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养育中的10个思维误区,你踩雷了几个?

摘 要

  想要改变孩子,必须先改变你自己3分钟掌握,即时高效的家庭教育技巧抛弃愧疚,相信一切从现在开始会变得更好! 好友超超在朋友聚会上愁眉不展,显得心烦意乱很不在状态,私下

想要改变孩子,必须先改变你自己3分钟掌握,即时高效的家庭教育技巧抛弃愧疚,相信一切从现在开始会变得更好!

好友超超在朋友聚会上愁眉不展,显得心烦意乱很不在状态,私下了解才知道,她正为孩子开始学会说脏话、动手打小朋友而心烦。

她很困惑更加担心:

“我们家虽算不上诗书世家,也是懂事循礼的知识分子家庭,家人都不说脏话、身边也没有不好的环境,也从不让孩子看暴力动画片,他是怎么学会这些坏毛病的呢?”“我第一次听到他说脏话都惊呆了,到现在也没缓过来,很担心他现在就这样,以后会不会成为暴力分子,会不会打架伤人,甚至作奸犯科……”“我没有教育好他,感觉很失败,我是不是个不称职的妈妈呀!”……

后来,在我们的“盘问”下才知道,孩子说脏话只是偶尔一两次的无意义音节,跟小朋友打架也是儿童交往中比较常见的特殊交流方式而已,但即使这样,也把孩子妈吓得花容失色。

我们都笑她,自己就是专职做教育的,都能被孩子发展中的正常过程性现象吓坏,甚至由一句脏话联想到日后孩子的作奸犯科,真是关心则乱!

生活中,作为父母,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时候,看书本理论时理智又专业,涉及到自己的亲子养育中,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就会控制不住浮想联翩、被消极情绪控制,甚至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

01 为何千人千面?

每个人的性格品质不同,对待事物的看法和表现也相差各异。

只是针对孩子第一次开口说脏话这件小事,不同的家长就会有不同的反应,有超超这样焦虑忧心、浮想联翩的;也有心头一惊,但随后释然的;更有完全不在意,任其发展的。

同一事件,出现不同的行为反应,用心理学中一个典型的理论即可解释——情绪ABC理论。

情绪ABC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我们用一张图直观地看:

情绪ABC理论

显而易见,在家庭育儿中,家长的一些不良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经常是由于对孩子发生事件的不理智认知造成的。

这些错误的观点和信念已经牢牢占据你的大脑,甚至是经过几代人传承下来的,有时你可能认为理所应当、是无比正确的。

但恰恰是这些想法控制了你,当问题来临时,你会不假思索、条件反射性的产生消极想法,并迅速引发不良情绪,有时快得你都发现不到。

所以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些错误的思维认知给分离出来。

02 亲子养育中常见的10种不合理认知

这些错误认知常披上“正确”的外衣,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我们不合理地解释了事件,从而导致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一切与事件本身没有关系。

这些错误认知应用在育儿上,通常的表现为:

l “必须”“应该”的绝对化思维

绝对化的思维,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没有中间选项。

“我的孩子必须听我的”“父母都应该亲自养育孩子”

l 以偏概全

从对某一个方面的认识,去判断类似的所有事情,甚至对整体做出评判,就像盲人摸象。把一件小的负性事件过分泛化到所有领域。

“学习成绩不好,以后必然是失败的人生”“孩子跳绳跳不好,体育成绩算是没救了”

l 主观臆测

盲目自信,没有足够证据的前提下,对他人想法妄加推断,并坚信不疑。

“放学不马上回家,肯定是几个小伙伴又一起去河边玩了,想都不用想,一准跑不了”“房间门上锁就是要做坏事,一定是你同桌给你出的馊主意,一起用来对付家长的”

l 宿命论

认为发生的一切好事,都是由于运气,坏事才是正常的结果。在任何情况下,都想到最坏的可能后果。

“你这次考的好,完全是瞎猫碰上死耗子,都是运气好而已”“现在着急有什么用,反正就咱家这基因,你也考不上好学校”

l 最大化或最小化

要么高估,要么低估了一个情境的真实性。

“今天的书包是你自己整理的,我才不信,一定是奶奶帮忙的”“妈妈一直相信你能把这100首诗词都背下来,真没想到,你太让我失望了”

l 情绪性推理

不以理性的规律而是以变化不断的情绪体验来认识世界,对自己的消极感受深信不疑,并据此采取行动。

“今天我心情不好,孩子也故意跟我作对,我真是太不幸了”“今天我眼皮一直跳,我感觉一定有不好的事情要发生,儿子你今天别去上学了”

l 贴标签

无视事实,随意地给他人扣上一顶帽子,以后的判断都以这个标签为出发点。

“我家孩子是个学渣,考高分一定是抄的”“孩子他爸就是个特别不负责任的猪队友,他跟孩子亲近也就是一时兴起吧”

l 自找罪受

认为所有事情都与你有关,过分承担责任。

“孩子今天早饭吃的少,一定是我做的不好吃,手艺怎么退步了呢”“老师没让我家孩子做班干部,一定是我上次微信回复老师的时候没有加笑脸”

l 错误比较

没能看到人或事之间的重要差别,盲目错误的硬性比较,想要求得一致。

“隔壁外交官家的孩子小学毕业就出国读书了,我们现在抓紧学外语,到时也能出去”“别人家同年龄的小女孩现在会背很多首诗了,我儿子还说不了整句子,得抓紧时间练了”

l 错误预期

没能看到预定目标或问题真实的维度、变量或可能性,只凭现状做出错误的期待和预测。

“我家儿子现在就是班长,以后是要从政的”“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就认识1000多个字,上学了一定成绩好,能考个好大学”

注意,以上这些错误认知并不一定都是独立存在的,它们经常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当我们受困于思维错误的迷宫时,大脑就会错误地解读信息(事实),从而导致反馈回路发生偏移。

进而,给我们的生活增加很多烦恼。

现在,请你做个练习:

回忆一件最近发生的跟孩子间的亲子冲突或问题,对应查找一下,是你的哪些错误思维在控制你,让你感觉情绪不佳,甚至做出冲动行为。

03 解决方法

当我们的错误认知和想法经过长期固化,形成自动反应后,就需要通过一些专业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训练,摆脱负面想法的控制,学会改变认知、调节情绪,用最佳的理智状态来面对亲子养育中的问题,跟孩子一起成长。

l 首先,要坚定改变的信念,时刻谨记这些原则:

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你能解决的问题上,不要纠结于那些明显不在你能力范围内的困难。当下只专注于一个问题,并投入100% 的努力。关注自身的改变,不要妄想改变他人。把不能面面俱到作为一个选择。记住,你不是你的想法。

l 其次,把自己的不合理想法分离出来

一定要意识到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想法,觉察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心理学中的认知解离技术。

当我们能够将自己从自己的想法或感受中分离出来时,就会去对自己的想法或感受重新评价,而重新评价的结果很可能会使自己形成完全不同的感受,所以情绪就也不同了。

步骤:

通过描述自己的感受,提醒自己:感受和体验不等同于你自己;通过想象自己对自己的言语,意识到:这些想法未必是事实,它们只是自己的想法而已。

l 通过理性分析,找漏洞的方法来摆脱消极观念

当我们把自己和自己的情绪以及不合理想法解离开以后,接着我们可以采用摆脱消极观念的观察分析技术。

具体步骤:

感受(feeling)。写下自己当时的情绪体验,并且给它们打分。比如,你正在因为孩子不听话而生气,那么你的愤怒有多大程度?满分是10分,它是5分还是8分呢?行动(action)。意识到你的哪些行动受到了影响。比如,是不是因为气愤,你连床都起不来了?饭也吃不下了?情形(circumstance)。想一想是什么情形让你产生了当下这种愤怒的情绪?有可能是疫情孩子居家不上学,给你带来烦躁情绪,因为某一个导火索,让你愤怒爆发吗?自动的消极想法(automatic negative thoughts)。我们需要仔细觉察,每当自己感到愤怒或其他情绪时,脑子中会自动地冒出些什么想法?会出现哪些自己无法控制的消极想法?比如,会觉得自己软弱,还是觉得自己运气不好,甚至觉得自己很无能管教不好孩子等。漏洞(defects)。我们一定要寻找上述感受、行动,以及各种各样的自动出现的消极想法当中的不足之处,即哪一些是没有依据的,是凭空根据你自己过去的经验自动冒出来的,我们要找到它们的不合理之处,然后去应对它。

想要改变孩子,请先改变你自己。

当你在亲子养育中出现问题,感觉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时,在批评教育孩子之前,请先对照查看一下自己又掉进了哪个认知困境的陷阱中不可自拔了?

当你的情绪稳定后,你会发现孩子的问题根本没那么严重和可怕,你完全有能力处理好!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