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介绍,“粤康码”与“澳门健康码”互认系统已正式启用,标志两地健康码完成互认,出入境可互凭绿码通行。
从杭州首推健康码至今,已有多个省市区实现互认。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也于4月底发布《个人健康信息码》系列国家标准(下称“健康码”国家标准),为健康码实现全国互通互认奠定基础。
隐私护卫队发现,如今有些地方的健康码已扩展功能,实现与电子社保卡等的互联互通,支持在医疗机构挂号、就诊及医保结算,还有的已与乘车码完成对接。
1
多地同时认可地方健康码和“防疫健康信息码”
自健康码在疫情期间推行以来,由于采集信息维度不同、制作标准各异等原因,各地健康码常常难以实现互认,导致复工人员申领多个健康码,甚至重复隔离等现象的出现。
2月底,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推出“防疫健康信息码”,为地方平台提供了统一标准接口和数据共享服务支撑。目前“防疫健康信息码”已实现与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健康码”信息的共享及互通互认,既可以生成“全国版”健康码,也保留了各地健康码的跳转入口。
其中“全国版”健康码与此前常见的红黄绿三色健康码不同,防疫健康信息码仅分为“未见异常”与“出行提示”两种结果。“未见异常”表示个人当前暂未发现存在与防疫相关的异常健康状况;“出行提示”表示个人可能与入境确诊或疑似患者同程,或是近14天内从境外入境人员等。
据了解,目前多省份同时认可地方健康码和“防疫健康信息码”。
比如河北省自5月1日起全面推行“河北健康码”亮码通行制,“河北健康码”可作为在交通卡口、工厂厂区以及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通行的有效凭证,无需另行开具相关证明材料。对于跨省跨区域的流动人员,除了“河北健康码”,也可领取“防疫健康信息码”作为通行凭证。
类似的,从5月16日起,河南省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再受理健康申报证明线上、线下办理服务。上述服务暂停后,出行人员可申领本省健康码或全国统一的防疫健康信息码。
据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介绍,跨省份互认共享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在不改变地方现有健康码的情况下,通过跨地区防疫健康信息数据共享,在本地健康码中增加跨地区互认功能;第二种是各地健康码与“防疫健康信息码”对接,以它为中介进行转换,从而实现跨地区健康码互认;第三种是未建设本地健康码的地区,可直接采用“防疫健康信息码”,同时结合本地防疫健康相关信息,实现跨地区互通互认。
2
“健康码”国家标准开创两个第一
为了完全实现全国各地健康码互认,就要解决码制不统一、展现方式不统一、数据内容不统一等各方面的问题。4月29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发布的《个人健康信息码》系列国家标准应运发布。
该系列国家标准包括《个人健康信息码 参考模型》、《个人健康信息码 数据格式》和《个人健康信息码 应用接口》。
其中,《个人健康信息码 参考模型》规定了健康码的组成和展现形式,提出了健康码应用系统的参考模型和跨地区互认的技术机制。《个人健康信息码 数据格式》规定了疫情防控所需个人健康信息的数据结构、数据元属性和数据管理要求。《个人健康信息码 应用接口》规定了个人健康信息服务的接口,各类应用可通过统一接口对接不同的个人健康信息服务,为打通个人健康证明属地管理限制提供技术支持。
健康码在移动终端中的展现示例。
隐私护卫队注意到,“健康码”国家标准中,《个人健康信息码 参考模型》是开发互通互认健康码应用系统的基础。
首先,各地区建设的健康码应用系统应对接实名认证系统,在编码组成、码制和展现形式上与“健康码”国家标准相兼容;然后各地区健康码应用系统再接入统一的个人健康信息服务平台(下称“一体化平台”),并将个人填报的信息推送至一体化平台,由该平台对外提供个人健康目录信息;其次,各地区健康码应用系统应能识别由一体化平台生成的健康码,实现基于国家健康码平台的互信互认。
健康码应用系统互认机制介绍图。
有专家透露,上述“一体化平台”即为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目前,该平台正在根据“健康码”国家标准进行调整。
“国家层面统一健康码标准,有助于提升公众对健康码的信任度。”标准起草人之一、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周平表示,只有这样,健康码才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情况下对复工复产、经济恢复等作出更大的贡献。
他透露,在其从业20年里,“健康码”国家标准开创了两个第一:其一是立项到发布时间最短,仅用时14天;其二是发布即实施。他强调,为了支撑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提高复工复产期间人员流动的通行效率,出台“健康码”国家标准具有紧迫性。
3
健康码现已应用于医疗、乘车等场景
据了解,在预防、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采集、存储和处理个人健康信息,出于快速获取个人健康相关信息、统计某种流行病或疾病的相关信息、管理不同地域之间的人员流动等目的。疫情期间,健康码正是起到上述作用。
此外,“健康码”国家标准指出,健康码还适用于个人医疗、健康养老或其他重大公众活动管理;健康码应用系统参考模型可用于疫情防控以外的多种个人健康信息场景,赋予不同的推广名称,比如健康码服务与个人健康档案网络服务对接后,健康码可作为“病案码”,供医疗、养老等机构扫码端查询留存本人档案使用。
隐私护卫队了解到,不少地方已经开始探索健康码的新用途,主要方向之一是添加与卫生健康相关的功能。
比如杭州市健康码实现与电子健康卡、电子社保卡的互联互通,不仅可以作为通行凭证,也支持在杭医疗机构挂号、就诊及医保结算;厦门市的健康码也已增加挂号取号、就诊、缴费、医保自费结算等功能;类似的还有天津、内蒙古等地方。
还有的将健康码与乘车码系统对接。比如浙江衢州市的市民乘坐公交时,扫码即可识别健康码的状态,只有“绿码”市民才能继续乘车。如果未申领健康码,后台会提醒乘客先申领健康码。
文/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 尤一炜 蒋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