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采儿在《听姐说》节目中说:“我的代表作是:My Family!”
随后在社交网络上发文称:我的努力方向是妈圈顶流。霸气外露,不禁让人拍手叫好。
现代社会对女性的要求确实很高,不能不顾家,也不能没事业。
当姚晨被问到:“你是如何兼顾事业与家庭的?”她就奇怪了:“为什么没有人问我先生这个问题?”好像将事业与家庭兼顾,两个方面都风生水起,这成了当代女性成功的标准。
但凡有一个方面没做好,别说别人的眼光和口水,就连女性自己都过不去自己这个坎。为此有多少女性挣扎在事业和家庭的两端,疲于奔命。又有多少女性,敢大喝一声:我就是想全心投入家庭?
应采儿替我们喊出了这句话,她的自信,令人向往。作为女性,作为妈妈,我们当然可以拥有自己的事业,当然也可以拿孩子和家庭当做自己的事业,无论怎样,都是自己的选择。
但有的时候,我们已经拿出下班后的全部时间来陪孩子,可孩子还是问题一大堆,甚至我们都为了孩子全职在家了,可孩子还是叛逆得令人搓火。
这不能说完全是妈妈们的责任,但作为一位好妈妈,我们要保持“学习心态”,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才能真的达到我们预想的效果: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也给孩子一个光明的未来。
《父母成熟了,孩子就成才》一书中提到了:当前中国教育的七大误区。是我们在教育孩子中,经常会遇到的,也是容易踩坑的。扬言要做“妈圈顶流”的应采儿,是否成功“避坑”?而在生活中,您又踩中了几条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误区一:穷养男孩、富养女孩
这句话,大家肯定耳熟能详了,但对于“穷养男孩、富养女孩”这句话的内涵,很多家长都搞错了。穷养富养,说的不是物质条件、经济环境,而是另有所指。
其实,穷养男孩,是要培养男孩子的责任感;富养女孩,是要培养女孩子的好气质。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说的是当生活条件不是那么优越的时候,孩子能更早承担起生活的责任,更早面对挫折,学会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承担责任,为自己、为家人负责。责任心是男人的脊梁,是男人顶天立地的支柱。
而为了防止因为资源匮乏,令女孩变得斤斤计较、刁蛮小气,家长要着重培养女孩广阔的胸襟、智慧的头脑和善良的内心。将女儿培养成有教养、有内涵、有深度、有气质的女孩,才是富养女孩的真正含义。
在一次节目中,朱丹提到,女儿1岁时无意间弹了一下钢琴,被一个做音乐的朋友夸“有天赋”,她就毫不犹豫给女儿买了一架钢琴。
而当Jasper对应采儿说:“妈妈,我想要钢琴”时,应采儿却说:“你如果真的想要,就要好好学,有一天生日会送给你。”为此,Jasper学钢琴特别认真,他的努力,也让他配得上他的新钢琴。
可见在这一点上,应采儿完美避坑,她既没有让儿子在物质上很匮乏,也通过一定的激励,让儿子学会了承担责任、认真学习。
误区二: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教育应该是个逐渐加速的过程,先教会孩子为人处世的道理,再学会与人相处,尤其是要玩得开心。
小学,学一些一般性知识,养成好习惯;中学,孩子进入跑道,进行慢跑;到了大学,当孩子自己对所学东西产生浓厚兴趣时,再进入快跑状态,此时孩子会主动地去钻研学习。
而我们目前的现状是,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在小学,甚至是学龄前就耗尽了,越来越多的小孩开始厌学,那么小就厌学了,以后可怎么办呢?
教育是一场马拉松,没有人会在马拉松比赛时抢跑,因为战线太长了,选手得保存体力。所以,咱们家长也要在学习上,为孩子保存体力,保护兴趣。
在这一点上,应采儿的观点很正,她多次发文称:我从不奢望Jasper赢在起跑线上。可见,这个坑,采儿又完美避开了。
当然,随着Jasper的长大,在孩子学业上,应采儿投入的精力也越来越多,在Jasper学中文时,应采儿也有过着急的时候,但愿,我们每一位妈妈都能在辅导作业的时候,守住初心,提醒自己,孩子在跑的是马拉松,而他还仅仅是在起跑阶段,没有必要太拼命。
误区三:妈妈回来晚了,想要什么补偿
现在家长们都很忙,晚上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多,有时六日都要加班。很多家长有个习惯,一旦自己不能陪孩子了,心里就会觉得愧疚,就想要给孩子个补偿,一般这个补偿会是个玩具、一顿大餐,甚至是直接给钱。
这种补偿心理要不得,父母的爱和陪伴,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是弥足珍贵的,不是一两样东西可以补偿的。同时,过多地给孩子提供物质上的满足,也容易让孩子养成虚荣、爱攀比、不珍惜、不感恩等坏毛病。
所以,如果觉得自己陪孩子的时间不够,又加班了,那就找其他的时间,用高质量的陪伴补偿给孩子;如果孩子对物质的需要过于旺盛,我们可以尝试教孩子学会等待与延迟满足。
李玫瑾教授分享过延迟满足的教育方法,当孩子想要一个玩具时,告诉他这个玩具需要妈妈爸爸工作多久,才能额外挣到这些钱,所以那个时间之后才能买到。这样做不但能提升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锻炼意志力和自控力,也能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一举两得。
在陪伴和补偿方面,应采儿做得特别好,她会为了陪孩子和家人,调整工作时间,也会积极引导陈小春多多陪伴孩子,是个将职场和家庭,平衡得不错的妈妈呢。
误区四:孩子不打不成器 1998年,美国反体罚组织(CFED)将每年的4月30日,定为国际不打小孩日。
虽然不体罚的教育理念已经推行多年,但仍然有很多教育者在用体罚来解决问题,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
打孩子说实在的是一种“欺负”,您和孩子也不是一个重量级啊,这就是以大欺小。当孩子体格不如家长的时候,您可以打,但当孩子跟您比肩的时候呢?总有一天,有孩子无力反抗的一天。
打孩子还会让孩子误以为“动手”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且学会这种方式,所以,你看那些在幼儿园打小朋友的孩子,他们的家中一定有一个爱挥舞拳头的家长。
在这方面,应采儿好像踩坑了噢,在一次采访中,她说:“我认为是一定要打的,尤其是男孩子。因为我不想别人打我的儿子,所以要在别人打他前,教好儿子。打他不可以在人多的地方哦,小孩子也有自尊心的。而且你要教会他说到做到。”
李玫瑾教授说:“动手总归不是上乘的选择,如果父母能控制住自己,还是尽量不要动手,如果动手了,要跟孩子道歉。”
因为,如果我们动手了,孩子就会觉得这事打一顿就完了,就不会去反思原因,下次更不会避免,所以,孩子会越打越不听话,同样的错误一直犯。
所以,我们家长要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再询问孩子犯错误的原因,最后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要允许孩子犯错,错误其实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须的养料,不犯错的孩子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家长的心态首先就要调整好。
误区五:找你妈去
大部分中国爸爸觉得,教育孩子是妈妈的事,这是个重大误区。妈妈能让孩感受到爱和温暖,而爸爸却能教会孩子为人处世的规则。双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虽然这也算是老生常谈了,但就是有很多爸爸,习惯性觉得:教育孩子是妻子的事儿。
最可笑的是,前几日,我把一本《爸爸的高度决定孩子的起点》送给一位刚当了爸爸的男同事,他竟然接过去就说:“我回家拿给我老婆看。”我说:“你能看看书名么?这是给爸爸看的。”
真是呼吁爸爸们,多参与孩子的成长吧,孩子长大很快的,在您拼命工作的时候,孩子一眨眼就到了青春期,那时候您想跟他说话,他也不一定愿意了。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小时候对孩子有恩,亲自带过他,长大后,家长才能在孩子面前有威严,家长说的话,孩子才能真的去考虑。
所以,妈妈们要主动创造父亲与孩子相处的时间。
我家就是这样,有段时间,爷俩打得不可开交,让人觉得我是养了两只老虎,一山难容二虎啊!可也就是一年多的光景,现在爷俩如胶似漆的,有时候,都把我甩在一边,正好我乐得清闲。
父亲,不像母亲,有十月怀胎的心理准备,他们确实需要时间来进入角色,但无论怎样,父亲的角色是一定要进入的,否则,孩子会在性格方面有较大缺失,未来还会影响他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
在这一点上,应采儿就做得很好,她积极争取让陈小春同Jasper一起参加了《爸爸去哪儿》,也正是这一次经历,让暴脾气的陈小春,逐渐成长为一位更有耐心的好爸爸。
与爸爸的相处将决定儿子是否具备男子气概,也决定着女儿未来的择偶观,各位爸爸们,您很重要的,要参与进来噢。
误区六:重视教育,却不重视关系
要说中国的父母不关心儿女的教育,这可真是天大的冤枉,中国的父母可以说是最重视子女教育的,我们拼早教、拼学区房、拼课外班、拼奥数 我们确实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了,可我们却越来越焦虑,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是我们对未来没有把握,我们对自己没把握,也对孩子没把握,他们未来能在社会上拥有一席之地么?几十年之后的事,谁知道呢,那怎样才能安心?现在就拿个好成绩出来,可能会安心一点吧。
这时,鸡娃就产生了,这真是个造就天才的时代,只要你想要报名,肯定能找到相应的培训班。
可家长们,一个重要的教育基础,正在被忽视,那就是“关系”。关系是一切教育的原点,没有好的关系,何谈教育。
心理专家贺岭峰说:“做父母,第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跟孩子保持关系。”为此,他可以把老师的批评独自扛下来,只为不影响跟女儿的关系。因为只有关系好,等孩子到了青春期,等孩子成人了,我们才能保持与他们的沟通,才能对他们产生影响。
如果关系都没了,孩子干什么都不会跟我们说了,我们还如何教育?
在这方面,应采儿应该算是个虎妈了,她在很多方面,对孩子的要求都很严格,因为没办法嘛,外公外婆会宠着Jasper,妈妈只能严格起来了,说实在的,应采儿生气时,是挺可怕的,心疼Jasper一秒钟。
不过我也观察到,即使是严厉的批评,应采儿也会照顾到小朋友的感受和情绪。比如学中文那一次,她的批评说教都是在卫生间进行的,即使是拍摄中,也没有当着大家的面批评孩子。出来后,也是抱着他好好哄了的,算是刚柔并济吧。
其实我想说,这个严格的角色应该是陈小春来分担的,在一个家庭中,还是要将温柔的角色还给妈妈,妈妈要提供温暖和爱,而爸爸负责规则和秩序,这样才更符合父母的角色。
当然,无论我们在教授孩子什么道理,都不要忘了,保持良好的关系,才是第一位重要的事。
误区七:对才华和成绩要求严格,对德行和责任却相对宽容
刚刚提到了鸡娃,中国父母确实更多地在追求孩子的成绩、特长,希望孩子小小年纪就出类拔萃。但却往往忽视了,最重要的,做人的根本:德行和责任。
一次节目中,陈建斌说,他对孩子的成绩没啥要求,但必须懂礼貌、尊重人。他要求孩子从小就背诵《三字经》,还遗憾:为啥自己小时候,就没人让背这些呢?这些才是教育最重要的东西。
十分认同这个观点,“首孝悌,次谨信”这些都做到了再去学习文化知识,一点都不晚。我们应该学会在礼仪、品德和责任方面,对孩子进行严格的要求,而放宽对孩子分数的要求。
虽然这样短期看不出什么效果,但对孩子的益处是一辈子的。
在这方面,应采儿很较真,Jasper删掉了视频,也许放在其他妈妈那里,也就过了,但应采儿马上上纲上线,说他删掉了别人的东西,那个摄像机是剧组的,不是他的,所以他不对。Jasper痛定思痛之后,决定向所有的摄像头道歉,不得不说,这位虎妈在规矩和礼仪上,确实做得很到位。
结 语
这7个误区,我自己也会经常踩坑,不过,倒是有个意识:一旦踩中,会知道,噢这样做不对,我又冲动了,我会尽量去避免或协调。
其实,为人父母就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孩子的到来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好,随着他的长大,我们一点点学习,一点点变成优质父母,也是个不错的体验呢。
中国七大教育误区,你踩中几个呢?快来留言告诉我吧!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如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