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妤学姐
奋战三年、紧张两天,2020年高考正式结束了,在推迟了整整一个月的考期之后,大家还是迎来了人生第一道分水岭—高考,对于广大考生而言,延迟了多达一个月的考试,既有利处又有弊端,一方面大家有了充裕的高考备考时间,但是长时间的延迟也导致了部分考生心情紧张,可能会对考试的发挥有一定的影响。首先按照全国高考统一学科考试顺序,第一科目就是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语文,但是对于部分使用全国一卷的考生来说,今年高考语文科目的作文直接让大家傻了眼,表示遇到了近年来难度最高的作文,那么全国一卷作文真的难吗?我们一起尝试分析一下。

首先大致概括一下今年的全国一卷作文:
作文题目以齐桓公、管仲以及鲍叔牙三个人为出发点,请考生任选一人作为作文立意出发点,撰写一篇发言稿。
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这篇作文的难度主要有两点:第一,三个历史人物的背景故事难题,当然文科生对齐桓公、管仲以及鲍叔牙的故事是信手拈来,但是对于一些历史常识涉猎较少的理科生而言,作文的背景故事绝对是一大写作难题。第二,作文文体的限制,近几年来高考作文并未出现过发言稿文体,导致学生们对于该文体认识不足,这也将成为写作的阻碍问题。

其实大家深入理解一下这篇作文的材料,大家会发现难度并不是以上两点,当考生误认为只有这两点难度的时候,他们就已经陷入思维误区了。一般考生看到这个题目大致会有三个立意,分别对应材料中三位历史人物,齐桓公胸怀大志、成就春秋霸业;管仲有才学,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鲍叔牙善于举荐不计个人得失,这应该是大部分学生看到题目之后,确定的三种写作方向,但是大家试想一下,这样的作文写出来之后会得高分吗?因为几乎所有考生都可以总结出这样的观点,作文主题相似度较高,必定会拿不到高分。

其实对于高考语文作文而言,出题人的目的是在考察大家的创新性和发散性思维,要求大家在既定的题目中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在创新的基础上还要与当前社会环境相结合,这也是部分满分作文考生的写作出发点,所以大家要用新的思维框架去审视齐桓公、管仲以及鲍叔牙三个人,当大家从这样的角度出发的时候,证明你已经有了高分作文的基础了。

结合当前社会环境和创新性,大家可以尝试新的作文立意:
齐桓公的战略思维
从齐桓公的人物视角来说,大的方向是一种战略家思维,从他不计前嫌任用管仲就可以看出,齐桓公敢于为长远利益放弃眼前利益,就是战略思维的体现,控制住即时的快感去追求长远的收益,这也是齐桓公作为春秋霸主聪明之处。不过该立意并不适合大部分考生,因为这样的观点需要强有力的理论和实际支撑,所以选择齐桓公作为写作主题人物,需要大家慎重考虑。

管仲的职业精神
从管仲的角度来说,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是一种职业精神,之前辅佐公子纠,就一心一意的为公子纠出谋划策。后来与齐桓公冰释前嫌之后,又全身心的帮助齐桓公建立霸业,如此有职业精神的人物,大家就可以结合当前一些标志性的社会人物进行写作,比如大国工匠以及普通的职业者,都可以凸显不一样的职业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大家可以结合疫情期间的医务工作者进行写作,这也是职业精神的最大体现。

鲍叔牙的自我认知能力
从鲍叔牙的角度来说,可以围绕个人准确的角色定位进行写作,鲍叔牙之所以可以与管仲成为知音,就可以体现出鲍叔牙对于角色定位的独特认识,其次就是鲍叔牙对于自己的认知定位,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不具备辅佐霸主的宰相能力,而管仲的能力是强于自己的,这就是鲍叔牙这位角色人物的魅力之处。

总而言之,国家通过高考选拔创新型人才,在作文的写作要求上肯定力求创新,体现自己独特观点的同时,要与当前的社会时事相结合。在今年全国卷的作文试题上,绝对有大部分学生会依据浅层立意进行写作,这样就会存在一定的审题偏差,导致写作过程中陷入思维误区,这样的作文也就很难拿到高分,而对于批阅试卷的老师来说,也会喜欢充满正能量的创新之作,而不是去认可立意相同的陈词滥调。

对于今年高考全国一卷的作文写作立意,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