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播放 GIF 0.0M
【中国年轻癌症患者为什么变多了?】
经常有人问:“癌症整体是老年病,但为什么我觉得中国年轻患者越来越多了?”回答这个重要问题,不能靠个人的感觉,而是要看数据。菠萝最近翻看了国家癌症中心的最新统计,发现中国的癌症很奇葩:既在“老龄化”,又在“年轻化”!
中国患者同时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方面,老年癌症患者比例在增加,患者平均年龄在增加,所以在“老龄化”。另一方面,年轻人中多种癌症的发病率在持续提高,所以也有“年轻化”。
下面这张图,展示了中国2000-2014年各个年龄段癌症发病率情况。
大家应该很容易就看出两个规律:
1: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70岁的老人患癌风险是20岁年轻人的100倍以上。
2:无论男女,40岁以下人群整体发病率都在持续增加。
由于老年人患癌风险远高于年轻人,所以不出意外的,患者多数都在60岁以上。
不仅如此,中国癌症患者的平均年龄还在一直增加。2000年的时候,平均发病年龄是62.6岁,此后逐年上升,到2014年提高到了63.6岁。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癌症毫无疑问在“老龄化”。
但同时,中国又确实在“年轻化”。
有些癌症类型发病率增加很明显,比如女性的乳腺癌。研究发现,在相同年龄的时候,不同年份出生的女性乳腺癌风险是持续升高的。60后比50后风险高,70后比60后风险高,80后比70后风险高,90后比80后风险高。
这是为什么?大概率和现代生活习惯,包括营养激素水平发生改变有密切关系。这种年轻化的趋势非常值得警惕。因为和欧美相比,中国乳腺癌高发期本来就早10年左右。美国乳腺癌患者中60岁以上的特别多,而中国女性发病高峰却在50岁左右。因此,中国年轻女性更需要注意乳腺癌的预防和筛查。结直肠癌也有类似的趋势。无论男女,年轻人发病率都在提高。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有点懵:既然年轻人发病率在提高,为啥患者平均年龄却在增加呢?因为中国社会在迅速老龄化,老年人比例增加了很多。这就是中国癌症的现状:既在“老龄化”,又在“年轻化”!我们既不能忽视老年癌症患者的增多,也不能忽视年轻人的癌症风险增加。只谈其中任何一个,都是片面的。
但并不是所有癌症都在“年轻化”,比如肝癌。事实上,从2000年开始,年轻人的肝癌发病率一直在下降。
这背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乙肝疫苗的普及。慢性乙肝病毒感染会大幅提高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肝癌患者中70%左右都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从90年代开始,中国新生儿开始广泛接种乙肝疫苗,儿童感染率开始大幅下降。很多年轻人在不知不觉中,逃离了肝癌。
所以,要讨论中国癌症是不是在“年轻化”,还得分不同的种类来讨论。
对于乳腺癌,结直肠癌这类和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癌症,不仅数量在增加,发病年龄也越来越早,需要密切监控,并制定出符合中国特色的筛查指南。反过来,肝癌、胃癌这类和感染及饮食习惯密切相关的,年轻一代的发病率反而开始降低了,这是医疗卫生水平进步的结果,应该会越来越好。
总之,得癌症的年轻人确实不少。大家不能轻视,不能抱侥幸心理。学习防癌抗癌知识,保持健康生活习惯,做好定期筛查,都是有必要的。但同时也不需要恐慌,虽然年轻人患癌风险确实在提高,但并没有出现所谓“爆发性增长”。大家之所以感觉年轻癌症患者到处都是,其实和信息传播有密切关系。
一方面,老人得癌症不是新闻,但年轻人得癌症的故事更吸引媒体报道,所以曝光度比较高,也更容易让人记住。另一方面,互联网让大家的社交圈扩大了。以前的人只认识自己村,或者一个单位的人,而现在每个人微信上不仅有无数的好友,还有好友的好友,所以更容易看到小概率事件。
最后我想说,癌症发生有很多随机因素,年轻人患癌不少都有先天原因,不一定是自己做错了什么,千万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即使真不幸被查出癌症,也不要恐慌。一方面,如果发现早,癌症整体治疗效果是很好的,另一方面,现在各种新药层出不穷,即使晚期患者也可能实现长期生存,甚至临床治愈。
【未来的癌症筛查可能是这样的】
【6个致命小动作,你家老人可能天天在做!】
很多容易忽视的小动作,对老人来说都很危险!
1.起床太猛
肌肉尚处于完全松弛的状态,如果突然用力仰身起床,很容易出现所谓的“闪腰”。另外,长时间平卧后突然直立,血流方向猛然改变,容易导致大脑缺血缺氧,发生让人眼前一黑的“体位性低血压”。
正确做法:睡醒后先平躺一分钟,再依靠手部力量帮助起身,坐起后双脚垂坐一分钟,然后床边扶持站立一分钟,然后再缓慢行动。
2.用力排便
中老年人容易便秘,而在用力排便时会使腹腔内的压力升高,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从而增加心率失常、心绞痛等疾病的的发病风险,严重者甚至引起心血管的破裂。
正确做法:长期便秘者注意多喝水,常吃富含膳食纤维的水果和蔬菜,合理使用促排便的药物,尽量做到每日排便一次。另外排便时可以脚踩小板凳,有助于解除肠道压迫,利于排便。
3.猛回头
有些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快速猛回头容易出现头晕的症状,严重时甚至诱发心脑血管急性发作。
正确做法:建议转头时一定要有意识的放慢速度,以免引起身体不适。4
4.空调开的太猛
容易造成室内外温差过大,从室外进入空调房时,突然地冷热交替容易刺激人体产生应激反应。此时血管突然收缩,而血液流动速度尚未减慢,就可能诱发血管堵塞或高血压,对老年人来说十分危险。
正确做法:空调温度尽量保持在26~28℃,不宜过低,满身是汗时不宜马上吹空调,建议先擦干汗水再慢慢降温,尽量避免喝冷饮和洗冷水澡。
5.提重物
老年人弯腰提重物时,腰背筋膜、肌肉、韧带往往因为负担过重而受伤,而抬起重物的瞬间力量往往更大,会造成腰部的损伤。
正确做法:保持腰部直立。用腿的力量将重物抬起,并将重物尽量靠近身体。或者双手并用,保证身体的平衡和腰椎受力均匀。
6.摔倒后马上起来
有时候老人摔倒后马上起来,可能对身体造成二次伤害。比如对于有脑血管病后遗症的 人来说,可能会造成加重脑部缺氧或缺血。如果是伤及关节或骨头,盲目移动可能造成关节脱位或加重骨折。
正确做法:不要急于尝试站起来,建议先检查四肢是否可以活动,如果手脚无碍,可以先侧身使膝盖和双肘着地,将整个身体撑起来,如果身边有比较稳定的椅子等物体,可以借助它们辅助站起来。
【心肌缺血,靠的不是心电图,而是心肌核素!这到底是个什么检查?】
心肌缺血,靠的不是心电图,而是心肌核素。这到底是个什么检查?
【家人错误包扎致3岁女童手指坏死 】
极目新闻消息称, “3岁女孩欢欢(化名)家住蔡甸。一个月前,欢欢独自在家玩时,不小心弄伤了左手的无名指。 社区医院处理一周后,奶奶发现孩子伤口上的纱布脱落,便用橡皮筋捆圈加固,又用创口贴再绕一圈包扎。 没想到因为伤口包扎不当,导致手指缺血变黑,最终只能被截指。 18日,手外科医生团队为孩子进行手术,预计即将出院。”
首先,这类手指伤口原本是小伤口,但由于捆扎过紧导致坏死的案例屡见报端,令人遗憾。 受伤后,伤口进行清洁消毒之后,无论是用创可贴还是用敷料包扎,重在包,不在扎。 包裹的作用仅仅是保持伤口干净、减少感染。只需要固定,不掉下来即可。并且需每日检查伤口情况。 此外从时间线来看,女童日常生活也好像缺乏足够的照顾,应该引起当地部门的重视。
注意:知识官意见并非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个体疾病治疗方案,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