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今年两会,关于完善公共卫生体制机制,进一步推进健康保险发展,扩大保障的话题成为热门话题。值得关注的是,政府工作报告虽然篇幅缩短,但对强化百姓的保险保障功能却不吝笔墨,多次提及并将其置于更优先和更重要的地位。早在1月23日,中国银保监会等13部门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力争到2025年,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经过新冠疫情,全社会的风险意识无疑将进一步提升,想必这个数字也更容易成为现实。
疫情提速健康保险需求
与其说疫情催生了百姓对健康保险的需求,不如说疫情将潜在的需求更快地变成了显性需求。中国平安健康险总经理助理尹正文给记者说了一组数字:从2013到2019年,除2017年结构性调整外,健康保险年保费增速均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2019年健康险在整个保险市场中占比为16.6%,规模达到7066亿元,同比增长30%。早在2016年,德国、美国健康险占比就已达32.26%和26.88%,如此来看,我国健康险市场本来就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今年3月5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实现更好保障病有所医的目标。显然,这为商业健康保险在大健康发展格局中划定了一个相当有发展前景的位置。
“《意见》明确了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促进各类医疗保障互补衔接等创新措施。这将助力商业健康险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平安健康险董事长兼CEO杨铮说。
事实上,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5亿人,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医疗保障基金收支规模和累计结存稳步扩大,但新冠疫情的突如其来,仍然暴露出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少短板。
“疫情对国家治理、行业治理,甚至对一个公司的治理,都是很大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还存在一些缺口,特别是医疗资源的紧缺,这是供给上的一个短板。”泰康保险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刘挺军在总结泰康保险参加抗疫过程时说。
作为泰康保险集团执行副总裁兼泰康养老董事长的李艳华也有同感:“14亿人口的中国,卫生人员合计大概只有1200万人,他们在补充医养保障方面有短板,但承担的却是非常大的风险”。疫情期间,正因为看到了这个风险,才设计出泰康养老医护人员的特别赠险,用于覆盖全国8400家医院和450多万医护人员的风险,并完成了29例理赔。
疫情,只是将医护人员群体的风险凸现出来,而全社会的风险规避需求会在疫情之后更加显性。据银保监会最新数据,今年1-4月,健康险保费收入3293亿元,同比再度增长20.53%。
保险机构的机会有多大
有风险就有保险,健康保险市场下一步的纵深发展,对保险机构来说,意味着增大保障能量和拓展新的市场增量。
一组有关疫情的数字可以佐证:截至2月14日,全行业合计有602款保险产品将新冠肺炎纳入保障范围,其中400余款属于不收费自动扩展,产品类型涵盖重疾险、意外险、疾病保险、定期寿险等; 74家保险公司向医护人员及家属、疾控人员赠送人身意外险,总保额约9万亿元,为抗击疫情提供了切切实实的保障。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中提出,“强化保险保障功能”,这将使保险业在回归保障的同时获得更大的创新动力。比如泰康人寿的“爱家之约”全新升级上市,再次提出“一张保单保全家”的理念而大受市场欢迎,4月份泰康人寿业绩逆势上扬,新单价值同比增长66%;另外如中国太保寿险,通过扩大与社保的合作,截至一季度末,各类政保业务覆盖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服务参保人口1.08亿。
“健康服务的增值和供给将成为新的市场增量和需求点。”杨铮说。他还透露,后续中国平安将从产品扩容、服务增值、科技赋能三方面进行提升。
不过,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副教授锁凌燕看来,单纯提供健康风险保障并不是保险业的未来,从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逻辑看,保险业未来的功能将是复合性的。她分析说,在现有卫生体制环境下,医疗行业的利益格局已经相对固定,也因其专业性强,数据敏感度高,政府参与度高等,使得健康保险业在既有产业链条中很难承担主导性角色。政府主导的社会医疗保险才有主导医保“治理”体系建设的可能与能力,商业保险机构需要与“领军者”成为战略伙伴,协助推动医疗保险核算、精算、风险管理、理赔支付方式等各项操作标准和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寻找向纵深发展的路径
无论在大健康中将扮演主角,还是配角,在当下的保险业格局中,健康险处于“C位”还是无可争议的。至于下一步健康保险如何构建将更具爆发力?各有说法。
“保险业要用管理巨灾风险的思路来应对传染病。全球保险业在有效运用保险共同体机制为重大特殊风险提供解决方案中,积累了大量有益经验,为下一步探索传染病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的史鑫蕊在谈及保险业助力传染病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时说。
据了解,国内保险共同体近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主要有中国核保险共同体、中国农业保险再保险共同体和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建立传染病公共卫生风险管理的保险共同体不失为一种创新的方向。
针对如何完善健康保险中的大病保险制度的问题,南开大学金融学院的朱铭来教授认为,应该以法律条文形式明确规定保险公司在基本医保经办、大病保险承办以及补充医疗保险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规范健康保险经营主体的准入审批、保险费率以及缴费标准等。同时应进一步强调病前预防和慢病管理,并允许保险公司在大病保险管理成本中计提一定比例的健康管理费用。
平安产险健康险业务负责人王彧则提出了更有操作层面的建议,他认为,应该推进医保个人账户活化,实施个人账户资金家庭共用,用于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或用于支付家庭医生的门诊服务和慢病管理服务费用等;政府牵头打通医保数据和商业保险公司数据,为保险公司精准定价提供数据基础。
“健康领域的创新正在围绕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大规模发展,商业保险应该积极关注、参与、协调外部创新,在增量式的生态领域积极作为。”锁凌燕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