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后拒驾如今已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但现实中仍有一些人因为对酒驾醉驾存在误区,以致产生酒驾醉驾行为,并为此付出惨痛代价。公安部交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大量执法实践,现实中存在以下几大酒驾误区,值得广大驾驶员和社会公众警醒。
误区一:酒后挪车不算酒驾
汽车发动并发生位移,驾驶人即处于驾驶行为当中。即使车速再慢,由于控制能力及反应能力上受到酒精的麻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在此情况,极易发生危险事故。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只要将车驶离车原位,就可以认定有了驾驶行为。而只要驾驶员饮酒后在道路上有驾驶机动车的行为,即构成酒驾。
误区二:自己酒量好,喝一点没影响
酒量的好坏与血液酒精浓度没有必然联系,但是驾驶人却存在侥幸心理,觉得自己酒量好,少喝点或喝完休息一会儿再驾车上路没有问题,但不少人因为过于自信、无视法律而被交警抓获。
误区三:睡一觉再开车不算酒驾
其实,酒精一般在人体中代谢的时间为10-20个小时。如果少量饮酒,至少要在6个小时后驾车。如果头一天饮酒量比较多或特别晚,建议第二天不要开车,至少要经过24小时后才能将体内的酒精散发出去,否则次日开车也可能产生酒驾甚至醉驾违法行为。
误区四:在车里休息,不熄火,不算酒驾
驾驶员喝酒后,只要坐在车上没有熄火,车子在启动状态,即使没有开车行驶也算是酒驾!如果真喝多了,可以熄火,在后座也能好好休息。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驾驶员喝酒后,只要驾驶车辆,就可以认定有酒驾行为。如果车主酒后未行驶,而是直接上车休息且没有启动汽车,不属于酒驾。
误区五:明知司机酒驾却乘坐其车,不担责
这种情景一般会出现在所有人都喝了点酒,就找喝的最少的人去开车,结果遇见查酒驾,坐车的乘客也会被要求负有连带责任,被“一锅端”。在此提醒各位车主,若是酒后找代驾,一定要问清是否喝过酒。
误区六:酒后喝水能稀释酒精含量
有些酒驾司机,路遇查酒驾急中生“智”,通过喝水、抽烟、嚼口香糖,让口腔中的酒精含量降下来以此逃避法律制裁,其实这种做法是枉费心机。测酒仪检测的是来自肺部的气体,而不仅是口腔里的,这也是为什么受测者至少吹气两到三秒的原因,因为肺部的气体,不会因喝几口水就能冲淡。
误区七:药品、保健品引起体内酒精超标不算酒驾
一些人认为,只要没饮酒,服用药品、保健品等引起体内酒精超标不算酒驾。其实不然,只要摄入任何含有酒精的物品,并达到相关标准,都可能危及交通安全,构成酒驾或醉驾。
误区八:服用醒酒药后即可开车
一些醒酒药号称可短时间内有效降低血液酒精含量,以应对酒驾检查。事实上,醒酒药并不能起到快速降低体内酒精含量的效果,只能缓解酒后症状,并不能以此来躲避酒驾检查。
来源:人民网健康、台州公安交警发布
编辑:毋晓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