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学习方法宝典原创首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全文一共1187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文 | 学习方法宝典
汉语中的“教育”一词,最早来源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因此,在中文里的“教育”是教诲培育的意思。而西方的教育,则来源于拉丁语中的educare,意思为“引出”。
指的是教育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将孩子学习的本能、才智给引导出来。
去年7月,北大教授渠敬东曾在北京大学“大学-中学”圆桌论坛中,公开说了这么一句话:“真正的教育,要回归单纯朴素的内心……”其演讲,让许多人感到振聋发聩!在他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我们的教育方式,却在一系列的探索之中陷入了一种病态。
渠敬东教授认为,我们的教育之所以要减负,是要帮助学生重回“3个健康”,值得细细品味。

01 学生身体的健康
在渠敬东教授看来,教育首先需要的,是一个孩子的持久性、忍耐力,长久保持对一件事情的热爱和忠贞;而这需要体力和健康的身体的支撑。
但是我们现在不管是大学生也好,很多中学生甚至小学生,在学习上是真的拼、真的刻苦。他说自己教过的学生,有的一个学期11门课……要做34篇作业;为了完成,刷夜、整宿整宿地不睡觉,年轻时候这样透支,那么年纪大了之后都是要来还得!
渠敬东教授认为,换做是给自己这样的学习任务,他也会得拖延症。在这样的学习节奏里,一个人很难去保持学习的热情、学习的兴趣,这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02 学生心理的健康
我们现在的有的学生,看起来能力很强,但是心理上其实很脆弱。有本科毕业找不到工作、考不上研究生就跳楼的,还有博士论文答辩失败、延毕不了业然后自杀的,不敢面对失败,成为了我们许多优秀学生成为人才的道路上的一只拦路虎。
渠敬东教授说:“任何真正的人才都是要敢于面对失败的,无论你今天考多高的分,如果不能面对失败,不能在失败中挺过去,就不是人才。”
居里夫人的成功,也是建立在了上千次的失败之上;那些成功的人的成功经验,其实说不定全是失败的教训。人光聪明没有用,还要懂得忍受失败的考验,用于承认自己的缺欠。渠敬东教授认为,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03 学生精神的健康
渠敬东教授还认为,真正的人才,需要有大无畏精神,舍我是谁的勇气和担当,这是精神的健康。一个优秀的人才,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成功,要有一种无我之境,要对那些伟大的人或事物有敬畏感,要对以往的历史和传统有敬畏感。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却彻底地竞争化了。把竞争的精神涉及到各个领域、各个阶段,所以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上辅导班,因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们的学生每时每刻都在追求着胜出,但是想要所有人都实现这一目标,是不可能的。
弗洛伊德曾说,庞大的超我结构使得每个人在竞争中最后心灵处于一个全面压抑的状态。而我们的学生,如果去过分地追求这种赢,这种竞争精神就容易使我们的人才,过早地夭折。
大家好,这里是@学习方法宝典,致力于分享优质学习、教育经验,希望与各位家长孩子共同成长!
阅读更多我的精彩文章
孩子有这3个坏习惯,父母一定不能惯着:超过10岁青春期后就难改
如何教出爱学习的孩子?孔老夫子的这些句话,值得老师家长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