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代周报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在空中开辟抗疫“第二战场”的互联网医疗“由春入夏”。
来自微医的一组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微医互联网总医院为全国,尤其是武汉黄岗等核心疫情地的用户提供在线咨询、心理救助、在线复诊、医保用药和防疫科普等服务,截至4月中旬,累计访问量超过1.35亿,服务人次超过170万。
用户端问诊量暴增,政策端也频吹暖风。
无论是3月2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两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还是随后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均可读出政府层面对互联网医疗从谨慎尝试到主动推动的态度转变,医保支付等政策性障碍正逐渐被打破。
如何抓住风口乘势而上,是摆在诸多互联网医疗平台企业面前的一道思考题。
4月1日,微医迎来重大人事变动,原友邦保险区域首席执行官蔡强正式出任微医董事会副主席兼首席财务官,具体职责包括分管集团财务、投融资以及“微医健”事业群。
蔡强出身于保险行业,早期曾担任法国安盛保险(AXA)香港首席执行官。2009年,蔡强加入友邦保险,成为友邦中国区第一位内地籍总裁。在加入微医之前,蔡强担任友邦保险集团区域首席执行官,负责友邦保险在中国、中国台湾、越南、马来西亚和缅甸市场的业务。
就在两年前,友邦保险投资入股微医,成为微医重要的战略合作方。此次蔡强的新选择受到业内颇多关注,也引发不少猜想。
作为数字健康行业的“独角兽”,微医也是业内唯一一家全产业链的企业。目前,微医内部共有5个事业部:微医疗、微医药、微医检、微医健和微医云,分别对应互联网医院、云药房、检查检验、健保和大数据等业务,五个板块全闭环协同。
此次蔡强的加入,又会给微医带来哪些新的布局思路?5月18日,蔡强首次接受了包括时代周报在内的媒体采访。
加速对接支付端
时代周报:在友邦保险任职时,你曾说过“保险+健康”是大健康的共赢模式。现在加入微医,你对“健康+保险”又有什么新看法?
蔡强: 在国外,“保险+健康”是一个三支柱平台,社会保障体系、商业健康险和个人消费这三大支柱支撑着整个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但在中国只有一个主要支柱,基本靠着国家社保支撑,商业保险的渗透率非常低,个人消费相对来说也比较少,所以因病致贫、返贫的比例非常高。“保险+健康”的未来发展最主要是要提升商保以及个人消费的能力,达到一个均衡。
对于微医来讲,我们能够做的是与合作伙伴搭建一个健康共同体,即“健共体”。因为医疗健康服务需求巨大,资源供给有限,这个矛盾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很难完全解决,需要医院、医生、保险公司、政府乃至个人共同参与进来,思考怎样能达到资源的优化。这需要一个合理优化的机能,通过“健共体”把线上线下的资源合理优化。这是我们和保险公司未来合作的一个方向。
时代周报:未来大健康生态中,医院、保险公司以及互联网医疗平台,它们彼此的关系和互动会发生哪些改变?
蔡强: 未来的第一个趋势是整合。以往所有的医疗资源都是一个孤岛型碎片化的模式,这是医疗健康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通过“健共体”,线上线下所有的医院、医生、药房和支付方能够互联互通互动,优化资源,彼此合作,这是未来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方向。
第二个趋势,以医院为中心的1.0模式,会逐步转化成以患者和消费者为中心的2.0模式,许多新型创新尤其是人工智能的搭配会大大提升医疗体系的效率。
第三个趋势是我刚才讲的三个支柱,从老百姓完全或者主要依赖社保体系,转向政府、商业保险以及个人共同承担医疗费用。
时代周报:随着你的加入,微医下一步在保险领域会有哪些全新布局,这些布局对于整个公司“健共体”的构建会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
蔡强: “健共体”最主要的目标是要打通医、药、保的服务闭环,形成无缝对接的客户体验。
第一步是要打通医保的对接。举例来说,这次武汉抗疫当中,我们不仅只用36小时上线互联网医院,最重要的是我们打通了跟武汉市医保的对接,跟线下药房和物流体系的对接。武汉全市有40.8万的重症慢病患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因为疫情经受了约一个月的断药折磨。微医互联网总医院打通了线上复诊、开方、医保结算及线下配药的全流程服务。
完成了医保对接后,第二步就是要跟商业保险公司对接。商业保险公司设计的很多医疗健康险都是在医保之上,医保不覆盖的部分由商业保险公司来服务,补充医疗险是我们未来对接的一个主要方向。
当医保、商保都有对接以后,我们希望第三步能够成为整个保险行业的大中台,也就是将来的理赔服务都可以通过微医来提供,因为我们跟医院有对接,跟医保有对接,跟保险公司也有对接,一个完整的闭环,客户体验将会非常好。
因此,我们可能就会有三大步,第一步医保,第二步商保,第三步系统的 TPA,即第三方的支付管理和理赔,形成一个大中台。这是我们未来在保险领域的一个战略。
时代周报:支付端对于形成医、药、保闭环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是否也是未来数字医疗盈利能力上的关键一环?医保和商保对于互联网医疗平台分别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蔡强: 其实支付端的打通是一个服务,当我们有医、药、保支付端的这种闭环的打通体验,自然就会形成好的客户口碑,形成客户黏性和忠诚度。
对我们来讲,医保服务收入是我们最重要的客户来源之一。当然,医保是一个体现社会责任的服务,通过跟医保对接,提升整个“健共体”的效率,减少过度医疗,降低医疗费用。为医保节约费用,提高健康服务的质量,提高医院的效率。这是我们主要的工作。这个基本是以服务广大用户为主。
此外,我们还希望同商业保险公司形成共赢,产生利润。在此基础上,个人消费尤其是高端的医美、海外医疗、新特药,也可以在利润上面给我们产生贡献。
更长期来讲,大数据智能化的应用,跟新药的开发,跟保险公司在市场化、药企销售方面可以形成深度的合作,这些是更长期的一个应用。
力推数字健康新基建
时代周报:你如何看待中国数字健康产业的市场空间?受疫情推动,行业可能又有哪些新变化?另外,资本市场对这个行业的估值,最看重的是哪一方面?
蔡强: 数字健康行业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互联网化,从10年前微医成立“挂号网”那个时候,线下医院就开始尝试触网;2015年12月至2016年开始,以乌镇互联网医院为代表的互联网医院的出现,标志着数字健康进入2.0阶段,也就是“互联网+”,不单是触网,而是通过互联网来提供一些问诊、销售药品等服务。由于“互联网+”只是一个电商的模式加上一些轻医疗,它只是一个相对浅层的数字健康服务,这个市场虽然不大,但发展也蛮快的。
从去年开始做的“健共体”是数字健康的3.0阶段。这次疫情把“健共体”的需求提速了,从消费端的用户体验、用户行为和观念,到政府端政策制定者的观念都在迅速改变,“健共体”的搭建有了非常快的提升,之前在网上开处方、医保支付等方面的政策性障碍正在打破。
数字健康3.0是“大健康+互联网”,变成了线上线下结合,互联网作为数字健康新基建的搭建者。这个产业的空间非常巨大,未来发展也是双位数的成长趋势。
至于资本对本行业的估值,市场的事让市场做决定。对微医来讲,专注把“健共体”打造好,把客户体验打造好,把这种闭环支付端的无缝对接打造好,市场自然就会给一个合理的估值。
时代周报:为推动行业数字化,你们在基础设施上做了很大投入,如何衡量投入和业绩的表现?疫情之后,公司的业务会不会增加一些调整?
蔡强: 我们一直专注在公司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的投入上,尤其是进入到数字健康3.0,“健共体”的搭建。既然做的是数字健康新基建的工作,就需要很多基础建设的投入。对我们来讲,未来“健共体”的投入至关重要。“健共体”的成功将对行业带来变革性的影响。只有靠各个医疗机构,保险公司、政府合力才能更快推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解决。
一个好的企业最主要是看服务,服务做好了自然就会有人用。我们希望把业绩的目标定在给老百姓提供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法。政府愿意看到,机构愿意看到,消费者也愿意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