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家拉帕波特(美)1961年至1963年对居住在澳属新几内亚马丹地区约200人的农耕部落僧巴珈人做田野调查,作为研究成果,出版了《献给祖先的猪》。拉帕波特在这部经典著作里记录了僧巴珈人如何养猪。
一、摘录(第一章、第三章)注:小标题为本号作者加
1、人与生猪同住一屋
僧巴珈的男人和女人分开居住。
每一个已婚妇女及寡妇都有单独的房屋,与尚未出嫁的女儿、年幼的儿子和生猪同住。大多数烹饪都是在女人屋里完成。
女人屋内部要隔出一部分来做猪舍,每个圈舍用栅栏隔开,都有通向外面的专门出口。
小猪崽在八个月大到一岁大之前,与人类共享女人屋中的起居空间,之后才被放入畜栏中。哪怕在那时,它的住地仍没有和主人分开,因为畜栏是在屋子里的,仅有一条围栏将之与起居空间隔开。透着围栏,生猪可以插入嘴刮擦或进食。
2、生猪当作耕种机器
将生猪赶入弃置不用的园艺场一小段时间(二周或者四周)也有助于此块土地恢复。生猪拱翻土地,毁掉上次除草过后长出来的杂草和一些会与已经长大的树苗争夺根系与阳光的小幼苗。生猪产出的肥料也可以被计算在内,但可能被它们从该地掠走的有机物质所抵消。
3、小猪时驯养依从主人
小猪崽被人们当着宠物来看待。一旦断奶,小猪崽马上开始陪着女主人去园艺场。刚开始,女主人会背着它,在它长得再大一点时,它的前腿就会被套上一条脚绳牵着走,但脚绳很快就会被除去,小猪很快就会像狗一样跟着女主人。
4、中猪后放牧早出晚归
当猪崽长到四个月或五个月大时,人们认为它已经长大到能照料自己了,可以不再跟随女主人去园艺场。取而代之的是,小猪崽每天早上会被放出去,进入次生林和森林中去用嘴拱土觅食,黄昏时归家,吃食肥料和主要为番薯的一些次等块茎组成的每日口粮。
5、喂食量要能抵御野外诱惑
在每日的巡回晃荡中,生猪觅到了它所需的大部分食物。然而,这份配给的分量,至少足以引诱大多数猪每天黄昏回家,从而继续附属于女主人的家户。也就是说,每日口粮的分量足以使大多数,但并非全部,生猪在面临许多变成野猪的机会时,继续被人类驯养。
6、阉割公猪让母猪配种野猪
所有的公猪都会在三个月大小时被阉割掉。僧巴珈人认为这一做法能使猪长得更大,更温顺。这显然导致了他们驯养的母猪得依靠野公猪受孕。
母猪通常会在森林里产崽,有时候猪崽会迷路。迷了路的猪崽若存活下来,有些会处于野生状态。
二、心得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僧巴珈人还是使用石器工具,四十年代后期第一批钢制品进入僧巴珈地区,五十年石制工具被完全替代。拉帕波特作田野调查期间,作为农耕部落的群落,仍很少与外界接触。故能从中看到人类驯化野猪的印迹,也有助于理解人与猪的伦理关系。
家,由上宀下豕组字。宀,本意是屋,即人之居所;豕,即猪。人的居所里有猪,便是家。僧巴珈人,女人地位很重要,是家的中心。僧巴珈人祭神要杀猪,猪是重要家畜。在人类发展史上,人、猪共居或非个案;假若如此,古人造家字,则是极具会意了!
考察莽山瑶族地区放牧莽山黑豚的经验,也与僧巴珈人养猪多有相似之处。莽山黑豚也是早出晚归,早上喂少一点,让猪走出去吃;傍晚回窝喂多一点,让它有念想,记得回窝,当然发酵料的酒香,也极有诱惑力。还有,莽山黑豚也是与野公猪配种,也是在山里生崽。
古人,施以爱心驯化了猪;猪也念及人类的好,回报人类。猪为人类做贡献,自然是宿命;人类能做的是让他生活得更愉悦,猪也会知恩图报,奉献更好的品质。
(图、文:土里巴吉牧猪人何勇)