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需要营养补剂?
“营养补剂的意义在于,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改善健康。”
饮食模式+生活方式→整体饮食摄取不够
现在人的饮食模式和生活方式决定了整体的营养水平和健康水平。
根据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 国人的饮食结构偏向高油高盐高糖,摄入过多能量密度高,营养素密度低的食物,而水果,豆及豆制品,奶类摄入明显不足。大部分职业劳动程度普遍较低,在外就餐频率增加,再加上快递、外卖、电子产品的普及,现代人运动量大大减少。最后导致现代人很难达到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1-2)
以钙为例,我国人群日常饮食中钙含量偏低。根据2013年营养调查结果,我国居民每日膳食约摄入元素钙400 mg,而成人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800 mg(约800ml牛奶)。(3)日常生活中,大量喝咖啡和饮酒,以及吃的过咸等会增加钙的流失;一出门就打伞防晒的生活习惯(缺乏阳光合成维生素D),会影响钙质的吸收;骨密度质量又和运动量息息相关……
日常推荐量(RNI)不能满足高健康需求
一个重要的概念:即使理想状态下,日常摄入满足了日常推荐量(RNI,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它也仅仅是维持当前的健康状态。
这里涉及到日常推荐摄入(RNI)这个数值的由来和意义。这个数值是国家依据大规模人群调查得出的能够满足人群97.5%中各年龄性别组的营养需要量。意义在于:摄入该量级的营养素后,不会得由该营养素的缺乏引发的相关缺乏症。这个数值是人群平均值,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如果仅仅只是满足每日推荐摄入量,只能说是降低了患相关营养素缺乏的风险,只满足了不易生病,维持当前健康的第一层健康需求,远达不到对健康水平更高层次的追求。
所以,对于不满足于当前健康状况,想要追求更高健康水平的人来说,无论日常摄入是否满足RNI,多少都需要营养素补剂。介于绝大部分人的日常饮食,连基本的RNI都达不到,通过补剂补充一部分摄入不足的营养素是有必要的。
饮食不均衡会加重营养失衡
以上从宏观的人群角度解释了为啥需要吃补剂,接下来从机体代谢角度解释一下,补剂的意义。
看起来现在的人们吃的都很好,实际上营养并不均衡:某一类物质摄入过多会导致某些营养素的长期缺乏甚至亏空。举个例子,对于喜欢甜食的人来说,糖分的过量摄入,会增加维生素B的消耗。
维生素B在体内会被激活为辅酶的形式参与蛋白质,脂肪和碳水的代谢。一方面分解蛋白质,脂肪和碳水释放能量,另一方面帮助三种物质相互转化用于产生身体组织(下图)。(4)而精制糖类的过量摄入,导致机体需要更多的辅酶进行代谢与合成,作为合成辅酶的维生素B的需求量相应的增加。
尽管体内能够存储一部分营养素,但是如果长期糖分摄入过量,蔬菜水果又摄入不足,维生素B族的长期消耗乃至亏空会引起一些令人不爽的体验,比如容易感到疲惫,头晕,胃口不好,脸色苍白,甚至会带来实质性的疼痛,例如口腔溃疡,舌炎,口角炎等。(5)
好补剂的意义
服用补剂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补充日常摄入不足以及弥补体内本身已经缺乏的营养素。补剂中营养素的生物利用度(吸收 作用效率)与补剂品质紧密相关,包括剂型,剂量,主要成分形态,配方,辅料,技术等。优秀的补剂也就是专业的补剂,在保证效果最大化的同时,会尽量减小身体的代谢负担。
接下来用叶酸(B9)为例,详细分析营养补剂的各个方面。
核心成分
主要成分的形态
主要成分的形态从根本上决定了这款产品的人体吸收效率以及作用效率。
叶酸的常见形式:天然叶酸(Folate)、合成叶酸(Folic Acid,FA)和5-甲基四氢叶酸(5-MTHF,为体内活性形式)。天然叶酸(Folate)主要依靠膳食摄入(绿叶蔬菜)。而合成叶酸(FA)和5-甲基四氢叶酸(5-MTHF)是市面上叶酸补剂的主要成分(绝大部分为FA,极少为5-MTHF)。
这三者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体内代谢上(图):绝大部分天然叶酸(Folate)在进入血液之前就在消化系统被转化成5-MTHF形式。(6)但FA只有部分能在消化系统中被转化为5-MTHF形式,大部分需要在肝脏或者其他组织中进行转化。(6,7)5-MTHF无需转化,能够直接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由于基因的缺陷,天然叶酸(Folate)和合成叶酸(FA)在体内转化成5-MTHF的过程在某些人身上效率低下。(7)尤其是服用FA之后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转化为5-MTHF形式的叶酸。
值得注意的是,在FA转化的前半段时间里,未被代谢完全的人工合成叶酸(Unmetabolized Folic Acid,UMFA)会堆积,即使是每天只摄入400微克小剂量。(8,9)如果基因存在问题,需要摄入的FA会更多,堆积的UMFA也会相应增加。而UMFA的长期积累已被证实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包括①增加癌症风险;②掩盖B12缺乏症状,导致神经功能受损。(10-14)
相比之下,服用5-MTHF形式的叶酸补剂:①没有UMFA堆积可能带来的对健康的副作用②跳过转化过程,无视基因缺陷,能够直接吸收,吸收率自然会比天然叶酸(Folate)和FA都更高。
所以,如果需要补充叶酸,尽量选择5-MTHF形式的叶酸。
主要成分的含量
剂量也是决定效果的重要组成之一。在身体吸收率相同,不考虑其他差异的情况下,每单位的主要成分含量越高,相应的吸收也会更多。
下图是不同品牌的叶酸含量上的对比:
配方 辅料
配方的作用在于提高营养素吸收利用效率,增强其效果。即便是相同含量的营养素,专业级的补剂产品会想方设法提高补剂生物利用度。例如叶酸,转化过程需要B6和B12参与,并且有研究表明维生素C能够促进叶酸吸收,某些产品则会相应的添加这些成分增加作用效率。
而辅料的作用主要在于赋形(保持形态,利于储存)和提高药物稳定性。一般来说,这些成分种类越多,占比越大,越不利于机体吸收,同时加大了肝肾代谢的负担。另外,某些填充物可能会引起过敏或者其他健康问题(表)。不同级别的叶酸产品,辅料对比如图。
产品形态(剂型)
剂型体现的不仅仅是工艺,同时决定了服用效果,体验以及运用场景。例如,在不考虑其他因素下,粉剂的吸收会比片剂好,胶囊的服用体验相对较好,咀嚼片和软糖更适合吞咽有困难的老人和小孩。
常见的补剂形态包括有粉状、片剂、胶囊和液体。由于剂型和产品辅料(填充物)息息相关,综合来看,胶囊形式的补剂相对较好(下图)。但是这也并不绝对,对于不同的产品,产品最终形态主要还是取决于:主要成分本身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生产加工工艺。
就单从叶酸来说,市面上多为片剂,少量为胶囊,相比之下,自然是胶囊形式的补剂较好,辅料少,添加剂也少。
其他方面
专利 临床试验
大多数专业产品的核心成分会涉及到相应的专利技术,专利往往同时也有临床数据支持。比如国际上注册过的四大活性叶酸专利:Quatrefolic®,Metafolin®,Extrafolate S®,Magnafolate® PRO。
第三方检测 认证
除此之外,有些生产商为了增加品牌的可信度和市场竞争力,会进行第三方的认证以及检测(比如重金属和微生物的检测 ),以及获得一些国际知名认证。第三方的认证主要有NSF,Consumer Lab等。
为什么需要定制补剂?
定制补剂的作用在于,在尊重个体差异(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前提下,结合当下身体状况,专业且有针对性的以另外一种方式调整健康状态。
为啥需要定制
身体状态是波动的,健康是一种动态平衡
身体其实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即使是健康的成年人,同一天的不同的时间身体的营养素含量也会有差
同种营养素的不同的形式,解决不同问题
即使是缺乏同一种营养素,机体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缺维生素A,有可能表现为夜盲,也有可能表现为皮肤干燥脱皮。相应的,同一营养物质的不同的化学形式也会针对不同的症状。
举个例子:
同样补镁,不同形式还会有额外的Buff
柠檬酸镁(存在柑橘中):治疗便秘。
氧化镁(存在牛奶中):经常用于短期缓解不舒服的消化症状,如胃灼热、消化不良和便秘。它也可以用于治疗和预防偏头痛。
氯化镁:常用于治疗胃灼热以及便秘。
牛磺酸镁:促进血糖血压正常
甘氨酸镁:有镇静作用,常用于治疗焦虑、抑郁和失眠。
硫酸镁:治疗压力和肌肉酸痛。
补剂定制的意义
健康状况因人而异,补剂的选择也应该结合当下健康状况进行选择。再加上机体各类营养素的波动性以及补剂的使用规范和安全性,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
Reference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
国家卫健委,《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中国营养学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营养和运动管理专家共识
Said,Hamid M. "Water-soluble vitamins." Nutrition for the primary care provider 111 (2015): 30-37.
Oh, Robert C., and David L. Brown. "Vitamin B12 deficiency."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67.5 (2003): 979-986.
Patanwala, Imran, et al. "Folic acid handling by the human gut: implications for food fortification and supplementa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100.2 (2014): 593-599.
Wright, Anthony JA, Jack R. Dainty, and Paul M. Finglas. "Folic acid metabolism in human subjects revisited: potential implications for proposed mandatory folic acid fortification in the UK."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98.4 (2007): 667-675.
Sweeney, Mary Rose, Joseph McPartlin, and John Scott. "Folic acid fortification and public health: report on threshold doses above which unmetabolised folic acid appear in serum." BMC public health 7.1 (2007): 1-7.
Sweeney, Mary R., et al. "Postprandial serum folic acid response to multiple doses of folic acid in fortified bread."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95.1 (2006): 145-151.
Rees, Judy R., et al. "Unmetabolized folic acid, tetrahydrofolate, and colorectal adenoma risk." 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 10.8 (2017): 451-458.
Ebbing, Marta, et 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after treatment with folic acid and vitamin B12." Jama 302.19 (2009): 2119-2126.
Cole, Bernard F., et al. "Folic acid for the prevention of colorectal adenoma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97.21 (2007): 2351-2359.
Morris, Martha Savaria, et al. "Folate and vitamin B-12 status in relation to anemia, macrocytosis,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older Americans in the age of folic acid fortifica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85.1 (2007): 193-200.
Reynolds, E. H. "Benefits and risks of folic acid to the nervous system."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Psychiatry 72.5 (2002): 567-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