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食栗派 食栗派ChestnutMates五一假期前的周六,西湖大学举办第二届营养学论坛,小栗子牺牲了难得一天的休息日去听了一下,收获颇丰。#又是一次干货满满的学习呢!#▲会议合影
整场会议分为两个部分,上半场围绕“人群队列大数据和多组学”,展示了几项大规模的队列研究,并使用多组学整合分析探索营养和人体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下半场以“精准营养与健康”为主题,专家们提出要从“一刀切”的营养管理向个体化的“精准营养”服务转变。
很多内容看题目就觉得很高大上,甚至一度超出了小栗子的知识范畴#都怪上学的时候没好好学分子生物学#。
一场会议下来,小栗子深感科学家们在营养领域默默耕耘的不易,营养学研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地方是,它的变量实在太多且太难控制了,越研究越复杂,越研究越难。#向所有深耕在营养领域的科学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Salute!#本周,我们将陆续跟大家分享本次营养论坛的讲座笔记,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也欢迎来评论区写下你的看法。
01吴息凤教授的演讲,都概括在了这张PPT里,明天我们也将跟大家分享这场精彩的讲座。▲根据吴息凤教授演讲PPT绘制
分享一条跟肺癌有关的笔记。
肺癌是中国发病率最高的癌种,吴息凤博士的研究发现:高GI和高GL饮食会增加肺癌风险,这种关联在不吸烟的人中更加明显。在吸烟者中,和血糖指数最低组相比,最高组的肺癌风险增加了31%;而在非吸烟者中,增加了125%!
02牛凯军教授和他的团队建了一个“慢性炎症与健康”的队列。用牛教授自己的话说,建这个队列延续了自己对慢性炎症的“兴趣爱好”#小栗子感慨:科研的最高境界大概就是出于热爱了!#
向上滑动阅览
什么是“队列”?
很多的营养学结论是通过人群队列研究(cohort study)得出的。
队列,简单说就是有相同经历(术语叫“暴露”)的一群人,比如都有抽烟习惯。举一个非常经典的教科书例子,观察英国医生吸烟的队列研究。
研究人员将一群英国医生按照他们的吸烟习惯,分为吸烟与不吸烟两组,随后对他们进行为期3年的跟踪观察,3年后看两组人因肺癌死亡的人数。这种研究主要用来检验病因假说。研究人员想证实“肺癌是否吸烟有关”。随访结果显示:吸烟组的肺癌死亡率是不吸烟组的12.9倍!(话说当时做实验)
今天,吸烟会增加肺癌风险已经是常识了;但以前大家并不知道。科学家就是通过这样的“观察”,要么跟踪随访,要么利用现有的数据,往前回溯,寻找蛛丝马迹,看看某个结局是不是跟某种经历有关。
想必你已经看出,这种研究有多费时费力费钱。建队列真是一个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儿。
●慢性炎症水平是反映健康状况的一个指标
日本成年人的炎症水平跟中国人成年比起来要低一倍多;日本70岁以上老年人也比咱们成年人要低。这跟他们的健康水平、寿命是一致的。
●慢性炎症是“万病之源”
慢性炎症水平升高是人体免疫体系对自身组织的免疫亢进的状态,当抑制炎症的体系崩溃时,慢性炎症会一直进展下去,最终导致脏器的不可逆的损失,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癌症、老化和自身免疫疾病。20%以上的恶性肿瘤和慢性炎症有关。▲牛凯军博士演讲PPT,自己拍的
●慢性炎症因子不只是一个生物标记物,更可能直接参加了各种疾病的发生和进展。
03生命在发育过程中经历的不利因素,对今后的疾病和健康状况都有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是跨代的。人工授精等辅助生殖技术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吗?
林苑博士所在的团队的研究发现:
●采用辅助生殖技术生下的孩子突变较自然妊娠的人群高,出生缺陷风险有所增加
●新生突变中,来自父亲精子的突变占到了78%,而母源突变为22%。这些新发突变不一定都是有害的突变
●父亲饮酒、患有少弱畸精子症是子代新发突变的重要因素;父亲有锻炼的习惯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采用辅助生殖技术生下的孩子,肠道菌群与自然妊娠的孩子不同▲2021年3月《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在线发表了林苑博士所在团队的的出生队列研究
这还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出生队列(2016年建立),尚未发表系统的结果。我们也祝愿林苑博士和她所在的团队能够顺利地完成该队列的研究。
04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在膳食中的占比一直是营养界的热门议题,究竟是高碳水还是高脂肪膳食对健康有益,专家们各执一词。李颖教授和她的团队也做了一系列研究来探究这个问题。
他们通过动物实验中发现:
●高脂肪膳食(脂肪35%)能够显著延长大鼠和果蝇的寿命、延缓体内多脏器的衰老
●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与炎症有关的关键蛋白PPCR1,高脂肪膳食可以使PPRC1表达增加,从而改善炎症、延长寿命
●高脂肪膳食可以利用脂肪作为能量消耗的主要来源,从而加速了脂肪的代谢分解▲油温不够,吸油更多;油温太高,致癌物大量产生。在家做炸物,油温管理技能要先过关
他们还研究了油炸食品对健康的影响。当时,台下就坐的其他老师分享了一个有趣的知识:工业制作的油炸食品含油量,可能比家庭油炸食品的含油量更低哟。#当然,但这并不是你可以狂吃薯片泡面的理由!#
05我很瘦、我吃的很健康,怎么也会得糖尿病?科学家也和我们有同样的困惑。
目前,国际上针对二型糖尿病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但是对于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了解和干预还处起步阶段。
潘安教授的团队正致力于采用多组学分析来精准预测妊娠糖尿病,希望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空白。
●患GDM的女性在孕期结束后,罹患二型糖尿病的风险高达7倍,罹患心脏病的风险高达2倍甚至更高
●亚洲女性是GDM的高危人群,中国女性的妊娠糖尿病发病率约为15%,存在很大的地域差异
●潘安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孕早期摄入饱和脂肪酸(棕榈酸、豆蔻酸)会增加GDM风险、摄入ω-3脂肪酸会增加GDM风险,而ω-6脂肪酸反而与GDM风险呈负相关。#是不是有点颠覆大家的认知?#
06张万起教授是国内研究碘的专家,他在本次会议上介绍了他们团队20年来研究历程;并提出了“一刀切”的补碘干预应该转变为精准的个性化服务。
人体每天对碘的需要量很微小,但科学补碘绝不是一个小问题。这一点从讲座结束后大家提问的热情就能看出来。
现场很多学生、老师都追着他问:碘盐该怎么吃?家里有一个人生病,菜怎么做?都放无碘盐,其他人怎么补碘?统一供餐的食堂,要怎么做?
▲孕期缺碘会影响胎儿脑发育,孕妇、乳母的碘需要量,是一般成年人的2倍
张教授也从研究者的角度,提出了科学补碘面临的挑战。
●盐业专营政策改变后,老百姓可以很容易地买到无碘盐。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重点人群(孕妇、乳母)吃的是碘盐?
●如何协调“减盐”与“食盐补碘”两大公共卫生政策?
●临床上不是所有问题都是碘多了,有些是缺碘;如何让老百姓方便地知道自己需不需要补碘?
张教授团队正在开发一个碘盐助手的软件,期待这个工具早日上线。
07●不同来源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在糖尿病营养治疗方面各有优缺点,改善血脂来讲可能鱼油更好,但是糖代谢可能是植物来源的更好
●ω-3 PUFA能通过ABCA1、LCAT、SR-BI通路逆转胆固醇转运途径、以及PI3-K、Akt、eNOS信号通路,改善内皮功能,进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AS)▲植物来源的ω-3pufa在亚麻籽、紫苏籽、奇亚籽中含量比较多,核桃中也有一些;其他来源还包括豆制品、绿色蔬菜。
●高密度脂蛋白(HDL)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好”胆固醇,但对AS患者来说来说,HDL的颗粒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研究发现,大颗粒HDL亚组分与AS呈负相关,小颗粒HDL亚组分与AS呈正相关
●ω-3PUFA 能缓解2型糖尿病大鼠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并且可以降低粒径较小的HDL的比例,升高粒径较大的HDL的比例
08因为技术原因,没能听到李铎教授关于脂质研究进展的演讲,但是他在主持环节、闭幕致辞上都奉献了非常精彩的点评,分享给大家:
● 给年轻人的寄语:
你听完了以后可能有点乱,“这太复杂了”。但是你别紧张,你要有你自己的定力。注意!任何一位科学家,他不可能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
沉下来,纵向地进去,多年以后你一定会有收获。
不要看到今天各位专家讲的一个个队列,你也下去建一个队列,他研究糖尿病,你也来个糖尿病。一定要慢慢找到“什么是你的”。● 关于吃什么油
橄榄油、茶籽油在什么情况下“很好”?
比如说,你经常能摄入些绿叶的蔬菜、你能吃些海产品的情况下,橄榄油、茶籽油都是非常好的。由于它的ω-6脂肪酸含量很低,把ω-3和ω-6的比例调得很好了。橄榄油和茶籽油为什么对身体好,是从这儿来的。
● 关于健康饮食
研究归研究,记住:你吃的永远是食物。
搭配好你的膳食怎么搭配?简单的来说,吃的杂一点就行了,越杂越好。谁每天吃这东西要算一下营养素再吃?累死了。
唯一的就是:吃的杂一点。不要每天吃菜就是青菜,水果就是香蕉,今天吃是它明天吃还是它。
什锦菜,几片肉片、四五种蔬菜;吃水果,小两口在一起拌个水果沙拉,几种水果混在一起,多好啊。就行了,齐了。这就是膳食,你吃杂一点,今天吃这种明天吃那几种,您经常换着吃。
整理:鱼丸/ 审核:西湖大学
照片:西湖大学提供
编辑 | 山楂
设计 | 柚子
❝
以上信息仅为科普,不应视为诊疗建议
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
❞
原标题:《别盯着营养素吃饭了!专家说了:做杂食动物|西湖大学营养学论坛专辑》
阅读原文
整场会议分为两个部分,上半场围绕“人群队列大数据和多组学”,展示了几项大规模的队列研究,并使用多组学整合分析探索营养和人体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下半场以“精准营养与健康”为主题,专家们提出要从“一刀切”的营养管理向个体化的“精准营养”服务转变。
很多内容看题目就觉得很高大上,甚至一度超出了小栗子的知识范畴#都怪上学的时候没好好学分子生物学#。
一场会议下来,小栗子深感科学家们在营养领域默默耕耘的不易,营养学研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地方是,它的变量实在太多且太难控制了,越研究越复杂,越研究越难。#向所有深耕在营养领域的科学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Salute!#本周,我们将陆续跟大家分享本次营养论坛的讲座笔记,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也欢迎来评论区写下你的看法。
01吴息凤教授的演讲,都概括在了这张PPT里,明天我们也将跟大家分享这场精彩的讲座。▲根据吴息凤教授演讲PPT绘制
分享一条跟肺癌有关的笔记。
肺癌是中国发病率最高的癌种,吴息凤博士的研究发现:高GI和高GL饮食会增加肺癌风险,这种关联在不吸烟的人中更加明显。在吸烟者中,和血糖指数最低组相比,最高组的肺癌风险增加了31%;而在非吸烟者中,增加了125%!
02牛凯军教授和他的团队建了一个“慢性炎症与健康”的队列。用牛教授自己的话说,建这个队列延续了自己对慢性炎症的“兴趣爱好”#小栗子感慨:科研的最高境界大概就是出于热爱了!#
向上滑动阅览
什么是“队列”?
很多的营养学结论是通过人群队列研究(cohort study)得出的。
队列,简单说就是有相同经历(术语叫“暴露”)的一群人,比如都有抽烟习惯。举一个非常经典的教科书例子,观察英国医生吸烟的队列研究。
研究人员将一群英国医生按照他们的吸烟习惯,分为吸烟与不吸烟两组,随后对他们进行为期3年的跟踪观察,3年后看两组人因肺癌死亡的人数。这种研究主要用来检验病因假说。研究人员想证实“肺癌是否吸烟有关”。随访结果显示:吸烟组的肺癌死亡率是不吸烟组的12.9倍!(话说当时做实验)
今天,吸烟会增加肺癌风险已经是常识了;但以前大家并不知道。科学家就是通过这样的“观察”,要么跟踪随访,要么利用现有的数据,往前回溯,寻找蛛丝马迹,看看某个结局是不是跟某种经历有关。
想必你已经看出,这种研究有多费时费力费钱。建队列真是一个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儿。
●慢性炎症水平是反映健康状况的一个指标
日本成年人的炎症水平跟中国人成年比起来要低一倍多;日本70岁以上老年人也比咱们成年人要低。这跟他们的健康水平、寿命是一致的。
●慢性炎症是“万病之源”
慢性炎症水平升高是人体免疫体系对自身组织的免疫亢进的状态,当抑制炎症的体系崩溃时,慢性炎症会一直进展下去,最终导致脏器的不可逆的损失,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癌症、老化和自身免疫疾病。20%以上的恶性肿瘤和慢性炎症有关。▲牛凯军博士演讲PPT,自己拍的
●慢性炎症因子不只是一个生物标记物,更可能直接参加了各种疾病的发生和进展。
03生命在发育过程中经历的不利因素,对今后的疾病和健康状况都有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是跨代的。人工授精等辅助生殖技术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吗?
林苑博士所在的团队的研究发现:
●采用辅助生殖技术生下的孩子突变较自然妊娠的人群高,出生缺陷风险有所增加
●新生突变中,来自父亲精子的突变占到了78%,而母源突变为22%。这些新发突变不一定都是有害的突变
●父亲饮酒、患有少弱畸精子症是子代新发突变的重要因素;父亲有锻炼的习惯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采用辅助生殖技术生下的孩子,肠道菌群与自然妊娠的孩子不同▲2021年3月《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在线发表了林苑博士所在团队的的出生队列研究
这还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出生队列(2016年建立),尚未发表系统的结果。我们也祝愿林苑博士和她所在的团队能够顺利地完成该队列的研究。
04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在膳食中的占比一直是营养界的热门议题,究竟是高碳水还是高脂肪膳食对健康有益,专家们各执一词。李颖教授和她的团队也做了一系列研究来探究这个问题。
他们通过动物实验中发现:
●高脂肪膳食(脂肪35%)能够显著延长大鼠和果蝇的寿命、延缓体内多脏器的衰老
●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与炎症有关的关键蛋白PPCR1,高脂肪膳食可以使PPRC1表达增加,从而改善炎症、延长寿命
●高脂肪膳食可以利用脂肪作为能量消耗的主要来源,从而加速了脂肪的代谢分解▲油温不够,吸油更多;油温太高,致癌物大量产生。在家做炸物,油温管理技能要先过关
他们还研究了油炸食品对健康的影响。当时,台下就坐的其他老师分享了一个有趣的知识:工业制作的油炸食品含油量,可能比家庭油炸食品的含油量更低哟。#当然,但这并不是你可以狂吃薯片泡面的理由!#
05我很瘦、我吃的很健康,怎么也会得糖尿病?科学家也和我们有同样的困惑。
目前,国际上针对二型糖尿病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但是对于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了解和干预还处起步阶段。
潘安教授的团队正致力于采用多组学分析来精准预测妊娠糖尿病,希望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空白。
●患GDM的女性在孕期结束后,罹患二型糖尿病的风险高达7倍,罹患心脏病的风险高达2倍甚至更高
●亚洲女性是GDM的高危人群,中国女性的妊娠糖尿病发病率约为15%,存在很大的地域差异
●潘安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孕早期摄入饱和脂肪酸(棕榈酸、豆蔻酸)会增加GDM风险、摄入ω-3脂肪酸会增加GDM风险,而ω-6脂肪酸反而与GDM风险呈负相关。#是不是有点颠覆大家的认知?#
06张万起教授是国内研究碘的专家,他在本次会议上介绍了他们团队20年来研究历程;并提出了“一刀切”的补碘干预应该转变为精准的个性化服务。
人体每天对碘的需要量很微小,但科学补碘绝不是一个小问题。这一点从讲座结束后大家提问的热情就能看出来。
现场很多学生、老师都追着他问:碘盐该怎么吃?家里有一个人生病,菜怎么做?都放无碘盐,其他人怎么补碘?统一供餐的食堂,要怎么做?
▲孕期缺碘会影响胎儿脑发育,孕妇、乳母的碘需要量,是一般成年人的2倍
张教授也从研究者的角度,提出了科学补碘面临的挑战。
●盐业专营政策改变后,老百姓可以很容易地买到无碘盐。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重点人群(孕妇、乳母)吃的是碘盐?
●如何协调“减盐”与“食盐补碘”两大公共卫生政策?
●临床上不是所有问题都是碘多了,有些是缺碘;如何让老百姓方便地知道自己需不需要补碘?
张教授团队正在开发一个碘盐助手的软件,期待这个工具早日上线。
07●不同来源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在糖尿病营养治疗方面各有优缺点,改善血脂来讲可能鱼油更好,但是糖代谢可能是植物来源的更好
●ω-3 PUFA能通过ABCA1、LCAT、SR-BI通路逆转胆固醇转运途径、以及PI3-K、Akt、eNOS信号通路,改善内皮功能,进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AS)▲植物来源的ω-3pufa在亚麻籽、紫苏籽、奇亚籽中含量比较多,核桃中也有一些;其他来源还包括豆制品、绿色蔬菜。
●高密度脂蛋白(HDL)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好”胆固醇,但对AS患者来说来说,HDL的颗粒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研究发现,大颗粒HDL亚组分与AS呈负相关,小颗粒HDL亚组分与AS呈正相关
●ω-3PUFA 能缓解2型糖尿病大鼠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并且可以降低粒径较小的HDL的比例,升高粒径较大的HDL的比例
08因为技术原因,没能听到李铎教授关于脂质研究进展的演讲,但是他在主持环节、闭幕致辞上都奉献了非常精彩的点评,分享给大家:
● 给年轻人的寄语:
你听完了以后可能有点乱,“这太复杂了”。但是你别紧张,你要有你自己的定力。注意!任何一位科学家,他不可能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
沉下来,纵向地进去,多年以后你一定会有收获。
不要看到今天各位专家讲的一个个队列,你也下去建一个队列,他研究糖尿病,你也来个糖尿病。一定要慢慢找到“什么是你的”。● 关于吃什么油
橄榄油、茶籽油在什么情况下“很好”?
比如说,你经常能摄入些绿叶的蔬菜、你能吃些海产品的情况下,橄榄油、茶籽油都是非常好的。由于它的ω-6脂肪酸含量很低,把ω-3和ω-6的比例调得很好了。橄榄油和茶籽油为什么对身体好,是从这儿来的。
● 关于健康饮食
研究归研究,记住:你吃的永远是食物。
搭配好你的膳食怎么搭配?简单的来说,吃的杂一点就行了,越杂越好。谁每天吃这东西要算一下营养素再吃?累死了。
唯一的就是:吃的杂一点。不要每天吃菜就是青菜,水果就是香蕉,今天吃是它明天吃还是它。
什锦菜,几片肉片、四五种蔬菜;吃水果,小两口在一起拌个水果沙拉,几种水果混在一起,多好啊。就行了,齐了。这就是膳食,你吃杂一点,今天吃这种明天吃那几种,您经常换着吃。
整理:鱼丸/ 审核:西湖大学
照片:西湖大学提供
编辑 | 山楂
设计 | 柚子
❝
以上信息仅为科普,不应视为诊疗建议
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
❞
原标题:《别盯着营养素吃饭了!专家说了:做杂食动物|西湖大学营养学论坛专辑》
阅读原文
qyangl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