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见习记者 赵盛迷 通讯员 谭金生
自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展以来,杭州市江干区和恩施市卫健系统围绕组织领导、人才交流、资金使用、学科建设等,不断健全完善协作机制,共同奏响 杭情施意 医疗帮扶壮歌,携手托举百姓 健康梦 。
家门口 的优质医疗服务
以前要到30多公里外的红土集镇才能做超声检查,现在,新院区建好了,设备齐全、环境舒适。 6月3日,红土乡石灰窑村石家坪组贫困户闫春秀高兴地说。
红土乡卫生院石窑分院距恩施市中心148公里,是该市最偏远的乡镇分院,承担着石窑社区、大河沟、龙角坝、漆树坪、石灰窑等5个行政村(社区)共1.8万余人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职能。以前的旧院区房屋破旧、设备老化,已不能满足医疗需求。
2019年,该乡积极争取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帮扶资金165万元,用于新院区医用DR、彩超机、病床等设施设备提档升级。新院区总建筑面积1159.31平方米,有床位28张,设综合门诊、化验室、心电彩超室、放射室等科室,于去年11月29日投入使用。
医疗条件的改善,不仅让群众就医更便捷,也让诊疗水平得以提升。
这台DR系统,10秒钟就可获得数字影像,还可进行全身各部位扫描检查,大大方便了临床重症、急症患者的急诊首治。 同样,太阳河乡卫生院也得到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支持,购置了新医疗设备。
近年来,江干区投入资金555万元,实施医疗卫生帮扶项目5个,为恩施市11个乡(镇)配置了医疗设施设备。
远程诊疗让群众就医更便捷
一名23岁男性患者,因胸痛1个多月住进我院心血管内科。 2018年9月,一场远程医疗会诊在恩施市中心医院展开,患者主管医师介绍了病人的基本症状和临床初步诊断。
远程另一端,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专家浏览患者病历及检查结果、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后,结合临床指征,给出诊断及治疗意见。
2019年,板桥镇一位肺结核、骨结核患者,病情突然加重。通过远程会诊,两地专家经过认真研判,决定为患者实施 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 ,让其得到了有效治疗。
新型诊疗技术惠及偏远乡村。
白果乡贫困户谢某因腰部疼痛致双下肢行动不便20余年,多次住院治疗,效果都不理想。江干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对帮扶专家运用 小针刀 技术为其治疗,极大减轻了他的病痛。
小针刀 微创穴位埋线疗法 等新技术以创伤小、操作简便、价格便宜、效果显著等特点,受到患者欢迎。于是,结对帮扶专家决定向乡镇卫生院临床医务人员进行理论培训及现场指导,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打造 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孙医生很仔细,我们特意带孩子过来的。 6月5日,在恩施市小渡船卫生院儿童保健科,市民黄绍琼一大早就带孩子来体检。
黄绍琼口中的 孙医生 ,名叫孙晓莺,是江干区采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科主治医生,拥有20余年儿科工作经验,到恩施后,挂职小渡船卫生院副院长。
挂职绝不是去做客人、走过场,而是要真正发挥作用,为基层解决实际困难。 孙晓莺每天坚持坐诊,亲自带教其他医生。
即使是休息时间,她也几乎都在宿舍和杭州的同事交流工作、整理资料。 小渡船卫生院医生方露介绍,在孙晓莺毫无保留地教导下,她和同事学到很多知识,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大大提升。
跨越深山寄深情。杭州医务人员努力为恩施打造一支 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
2019年以来,两地共同搭建培训平台,采取 请进来 送出去 方式,共培训医务人员370余人次。
如今,恩施市中心医院正积极创建国家三乙综合医院;多家乡镇卫生院理疗科诊疗范围不断拓展;县域内住院就诊率达90%;全市医疗水平全面提升。
责任编辑:王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