想法都一竿子打死,到最后,你连拙劣的初稿都写不出来。我们应该在写的过程中明确想法,通过“写”这项行动来辅助“思考”。

其实我们学习、工作,和写文章的过程是一样的,只有开始做,在“做”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完善想法、不断提升成长。

所以,第一步是你得放手让自己去尝试,而不是畏畏缩缩,止步不前。只有不被完美主义束缚,先把雏形完成了,才有之后的每一步。


允许自己犯错、不够完美、写出糟糕的东西、做出难吃的东西,才能一步步去改善。就像我很久之前就建了公众号,但是又一直完美主义作祟,总是在纠结版式等各种小问题,迟迟没有按时更新。

但其实呢,发文章才是首要重点,让小细节阻碍了首要的事情,不是很可笑吗?

其次,把对自己一分为二、非黑即白的评价,替换成更友善、更宽容的评价,把追求完美替换成追求更好。

心理学家阿瑟·帕克特说:“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连续统一体上只存在两极,他们无法意识到还有一个中间地带。”

完美主义者常常把自己的表现与能力画等号,失败一次,就认为自己能力不行。

但那些真正卓越的人,他们不是没有失败过,而是失败了很多次,又爬起来很多次。抛开完美主义的枷锁,才能给自己的成长安上一个脚手架,不断向上攀爬。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陈敏 刘晓 刘博文

责编:董铁莹 申西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