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之前最新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目前育龄妇女人数超3亿。
国家统计局此前对育龄妇女群体的调查显示,其生育意愿子女数为1.8。
但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实际总和生育率只有1.3。
1.8的意愿,1.3的现实形成了极大落差。
1、不愿“生”或是延迟“生”的背后,很大程度是对“养育”的担心
在人口学界有三个界限,如果总和生育率低于2.1,叫低生育率;低于1.5,叫很低生育率;低于1.3,叫极低生育率。如果一个国家的生育率跌入1.3,叫跌入低生育陷阱,就很难再回来。
影响我国总和生育率低至1.3的因素有很多:妇女人数的减少,更重要的是妇女生育年龄的推迟,再就是年轻人群的生育意愿,应该是全世界最低的。像日本、韩国生育率这么低的国家,他们的生育意愿还是很高的,约2.5-2.6个孩子。西方也是这样。
那么,当问育龄夫妇“生不生”,有一定概率他们会反问你“谁来带”。
人口生育观念已经转变,对于当代人而言,不愿“生”或是延迟“生”的背后,很大程度是对“养育”的担心。
2、有很多女性拼尽全力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宝宝,却很难
有一部分女性不愿“生”,觉得养娃很难,既关系到“养”所带来的经济负担,也暗含与“育”相关的内心焦虑。但是相对于来说,那些拼尽全力想要生育的女人们更难。
她们拼尽全力,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宝宝,这备孕过程到底有多难?
有的人轻轻松松就能拥有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而有的人却要为此付出上百倍的努力,还不一定能如愿。
能生育,对于生育困难的人来说是件多么幸运的事呢!
3、过度延迟“生”的后果有多严重,年龄越大受孕机会越少,分娩麻烦越多
在这里不得不提醒下,推迟生育的育龄妇女们,你们并不知道的是,过度延迟“生”的后果有多严重,有专家解释:“过分延迟怀孕年龄,并非是一种适当的做法。原因是年龄越大受孕机会越少,分娩麻烦越多。”
高龄产妇风险之所以高,是因为女性在35岁之后,身体状态会走下坡路,卵细胞也随之老化,而且容易造成卵细胞染色体数目异常,当这类卵细胞完成受精后,容易导致宝宝先天性愚钝。
针对上面的高危因素,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量在 35 岁之前完成生育任务。当然,前提是已经找到了对的人。如果真的没有,也没必要单纯地为了生娃而胡乱凑合。
怀孕之前,控制好体重,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怀孕了以后,好好吃饭,营养均衡,放松心情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生与不生,可以静下心来思考一番,毕竟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而每一个生命从孕育到抚养也都是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