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疫情黑天鹅不期而至,在此期间,健康居住层面暴露出来的问题,不仅再次刷新了人们对“健康住宅”的认知,还引发了一场关于“健康住宅标准”的大讨论。究竟什么的标准才是适用于现今生活的“正统标准”?疫情暴露出社区配套哪些短板问题?科技对健康住宅发展有怎样的助推作用?国外标准的“本地化”进程有哪些不适性?这么多年来,为何中国健康住宅落地进程如此缓慢?企业层面有没有涌现出大量健康产品范本?纵然我们都深知,“枪响之后,没有赢家”。但这次“枪响”带给我们的思考不能停止,健康居住的改变和改进更不能停滞。
家,是居住的港湾,是心中最温暖的角落。拥有一个甜蜜温馨而又干净健康的居住环境,是每一个人心中的理想。但是很多人只考虑到了房子的美观与舒适,却常常忽略一个问题:你家的居住环境真的健康吗?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迅猛。“宅在家里”成为所有人的应对方式,以环保、舒适为特征的健康住宅,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青睐。业内人士认为,疫情过后,健康住宅有望成为房地产市场消费趋势,很可能是今后人们选购商品房最重要的参考标准。
疫情推动健康建筑标准细化
众所周知,健康住宅标准众多,世卫组织、中国建筑学会以及美国总务署等都有一些标准,不过,这次疫情之后,原来的标准是不是适用于今天的生活?
远洋集团设计研究院执行院长窦志介绍,这次疫情之后,相信健康建筑的标准肯定会有变化。我们过去讨论健康建筑,确实没有特别强的针对疫情的计划或者处理的措施,疫情之后,我们意识到有针对性的和指向性的一些健康措施可能也是健康建筑未来丰富和发展的方向之一。原来的健康建筑更关注比如说适老性,更多的关注运动,更多的关注心理和精神健康,关注舒适度等。
“疫情以后,对于有很强指向性的,比如说疫情的防治,经过实际科研之后,会结合其他的与人健康相关的某一方面进行细化和深化。总体上看,我们已经有的健康建筑体系是没有问题的,内容是完整的,只不过会在一些分支的细化和针对性上有所加强。”
对于如何通过设计提高住宅的隔离防护安全性的细节,窦院长也从未来健康建筑发展的方向上进行举例,比如说针对疫情的防护,会加强一些入口入户的消毒或者其他处理的措施,空间的通风设计、室内的消毒设计等等,这是一种方向。此外,针对室内活动专项的设计会有所关注和提高,这些都会在健康建筑的细分上有新的认识。
健康住宅标准有多少?
实际生活中,不了解健康住宅的购房者,往往会发现推出健康住宅的房企很多,却不知道相互之间有什么区别。面对各个项目“五花八门”的宣传资料,购房者往往陷入纠结。
对于目前行业的健康建筑标准,国内外有很多相关的管理标准体系。第一太平戴维斯华北区高级董事张晶予介绍,国内曾出台过相关的健康建筑标准,国外的有北美的WELL标准和Fitwel标准,涵盖的建筑类型包括住宅、商业建筑。
WELL健康建筑标准是美国2015年提出的,基于建筑性能的评价系统,它测量和监测空气、水、营养、光线、健康、舒适和精神等影响人类健康和福祉的建筑环境特征,2018年该标准升级至2.0版。
Fitwel健康建筑体系是由美国总务署(GSA)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于2017年共同推出的全球权威健康建筑认证体系,以超过5000多个学术调查研究的专家分析报告为基础,通过活力设计和优化社区运营,增加使用者的健康和福祉。
在健康建筑标准的制定研究上,国内也在不断尝试。2017年1月6日,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制定的中国建筑学会标准《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开始正式实施。对健康建筑的定义是,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为建筑使用者提供更加健康的环境、设施和服务,促进建筑使用者身心健康、实现健康性能提升的建筑。
中国建筑学会的《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主要从建筑的空气、水、舒适、健身、人文和服务6大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方法也与WELL不太相同,包含了控制项、评分项和加分项,同时要求必须是全装修建筑,且满足绿色建筑要求。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张磊介绍,上述标准是根据居住者健康体验或健康痛点,从健康需求层次理论的角度,将住宅健康性能指标确定为空间舒适、空气清新、水质卫生、环境安静、光照良好和健康促进六大方面,清晰表达了居住健康的体验与目标,以便于居住者理解并转化为健康行动,包括健康的居住环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具体来看,张磊认为,健康住宅在户型设计上通过建筑设计和空间布局,形成有效的自然通风,稀释空气污染物,为室内环境提供天然采光,适宜的空间尺度也可以减少心理压力,在室内或阳台上能够看到大地自然景观,从视觉上沟通内外、感知自然、调整节律。此外,室内的无障碍设计,厨房卫生间防滑设计,减少室内跌倒可能。还有一点要注意,即避免相邻住户主要居室窗户或阳台之间的对视,保证住户隐私,还可以采取有效的围护结构隔声、分户隔声和设备隔声等室内隔声降噪保障措施等。
标准排名研究院院长郭海飞表示,无论是美国的well健康建筑标准,还是中国的健康建筑评价标准,都是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基础上的延伸和深化。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实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而健康建筑是在保证“绿色”的同时,更加注重使用者的身心健康,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集中体现。
“目前评价指标范围已经足够全面,关键是如何落实,如何让设计层面的健康建筑在建成后依然是绿色、健康的。”郭海飞指出,“我觉得绿色建筑和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应该合二为一,整合成一套绿色健康建筑评价标准,而没有必要再新增加一套标准,现在已经有很多的评价标准了,标准太多,企业也不知道按照哪个来执行,消费者更不知道该选哪个了。”
国外健康住宅标准的本土化进程
虽然健康建筑标准众多,国家标准却一直未正式指定。一直以来,作为健康建筑标准的奥斯卡WELL标准体系成为众多房企的参照标准。不过,该体系是按照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去制定的,由于中美两国在建筑规范设计方面的差异,将WELL标准体系原样引入中国,会面临水土不服。
几年时间,WELL标准体系的“汉化之路”正被不同的房企诠释出新内容,为中国、更为全世界的多用户住宅项目如何真正实现健康的居住空间提供了落地经验和实践基础。
例如,中南置地联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宣布发布国内首个健康住宅标准——中南健康住宅标准,明确规范评定健康住宅的6大体系、39个二级指标、138项标准条文子项。
“WELL是远洋第一个引入中国的,刚在美国发布就引入到国内,同时我们又将标准本土化,因为我们在国外也发现确实有一些文化的差异,比如生活习惯的不同,我们进行了调整,结合我们中国国情研究了远洋自己的健康体系。”远洋集团设计研究院的执行院长窦志介绍。
不过,虽然都是对WELL健康建筑标准的本土化尝试,中南置地与远洋集团各自的健康体系又有很大的不同。
郭海飞指出,不管是中南置地、阳光城发布的健康住宅标准、绿色智慧家标准,还是远洋对于well健康建筑的大力推广,以及当代置业对中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的试水,都说明这些企业对于健康建筑的重视和青睐,也说明健康建筑已成为房地产白银时代众多房企转型升级的一个方向,也说明消费者对于房屋的产品需求已经开始向健康安全阶段提升,这些先行企业未来也将会抢得先机。
郭海飞认为,对于决策层而言,应该大力支持和鼓励这种创新和试验,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同时要加强市场监督管理。比如中国建筑学会的健康建筑评价标准要求PM2.5日平均浓度不高于37.5 μg/m3,PM10日平均浓度不高于75 μg/m3,业主在收房的时候就可以聘请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如果不合格,开发商应该如何整改?拒不整改,监管机构会对开发商有哪些重罚措施?只有靠严格监管和重罚,才能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才能让健康建筑真正落地。
专家预见,今后一段时间房地产市场将会加剧产品品质的竞争,健康住宅将会成为今后人们关注的一大热点。因此,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谁能及时把握“非典”过后楼市的消费心理和发展趋势,谁就能在未来的市场中多分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