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得的教育案例本可以十分精彩,很可惜随着他的自杀身亡,最后成了反面教材。
重新审视老得对儿子的教育,也不能全盘否定,仍有可取之处。
相信老得很有一套教育方法,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撇开孩子心理问题不谈,基本可以评价为成功。
之所以会走向反面,是因为他的受教育过程存在3个致命误区。
一、忽视心灵成长。
心灵成长包括幸福感、安全感、认知水平、耐挫能力、自信心等方面。
1、幸福感。
孩子的健康成长首先需要幸福感,心里有温暖,脸上有笑容,天天开开心心的,这才是最好的心理状态。
幼儿时期,孩子没有幸福感,天天不开心,人生的隐患就开始了。
心里过早地装着心事,人生笼罩着阴影,为后来的抑郁症埋下了伏笔。
一得1岁的时候,妈妈就离开了,他有没有幸福感,不好说,或许真的缺乏。
老得很爱孩子,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有没有天天把儿子揣在怀里,顶在头上,逗孩子开心呢?
2、安全感。
孩子早年特别需要安全感,从婴幼儿期、童年期到少年期,都有足够的安全感,心理发育才会健全。
人生早年,是最软弱无能的时期,半点能力也没有,完全依赖大人,从生物本能来看,最盼望得到保护。
如果安全感得不到保证,孩子就会产生恐惧、焦虑不安等心理反应,这种不良心理反应如果累积,就可能成为日后的隐患,造成将来情绪不稳定,容易慌张的情绪特征。
一得是不是早年缺乏安全感不得而知。但妈妈从他1岁时就离开了,可见妈妈和爸爸的感情并不好。
如果夫妻经常吵架,在一得1岁这一年家庭氛围就不好,孩子虽然幼小,也能感受到气氛的紧张,大人也可能不去亲近孩子,安全感又从哪里来。
一得1岁以后,妈妈走了,爸爸承担起养育孩子的任务,安全感有保证吗?未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爸爸已经制定了培养计划,要开始学知识了。
学知识不是不可以,但幼儿教育如果以学知识为主,就违背规律,知识学得太多了,孩子的生活过早成人化,就没有趣味了。
过早地进行知识灌输,孩子就得不到足够的安全感,因为孩子不可能始终那么有兴趣学习知识,不想学时家长再来点逼迫,压力就来了。
3、认知能力。
孩子的成长过程也应当是认知能力提高的过程,这种认知能力的提高应当在玩耍中和生活中获得。
比如,在玩耍的过程中摔了一跤,磕破了皮,这个时候告诉孩子:不能跑太快,跑太快容易摔倒,摔倒了就会磕坏了腿,就会疼,以后要注意安全,孩子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孩子吃了块糖果,把果皮随手一扔,告诉孩子:这样就污染了环境,大家都这样,到处是垃圾,我们不就住在垃圾场中了。
这样教育,孩子就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
促进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应当让孩子身临其境,就玩耍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问题,耐心细致地开导,孩子思维水平就跟着一点一点地成长起来。
脱离了儿童生活,脱离了生活感受,直接教知识,知识可以教会,认知水平未必提高,即便看起来提高了,也是空洞的道理。
一得学的知识在同龄孩子中无与伦比,但也只是英语水平一骑绝尘,如果没有相应的认知水平的提高,思想很容易陷入困境。
他最后选择哲学专业,是想弄明白人生的奥秘,说明他早就思考人生,只是没有找到答案。
这也说明他的受教育过程只是知识的增长,认知水平没有得到相应提高。
4、耐挫能力。
挫折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经过挫折磨练和挫折教育,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比较强,以后遇到困难一般也能经受得住。
孩子一直顺利并不是什么好事,小学中学都是学霸,被人捧到天上,自己也飘飘然,这样的孩子心理承受程度未必高。
我们常会看到有些学霸级的孩子,到了大学后遇点挫折就自杀,多是因为缺少挫折教育的缘故。
在小学中学,因为成绩好,弄得心高气傲,觉得自己到了云端。
到了大学后,同学来自五湖四海,突然发现自己原来的优势不见了,心理落差会非常大。一旦接受不了这种心理落差,就很危险。
我们来分析一下一得的情况,挫折教育有吗?老得把心思都用来传授知识了,未必想到要去进行挫折教育。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应当有机会在两个极端之间浮动,捧起来摔下去,训练心理承受能力。
孩子经受挫折后还必须有挫折教育,要有大人适时点拨开导,这样孩子胸怀才能变大。
平时成绩优秀,某次考试没考好,孩子心理难过时,告诉孩子没有关系,人生哪能每一次都领先,有时成功有时失败,这才是人生常态,所以,每一次面对失败,都要看淡看开,人生才能屹立不倒。
挫折不可避免,没有挫折教育,孩子的耐挫能力未必高。所以,教育家陈钱林说:“要把挫折变成挫折教育”。
一得的成长过程受到的伤害不会少,母亲离开是一次,初中时最好的同学自杀是一次,这两次事件在他心里留下的创伤有多深,谁也不知道。
一得高中时患了抑郁症,不能说与这两次事件没有关系。
5、自信心。
失去自信就会自卑,而自卑的心理有害身心健康。
孩子的自卑心理是在与别人比较中产生的,你能我不能,我就会会自卑。
真正有自信不在于自己每个方面都厉害,而是能清醒地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行,哪些方面不行。
别人有别人的长处和短处,别人的长处可能是我达不到的,但我的长处别人也未必能达到。
拿长处与长处对比,就算我比你弱,但我也有一定实力,我也没有必要自卑。
有自信的孩子其心灵深处有梦想、有期待、有目标、有激情,通过切实行动最后有超越,超越自己,超越别人,实现了不断进步。
有自信的孩子不会轻易垮掉,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都有信心和勇气去克服,目光始终投向未来。
有的孩子面对眼前困难失去了勇气和信心,同时也对未来失去了勇气和信心,这会导致自杀。
一得有没有自信不好评价,按理说他的学业成绩一直很优秀,别的方面的兴趣爱好也不差,他应当有自信才对。
但学业优秀与自信不能完全划等号,自信是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换个环境面对新情况,自信也会崩塌。
到了美国,身处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性格本身就有些不够开朗,不排除对陌生环境有恐惧感。
二、过早过度进行知识训练。
幼年童年的最佳生活状态就是要有趣,有画面感。有趣的生活越多越好,有画面感的生活也越多越好。
怎么才能有趣又有画面感呢?就是要多玩、多看、多听。
1、多玩。
玩当然是有趣的,不管玩什么都行,玩泥巴、玩小石子、玩小树枝有趣,玩滑滑梯、荡秋千也有趣。
玩的花样五花八门,足够把幼年童年填满。
2、看有画面感的东西。
看蚂蚁搬家可以看半天,看天上的飞鸟可以看得出神,看蜜蜂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可以很惊奇,看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可以很好奇,看云在天上飘来飘去可以很惊讶。
看山可以感叹,看海可以震撼,看动物可以欢笑,看植物可以触摸,看高楼可以仰望,看田野可以奔跑,看太阳感受光明,看星星体验闪烁,看夜色体验朦胧,看灯火感受辉煌。
孩子的脑子里被栩栩如生的画面充满,孩子的精神世界就是灵动的,有趣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灵感、力量、想象力、创造力等,都可以从这些图像中源源不断地产生。
3、多听。
听天籁之音:风的呼呼声,雨的哗哗声,雪的簌簌声、雷的隆隆声,树叶的沙沙声,浪的汩汩声,小溪的哗哗声,虫子的唧唧声,小鸟的啾啾声,青蛙的呱呱声,鹅的嘎嘎声,哪一种声音不是很美妙呢?
听人的声音:听孩子的笑声,听孩子的哭声,听大人随意的交谈,听陌生人的窃窃私语,听商场里销售员的推销,听路边小商贩的叫卖,听乞丐的乞讨,听喜庆的鞭炮声,听路边艺人的演唱,听丧礼上的唢呐演奏,听音乐会,听广播等等,哪一种声音不是很有意思呢?
不同的声音触碰孩子的心灵,会引起各种不同的反应,有的话很有趣很美妙,如玩笑、音乐等,带来了愉悦感,有的声音代表某种职业某种生活,会以某种形象留在孩子心里。
各种声音触碰孩子心灵,也直接丰富了孩子的语言库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
4、可是,一得的早年生活有趣吗?有充足的画面感吗?
玩耍不足,生活的画面感不足,来自对自然对社会的看听说都不足,把儿童生活过早地成人化,就把儿童的心灵扼杀了。
孩子被过早过多地进行知识训练,生活过早地知识化成人化,在孩子心灵深处,就感觉不到快乐,孩子的生命力也就慢慢枯竭了。
孩子的心灵深处没有生动有趣的东西作铺垫,学了再多的知识和技能也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这才是可怕的。
三、过早被宣传炒作。
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不宜被宣传炒作,那样会对孩子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
特别是一得这样孩子,看起来温和内敛的性格,经不起沸沸扬扬的炒作。
当他的父亲把他作为样板往外宣传的时候,当广州的妈妈粉们一路推崇的时候,孩子是什么心理感受呢?
外面把他抬得越高,他自己就可能越恐惧害怕,因为他觉得自己担不起那样大的荣誉,他也怕以后达不到外界对他的期望,他怕自己落后,他就会带着恐惧感去学习,给心灵蒙上阴影。
从以往案例的宣传炒作来看,都是成功以后才开始热炒,也取得了不凡的效果,而没成功就热炒的案例不多,也没最后成功。
热炒案例:刘亦婷上了哈佛,马上推出《哈佛女孩刘亦婷》,张驰上剑桥,跟着推出《我家笨笨上剑桥》,周弘把聋哑女儿周婷婷培养成留美博士,接着就推出《赏识教育》,郎朗成为钢琴家,社会上才开始推崇备至。
一般来讲,孩子已经考入名校再热炒,孩子已经成年了,心智相对成熟,进入大学也没有太大的压力,爱怎么炒就怎么炒。
怕就怕考入名校之前就热炒,孩子担不起太大的名声,孩子也未必认同自己的水平,孩子周边的人或许有负面议论,甚至嘲笑。
一得从过早被炒作到最后抑郁自杀,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已经无法去复原,只能说过早炒作不是好事,需要引起警觉,包括自己教育孩子,都要引以为戒。
一得走了,留下一个值得思考的教育案例,他的自杀与忽视心灵成长、过早接受知识训练和过早被炒作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本可以有美好前景的优秀学子,就这样悄然凋零,给关注他的人们带来了一声叹息。
作者简介:资深教育工作者,30年教龄,对青少年成长成才规律有精湛研究,儿童关键期家教方案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