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正在寻找一种更自然的避孕方式?您可能想知道都有哪些方法?都涉及哪些方面?
同时还必须要考虑到这些方法的弊端——例如这些方法都不是可靠的避孕措施。
请务必让您的伴侣也参与进来。除非伴侣双方都认可,否则这些方法无法发挥作用。
1、留意排卵期
这些方法仅仅与您的身体有关——不使用任何器械和药物。不需要花钱或者花费很少,如果能正确使用这些方法,可以既安全又有效地避孕。但是这些方法比较难以正确实施。
基本方法是预测出一个月中哪几天最容易受孕,然后在那几天避免性生活。
这听上去简单,但准确预测出排卵期并非易事。如果月经周期不规律,那么最好更换其他的避孕方式。
如果用这种方法避孕,受孕的几率可高达 24%,除非每次都能精确地预测出排卵期。
相比而言,其他避孕方法的受孕几率分别为:
只使用男用避孕套,18%
使用避孕膜,12%
服用避孕药,或使用避孕贴或阴道避孕环,9%
使用皮下埋植剂或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小于 1%
自然避孕方法还包括安全期避孕法、标准日避孕法、检查宫颈粘液以及基础体温法。下面来逐一了解一下吧。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2、安全期避孕法
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实施起来并不容易。
另外安全期计算可能会让人感觉混乱,所以安全期避孕也不可靠。
首先,开始避孕前,需要先监测 6~12 个月的月经。
然后用这些信息进行一些计算,确定出排卵期。
可以使用下面的公式:
用最短的一次月经周期天数减去 18。
从月经开始第一天往后数上一步中得出的天数,就得到首个排卵日。
用最长的一次月经周期天数减去 11。
从月经开始第一天往后数上一步中得出的天数,就得到最后一个排卵日。
避免在首个至最后一个排卵日期间内进行性生活。
有一些应用软件可以计算安全期。但是如果要使这个方法奏效,必须得保持密切监测。
但这通常很难,因为月经周期通常都会有细微变化。甲状腺病、饮食失调、过度减重或增重、高强度运动和使用违规药物等情况都可能导致月经周期不规律。
3、标准日法(Standard Days Method,SDM)
这种方法与安全期避孕法类似,但更简单,所有人都采用固定的排卵期(月经周期第 8 天至第 19 天),因此更易于使用。
您可以使用软件、日历或一串彩色珠子来记录目前处于什么时期。
这种方法在月经周期大于 26 天或少于 32 天的人中效果最佳。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4、宫颈粘液法
这种方法需要您在月经周期中的某些特定时段检查宫颈粘液。
月经刚结束时粘液非常少,而排卵时粘液特别多。您还可以观察整个月经周期内粘液质地或颜色的变化。这些线索可能会帮您搞清楚排卵期。
排卵期的宫颈粘液清澈、粘滑、可拉长,像鸡蛋清一样。可以用纸巾或手指每日检查数次。
最好制成一张图表,以便于观察不同月经周期之间子宫粘液的变化模式——然后才能知道何时该避免性生活。
5、基础体温法
另一种识别排卵期的方法是制作一份每日体温表。使用基础体温温度计在每天同一时间测量体温。
排卵时,体温会上升将近约 0.5 摄氏度(1 华氏度)。
最好也注意一下可能出现的其他症状,如乳房胀痛、腰部疼痛或腹胀。
但是这个方法同样无法精确判断排卵日期。而且,如果您患有导致发热的疾病,或压力过大,或前一晚喝了含酒精的饮品,或到不同时区的地区旅游(导致起床时间不同),或睡觉的房间比平时热或冷——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基础体温,从而导致这种方法难以奏效。
6、体外射精法
有一种避孕方法是使精子无法遇到卵子。当使用这个方法时,男性在射精前将阴茎从伴侣的阴道中抽出。
这需要很强的自控能力。体外射精不会每次都成功,因此采用这种方法有 22% 的受孕几率。
7、哺乳
这个方法只在产后的前 6 周有效——而且前提条件是尚未恢复月经并且纯母乳喂养,完全不使用奶粉和奶瓶。
白天至少每 4 小时要进行一次哺乳,晚间至少每 6 小时哺乳一次(用吸奶器吸奶不算!)。
这种哺乳方式能抑制排卵。
因为需要注意许多细节,所以这也不是可靠的避孕方法。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8、草药避孕
有人宣传一些草药可以避孕。但是几乎没有研究能支持这一方法。并且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也没有批准任何一种草药可以用于避孕。
您可能听说过以下这些草药:
苦楝;
蓖麻子;
棉酚(男性适用);
雷公藤(男性适用);
吴茱萸;
野胡萝卜(野胡萝卜花)。
这些草药据说可以:
抑制排卵;
防止卵子受精;
阻止受孕的卵子在子宫着床。
但是几乎没有研究支持这些说法以及这些草药的避孕功效。一些草药方法甚至是有毒的。
因此需要先与医生讨论一下哪种方法是安全的。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
*本文版权归腾讯医典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欢迎微信搜索并关注公众号“腾讯医典”,获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