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孩子把你的话当“耳旁风”?沟通中4点误区

摘 要

  本文由团子妈育儿原创,欢迎个人评论、分享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发现孩子总是把我们的话当“耳旁风”,在这边喊破了嗓子、说到口干舌燥孩子毫无反应。 不禁怀疑孩子对自己

本文由团子妈育儿原创,欢迎个人评论、分享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发现孩子总是把我们的话当“耳旁风”,在这边喊破了嗓子、说到口干舌燥孩子毫无反应。

不禁怀疑孩子对自己有意见?这孩子怎么“油盐不进”,一点都不听话等等。

其实这种情况在很多家庭都发生着,并不是孩子本身的问题,而是家长跟孩子之间的沟通存在需要改进的空间。

家长每天说的什么字最多?

大家觉得父母跟孩子每天说的话是什么?吃饭了?我爱你?都不是,大部分家长每天对孩子说的最多的字是:别、不行、不可以、快点。

大概从孩子2岁开始,家长每隔不到十分钟就会对孩子发出一条指令

心理学家Martin Hoffman表示,孩子接受父母指令的频率,都等于他每天要遵守50条纪律。

还记得之前有人说过自己在家的地位,每天从睁开眼睛到晚上睡觉,只要在妈妈身边就一直被训,但是什么话都没听进去,更没记住。

这种把父母的话当耳旁风的孩子不占少数,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为何孩子把话当“耳旁风”?很多家长忽略了4个误区

孩子不是没有听到家长说什么,而是对家长说的话麻木了,甚至可以猜到父母下一句说什么,也可能是“屏蔽”了父母发出的信号,多半是父母在沟通同忽略了4个因素。

1)孩子一直在被禁止

孩子之所以把父母的话当耳旁风,其中之一就是总是被父母禁止做这做那,而且不知道哪里有不妥。

这换做是成年人也会不好受,所以孩子屡屡被禁止,无法做发自内心的事情,就会觉得父母不讲理,自然不愿意听。

2)父母指令太过于复杂

越小的孩子思想越单纯,他们分辨父母说话的时候会选择抓取重点,于是当父母给出复杂指令时就会迷糊。

比如很常见情况,妈妈对孩子说:你光着脚在地上跑不凉吗?到时候该肚子疼了,一天总要我提醒你,快点过来把袜子穿上!

孩子在父母说这一大串话的时候,脑子里也在转,我怎么又被批评了?妈妈想说什么?没等妈妈说到重点孩子的注意力已经不在这了。

3)不停的被催促

家长比较容易犯糊涂的地方就是面对孩子太急躁,当对孩子发出一个指令时,希望孩子迅速做出反应,然后不停的催促。

这会让孩子变得特别焦急,他的注意力不在怎么做事情,而是想躲避家长的催促,所以把话当耳旁风。

4)孩子正在做自己的事情

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可能真的没有听到父母说的话,或者没有时间立即执行父母的指令,因为他正在做自己的事情。

可能他刚好在摆玩具,心里想着该怎么设计造型,这时父母突然让他做别的事情他才不愿意去。

孩子把父母的话当“耳旁风”,该怎样引导?

说话的方式简单点

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父母明确表达意思,家长完全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比如:宝宝来穿袜子,地上凉,”“先把作业写完吧,然后再玩”

省去繁琐的批评和指责,让孩子能很快听出父母到底是什么意思,才知道该怎样去做。

少用否定性词语,多用引导词语

不论是大人和孩子都不喜欢被限制、被否定,所以家长在对孩子说话的时候要注意少用否定的词语。

把你不许这样、你不能这样,换成“你可以这样做”,或者把表达顺序调换一下。

观察孩子的情绪,找对说话的时机

孩子也会有不同情绪,不如当他特别生气、难过等时刻,旁人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所以家长若是想让孩子听我们说话,也要试着安抚好他的情绪。

给孩子时间和选择的空间

当我们对孩子发出一条指令,要给孩子一个反应的时间,或者等他忙完自己的事情,总是在一旁催促作用不大。

另外也要给孩子一些选择的空间,孩子也会有自己的喜好和想法,如果一味的对家长言听计从,慢慢的会变得没有主见。

这样就会在家长的指挥和管教中,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始终无法达到家长满意的程度。

团子妈心里话:

跟孩子沟通需要技巧,否则说了再多没入耳,没有任何意义。如果发现孩子总是把我们的话当“耳旁风”,那就要看一看我们与孩子的沟通,是否走进了以上4个误区。

【今日话题】你的孩子能听进去话吗?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