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天吃两餐,你觉得哪一餐可以去掉呢,晚上嘛,还是皇帝般的早餐?还是补充体力和脑力的午餐?
劳动一天回到家里,饥肠辘辘的,你还睡得着吗?
所以说,老祖宗留下来的习惯,自然是有一定道理的。
当然,也有很多人,早餐午餐一起吃,已经习惯了一日两餐,还是可以坚持下去,
不能说哪一种习惯对身体就一定有好处,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国家出来了越来越多的专家。
总是提出一些很稀奇古怪的理论,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关键是,不要强行改变别人的生活习惯,尤其是健康习惯,好吗?
随着时代的进步,物质的丰富,“一日两餐”变为现在的“一日三餐”,这里面都是有原因的,现在为何回到几千年前?
民以食为天,不论古今,吃饭对人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事情之一。
古人不似现在,对于饮食是非常有讲究的,现在一日几餐都随自己意愿,普通情况下是一日三餐,分为早、中、晚,但是古人并非如此。
在早些时候古代是没有晚餐一说,他们每日只需吃两顿即可,是为“一日两餐”,而后随着朝代的改变,才慢慢的变为“一日三餐”。
那么“一日两餐”有何种讲究呢?又是如何变得现在的“一日三餐”呢?
“一日两餐”的来由
《黄帝内经》中有记载:“饥则求食,饱则弃余”。
其实这也是远古时代人们对于饮食遵循的一个道理,当时人们认为只有肚子饿了才需要吃东西,并没有固定的饮食时间和习惯,仅仅只是果腹而已。
随着人类社会在一点一点的进步,尤其是封建社会建立之后,大家便慢慢的改变了自己的饮食习惯。
在上古商朝的时候,对于固定饮食时间已经有初步的概念,随后在先秦的时候才正式的出现了“一日两餐”的饮食习惯。
每日起床后的7点到9点左右是吃早饭的时间,也被称之为“朝食”,是两餐中非常重要的一餐,因没有午餐一说,只有早餐吃饱之后,才能在白日里有精神做事。而到了下午三点到五点,也就是即将傍晚时分的时候,才会吃第二餐,称之为“餔食”。
古人对于吃饭时间把握得非常精确,因为照明多方面问题,古人认为白日的时间尤其珍贵,应当把握住时间,该做农活的不可耽搁,学习也应当抓紧时间。
所以在《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孔子的弟子宰予白日睡觉,而被孔子训斥“朽木不可雕也”。当时的人们认为,每日工作学习的时间也仅仅只是6个多小时了,还不用于干正事而睡觉,是一件非常让人痛心的事情。
与现代的饮食习惯有所相同的是,每日的“朝食”是非常重要的,不仅确保当天身体是否能够获取足够的能量,更是因为在早餐时分,通常会将傍晚的食物一同准备好,也就是“餔食”吃的便是早上的剩菜剩饭。
在《说文》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飧,哺也。”
“飧”指的就是晚饭的意思,这话说的便是晚饭将早上剩下的熟食热一下即可,不会再重新做饭了。
是哪些因素造就了早期古代社会每日只需吃两顿即可?
1、古代能源非常的缺乏,很多事情只能在白日太阳光的照明下完成,而一旦到了傍晚时分,天空慢慢的变暗之后,能够照明的东西几乎是没有的。
所以才会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说法,古代人在白日里时间本就有限,傍晚之后又没有其它的休闲项目,所以休息时间很长,所需的能量也不比现代大,一日两餐也是能够确保身体的正常能量需求的。
2、虽说我国乃泱泱大国,但是由于古代农作物的产量并不高,并且还有许多未开发之地,所以对普通群体来讲,食物也是非常珍贵的,如若遇到天灾人祸,还很有可能会朝不保夕。所以古人在饮食上才开始每日只吃两顿,也不乏有节约粮食的意思。
3、我国古代征战也是不断的,当权者为了朝廷的稳定和群众的安全,在晚上会有宵禁一规定,就是不允许夜间活动,既无活动了自然也就不需要那么多的能量,大多到了晚上也就自然休息,不用像现代人一样还会有宵夜一说。
古人每日饮食只需要两餐,揪其根本原因,也是与其当时的生产能力与经济条件是有重要的关联的。
我国古代对于生育子女有着异常的执着,即便是再贫困的家庭中都可能会有好几个孩子,认为养孩子家庭劳动力会增加,而且也有防老一说。
所以本就不富裕的情况下再养育这么多孩子,能每日吃上两顿饭已是奢望,有些贫困家庭甚至每日只吃一顿即可。
朝代的更替影响着饮食习惯
从古到今,朝代在更替,每个朝廷的习惯和制度是与当权者息息相关的,在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年代,很多习惯和制度也是朝廷当权者一堂之言而已。
当然,还有一个特别的群体,在饮食上与普通人有明显的区别。我国信佛之人非常多,在佛教之中有一个戒律,便是“过午不食”,指的便是午后是不允许吃东西的,就说明这些佛教之人每日只吃一顿即可,《五灯会元》中就有此戒律。
当然,普通的信众只是在特殊的日子里吃素而不食荤腥。
战国到先秦为一日两餐的饮食基础先秦之前我国古代还是讲究的一日两餐文化,在甲骨文中就有相关的记载,殷商时期时候也是如此,第一餐为最重要的一餐,称之为“大食日”,而第二餐便是“小食”,这种文化一直到先秦的时候都是如此,直到后来才慢慢的有所改变。
在《左传》中就有“余姑剪灭此而朝食”的例子,说春秋时期两国相战,齐侯轻敌,以为在敌军吃早饭前打仗就可以胜,结果因轻敌而吃了败仗。
对于先秦之前的两餐文化也是有一些模糊情况的,比如在《庄子·逍遥游》中有过这样的一句话,“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这里的三餐被一部分后人解说特指的是一天,也有说是极少数情况下也不免有人每日食三餐,但绝非主流饮食文化。
两汉乃两餐到三餐文化的过渡《汉书·淮南厉王传》中这样的记载,说的就是在刘长被废弃之后,有人奏请给他的待遇中便有“皆日三食”,可见当然已经有了很多权贵之人,每日吃三顿的先例了。这也是我国古代一日两餐到三餐文化的一个过渡阶段。
当然,三餐文化到目前来讲还并不普遍,普通的民众依旧讲究的是一日两餐。
但是在《白虎通·礼乐》中又有记载,皇帝每日的饮食甚至还会有四餐,不同时间吃食称呼不同,分别为平旦食、昼食、餔食和暮食,而暮食则就是晚餐的意思了。
其实两汉时期在普通民众里面,也并非完全没有三餐文化的转变趋势的,西汉时期有一词语到“寒具”,其实指的就是小点心吃食,虽然并不能称之为一餐,但是毕竟与以往完全的两餐文化有所不同,这也是奠定了由两餐到三餐转变的一个基础。
而到了东汉时期的时候,三餐文化已经开始慢慢的普遍了,成为了一种全新的饮食机制。
也有记载说清朝皇帝的饮食实际上是“明二暗四”,指的就是虽制度上是两餐,但是除去这两餐之外,皇帝陛下还会有“早点”可食,晚上也会有人准备好“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