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会那么在意别人的评价?
为什么说大多数心理问题的内核都是爱的缺失?
为什么童年受过的苦,长大了还要再受一次?
人的命运为什么会轮回?
如果你想解决好以上几个心理问题,那武志红的《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可以帮到你。
为了帮助我们健康成长,武志红特意总结了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一起来学习了解。

定律一:成为你自己,不要强加
很多事情,我们都是出于被选择、被决定的被动状态。一旦你将对方视为实现你目标的对象和工具,即你把人变为了工具,而非目的,那么,不管你的目标看似多么伟大,你都对那个人造成了伤害。
著名的寓言小说《盔甲骑士》中,骑士对导师梅林说,他爱妻子和儿子,但梅林反问他:“你有没有把需要当作爱?”骑士恍然大悟,他需要去“爱”妻子和儿子,不管妻子和儿子需不需要,他都要去“爱”他们。其实,妻子和儿子只是骑士爱的对象和工具而已。或者说,骑士只是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妻子和儿子身上罢了。难怪,妻子和儿子都对他的爱没什么回应,因为这种爱其实是伤害。
当你登上世界的巅峰时,却无人分享,无人喝彩,那种滋味,你能想象、能体会吗?一个朋友在我博客上留言说,他登一座山,到了山顶,却发现没有什么瑰丽的景色,那一刻,他好像悟出了什么,从山上下来后,就给一个女孩打电话,说他爱她。
你只须问问自己:你可曾保守住任何一个秘密?是不是,每当有了一个重要的体验,或有了一个秘密,你都渴望有一个聆听的对象。
除了看破人际关系的迷雾外,也需看到,我们的意志本身也常是一团迷雾。譬如,为什么“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这是因为,我们太爱自己的意志。如果意志得不到实现,我们便会执着在这个意志上,于是,那些“得不到”的,便成了我们无比重视的事物了。
这也引来另一个奥秘:如果想让一个人对你好,便请他帮你一个忙。这是因为,多数时候,我们看似是在爱别人,其实首先是在爱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
这也是为什么“好人没好报”,因好人多在付出。那么,在一个关系里,对方既然只是得到而没付出,他自然就不在乎这个关系了。看破人际关系的迷雾后,也可以去编织更多的迷雾,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
定律二:我们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认为,孩子绝不是一张白纸,相反,一开始就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中藏有心灵成长的密码。并且,只有孩子自己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受和思考才能解开这个密码。因为,那些敏感期只有一个大概的规律,我们无法找到一个精确的时间表,也就无法主动地操控,而只能通过孩子的自发行为去发现,自己目前正处于什么敏感期。
一个精神胚胎得到良好发育的孩子,会有极好的感受能力,他充分信任自己的感觉,对任何事情都要寻求自己的判断和理解。最终,他将成为一个极具独立判断能力和丰富创造力的人。

孩子的自由探索非常重要,因为这是精神胚胎得以发育的唯一途径。然而,因为不理解孩子的行为,大人很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志,控制并压制孩子的选择空间。由此,破碎很容易产生。
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急于给孩子建议和命令,这是因为,给建议和命令,远比理解容易。实际上,无数父母感受到,理解孩子太难太难了。
他无法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既没有知己朋友,又没有恋人。他回忆自己的童年,似乎一直是与父母居住在一起的,且父母一直既爱他又从不过分干涉他的自由。
亲戚们对他普遍很好,但是,一个幼小的孩子是无法承受不断地分分合合的,因为每一次离别给他带来的都是伤痛。因为这些分分合合,他小时候其实不敢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因为每次都是刚建立没多久就又断裂了,这对一个3岁前的孩子而言是难以忍受的伤害。
总是经历分分合合的孩子,长大后在对人的信任度上势必会出现问题。
定律三:关系胜于一切,但关系往往最容易伤人
一些残酷的研究发现,如果没有皮肤的接触,婴儿的夭折率高得可怕,即便生存了下来,他们的智商和情商都会处于很低的水平。
真正的好的关系模式是,父母自爱,同时爱孩子,于是也教给孩子自爱并爱别人。
一个感觉丰沛的人,一个体验丰沛的人,是存在过的。要有丰沛的感觉和体验,就要勇于投入生活的洪流,就要自己为自己的人生作选择。
一位网友在处理爱的关系是如是说:我们之间的关系,最伤人的不是决裂,而是不清不楚的耗着。我这一生饮过的酒,流过的泪,都不及你转身离开时带来的苦涩让我难过。有的人该忘就忘了吧,所谓的念念不忘,在自己眼里,是爱,在对方眼里,是烦,在别人眼里是贱。
在一段人际关系中,最亲密的莫过于情侣与夫妻的关系了。在两个相爱的人中间,常常有人因为爱你,而不会说出不满。

我对你不满,不喜欢你跟异性说话,不想让你在大家的聚会上跟某个异性开玩笑,我很在意你从不发与我相关的朋友圈,然而这些不满与恨,你通通不知道,因为我从来没对你说过。我不仅没说过,我还隐藏的非常好,你从未发现我有什么异常。
但是,我却一直在攻击你、报复你,因为两个人都是彼此亲密的人,我知道你的弱点,也知道你心中那些不该触碰的情感底线,但我还是会碰,你觉得我是不小心,其实我就是故意的。这样的行为,通常被称为“作”。
存在与不存在,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哲学命题,而是实实在在影响我们生活的人生命题。关系胜于一切,但关系往往最容易伤人
定律四:多一只心灵之眼,看破关系的迷雾
一个人怎样对你,反映着他的内心。你怎样对一个人,反映着你的内心。这叫投射。一个人怎样对你,可能是被你教会的。你怎样对一个人,可能是被他教会的。这叫认同。
投射与认同,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心理互动机制,是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相互影响的主要途径。
与其他人、与社会和与自然的每一个互动都是机会,即促进你心灵改变的机会。
与人相处时,我们需意识到,我们面对着的那个人,并非一个简单、单一的人。其实,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关系,即这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
生命里,我们会遇到一些温暖的过客,他们的温和、爱与宽容可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令我们的内心发生改变。通过与他们的交往,我们甚至可能在相当程度上放弃了童年时建立的内在关系模式,他们不仅促进了我们的“内在的小孩”的成长,还会改变我们的“内在的父母”,最终令我们学会自爱。
所谓的自爱,如果从内在关系模式去看,其实就是“内在的父母”爱“内在的小孩”。同样,我们可以此类推,自信,其实就是“内在的父母”赞赏“内在的小孩”,而自立,就是“内在的父母”尊重“内在的小孩”的独立空间……
过于挑剔的父母,很难让孩子学会自爱。当然,做不到也是因为,我们常以为,自爱与自信是自己的事,只要自己努力去尝试就可以逐渐做到,而很少从关系的角度去审视这一点。

心理问题越重的人,病态的投射与认同就越多。
假若你遇到一个貌似强大的人,但你和他相处非常不舒服,他总是有意无意地用尽一切办法,显示他的坚强并令你感觉自己很渺小,那么,你可以推断,他正将他的“内在的弱小的小孩”投射到你的身上。他之所以攻击那些弱者,其实是他特别惧怕自己会变成那样。
自我实现者的一个人格特征是,一方面疾恶如仇,另一方面对人性的脆弱又无比包容。这,才是真正的坚强,才是真正的强大。真正的强者绝对不是那些从不怕疼而且总是无情地嘲笑别人柔弱的人。真正的强者,应该是一方面坚强,另一方面又非常温和、非常富有包容性的。
看破关系的迷雾,可以让我们在适当的时候从一个伤害性的关系中脱身而出。同样,我们在认识自己时,也应多一只心灵之眼,学会经常审视自己的内在。
定律五:幸与不幸,是你主动实现的
所谓积习难改,并不仅仅是因为惰性,更深层的原因是控制感。习惯意味着,我们看见开头,就可以隐隐看到结尾。不管结尾是好是坏,只要能预见到就好。其实,我们最惧怕的,并非痛苦,而是无法预测的痛苦。假若痛苦能被我们预见到,那么,从心理上而言,这种预料中的痛苦就远没有那么可怕了。甚至,为了证实自己的预见能力,我们常常会主动推动事情向自己预料的方向发展。
这就是所谓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你预见到了幸福和快乐,你就会把事情向幸福和快乐的方向。
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在他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我们不能剥夺另一个人从痛苦中受益的权利。”他还有一句话,可作为我们的座右铭——真爱非常可贵,必须只给值得的人。
任何人,只有自己愿意努力改变自己时,性格的改变才有可能。假若一个人不愿意主动去改变,那么任何人想改变他的努力恐怕只有失败,而没有成功的可能。谁的内在预言更坚定,谁就更可能成功地将自己的东西投射给对方,并让对方认同自己。
很多人在社交中特别敏感、特别自卑,很容易在乎别人的反应,这是因为他们内心中总有一个消极的预言——我是不受欢迎的。这种消极预言的形成,常常是因为他们在自己家中不受关注,或者他们的家庭整体上都对社会交往有强烈的抵触和自卑。

自我实现的预言的重要性,恰恰意味着我们是自己命运的主动参与者,我们主要是被自己内在的东西所决定的,而不是被外在的所谓命运给强加的。
定律六:答案,在你自己心中
同样的命运只受一次还是理想状况,更可能的情形是,我们一生都在不断地重复同一种苦难,也即不断地陷入被同一个心理模式所左右的轮回。看上去,这种轮回令人悲观。
外来力量常常是我们自己请来的。你不仅请它参与你的生活,还将你的幸福寄托在它身上。最常见的外来力量,就是“别人”,焦点放到了别人身上。
用受苦来寻求道德上的制高点。当然,这并非这个女子意识层面的有意追求,而是潜意识层面的无意追求。受苦,是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心理问题,如果深入到其内核看,都有一个共同点:爱的缺失。
有心理问题的人,几乎必然受过苦,但受苦并不必然导致心理问题。因为,在受苦的原因和受苦的结果之间,还有一个重要条件:你如何看待自己受过苦这个人生真相。假若你承认自己的确受过苦,不去扭曲这个人生真相,那么,你就自然而然地会得到解脱。因受苦太多,你也许会有些忧伤,但你不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因为,怪罪是一种逃避,是将已成年的自己的成长责任放到了父母身上。自己不愿意承担自我成长的责任,而只是一味地怪罪父母或其他亲人,这就是一种沉溺性的情绪发泄,没有益处。
我们童年时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的关系模式,是我们人格的基础,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命运。然而,我们长大后,与父母的现实关系的重要性,就不如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了。
因为,虽然我们与父母的外在关系改变了,但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仍然没有发生重要变化,你的性格还是老样子,那也意味着你的命运一样不会发生改变。要想得救,我们必须把焦点放到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上。

结语:
童年时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相处形成的关系模式、心理模式,是我们人格的基础,就像是新出厂的电脑装上了一套操作系统。
如果对自己的“操作系统”不了解,外界来什么刺激,我们有什么情绪,做出什么反应,自己往往都意识不到。于是,我们被同一套心理模式所左右,不断重复一些幸福或苦难,人生就像是一个个轮回,这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
如果对自己的心理模式有了深度了解,对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做出回应,那么我们的生活就有了自主选择的色彩。你会更了解自己,看清楚亲密关系和其他人际关系,更真实自主地生活。当我们为自己的一切做选择时,就是在成为自己,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