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 | 湟中区:深学党史办实事 聚焦“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湟中区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100周年大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湟中区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紧扣“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要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聚焦“四事”谋福祉,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推进发展“要事”,铺好致富路子

——走好文旅融合发展特色路。着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样板区,探索推进文化与旅游、休闲与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全面启动河湟文化西宁产业园建设,初步形成以陈家滩特色文化产业区内佛光工艺雕塑、缘汇木雕、华坊云锦缂丝和阳坡村铜银器加工基地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品加工制造业,以鲁沙尔大景区内香巴林卡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八瓣莲花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代表的文化旅游服务业。依托新华联国际旅游城、宗喀驿商业步行街等地标性消费集聚区,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假日经济,打造起网红消费“打卡地”。2021年上半年全区接待省内外游客达到214.6人次,旅游总收入达6.5亿元。其中,乡村旅游预计接待游客90.26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到1.9亿元。

——培育生态经济发展增长极。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三个最大”省情定位认识,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核心区,坚持走循环、节能、环保、低碳的现代化新型产业道路,扶持壮大生态经济,开展“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积极创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以小南川健康养殖产业园、西纳川果蔬休闲产业园、云谷川马铃薯产业园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以上新庄文化旅游中小企业创业区内转型后的贵强物流园为基础的申通、圆通、中通等现代物流服务业。

抓好中心“大事”,迈稳前进步子

——下好乡村振兴先行棋。建立健全防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全区2.78万脱贫人口做好动态监测,对89户脱贫不稳定户、172户边缘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认真梳理、严格筛选,初步申报2021年乡村振兴入库项目30项,涉及项目金额5.71亿元,编制了2021年第一批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0027万元使用计划,计划资金6776.64万元安排项目15项,批复项目11项。投资1000万元在拦隆口镇泥麻隆村、共和镇苏尔吉村打造省级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村,积极申报建设古城沟、苏尔吉等6个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村和38个美丽乡村。为建档立卡脱贫户发放贷款768户3529万元,为3家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社发放贷款共计1000万元。

——走好污染防治长效棋。巩固提升两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成效,扩大“智慧工地”管理模式成果,全面排查“小散乱污”企业,铺设燃气管网237公里,完成“煤改气”96蒸吨。实施西纳川流域污水主管网敷设工程和田家寨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持续深化“河湖长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8平方公里。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完成化肥农药减量增效20万亩。

——抓好疫情防控一盘棋。全区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始终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累计排查返宁来区人员39895名,区第一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区疾控中心累计完成“应检尽检”核酸检测各类人员5万余人份,冷链食品及外包装3302份、环境247份;全区共设置新冠疫苗接种点17个,接种平台54个,稳定有序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累计接种疫苗157554剂次,其中第一剂接种128670人、第二剂接种28884人。

解决民生“小事”,系紧干群带子

——聚焦“补短板”人居环境更靓丽。完善西纳川、小南川等4条乡村旅游带重点景区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计划投资900万元在上新庄、田家寨等乡镇改造农村户厕3000个,改善1500户群众居住条件。启动农村生活污水全处理、全收集、全覆盖、全达标“四全”工程,完成3个村生活污水管网铺设,加快实施大有山村污水收集试点项目。扎实开展“清洁西宁 秀美湟中”提升行动,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全面开展“全城清洗”行动。

——畅通“微循环”交通出行更便捷。实施好行政村通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项目。完成全区交通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4362万元,全面完成上山庄花海旅游公路、上五庄大寺沟通村公路路面整治、大才乡大磨石沟村道路硬化工程,对全区病害严重路段进行3次排查,清挖边沟228公里,整修路肩41.8公里、疏通涵洞90道、清理塌方20处。

——依托“数据端”便民服务更高效。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跨省通办”综合服务窗口。梳理高频服务事项纳入“一次办”清单,积极推广线上“审核合一、一人通办”、线下“一窗受理、并行办理”服务模式,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在线审批。深入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推进企业设立登记“零表单”“零见面”,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各行政单位综合服务中心为“老弱病残孕”特殊群体及“办不成事”的群众开设绿色服务窗口。湟中区法院推广网上立案,落实司法便民利民。

办好为民“实事”,挑好责任担子

——保障住有所居。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合理引导和监管,发放房地产开发企业预售许可证2家7件,拨付预售监管资金19件,完成房产转移交易1015套、存量房网签住宅348套,商品房买卖合同备案996户。完成3409套公租房信息系统录入,分配公共租赁住房85户,发放租赁补贴35户4.5万元,计划改造老旧小区30个、1973套。投资2250万元对6个乡镇的1500户农村老旧住房进行外立面改造和户厕改造。

——保障病有所医。完成全区384个卫生室标准化建设、16个乡镇医疗机构和4家区级公立医院全部达到“基本医疗有保障”目标要求。累计减免诊察费、住院费、床位费用14.6余万元3.82万余人次,发放价值42.4余万元的免费药品6.6万盒,受益贫困人口达4.21万余人次,投资863万元免费为全区2万名农村育龄妇女进行“两癌”筛查,为1210名新生儿免费进行疾病筛查,为3900对夫妇进行孕前健康检查,为3.5万名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免费健康体检。

——保障学有所教。投资118万元建设多巴通海教学楼项目,新增校舍面积2580平方米,投资9104万元建设多巴第二高级中学(一期、二期)教学楼,新增校舍面积5.5万平方米;投资1250万元新建多巴清源学校(三期)教学楼,新增校舍面积4807平方米。投资758万元建设湟中职校实训基地,新增校舍面积9300平方米。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4390万元,资助学生6.6万人次;落实资金4360万元在为36所学校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惠及学生5.47万人次。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湟中区将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湟中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湟中融媒

监制:高照华

原标题:《党史学习教育 | 湟中区:深学党史办实事 聚焦“四事”谋福祉》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